APP下载

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0-08-15高维岭

运动 2010年8期
关键词:安徽省体质乡镇

高维岭

(中国科技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

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高维岭

(中国科技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1)

本文对安徽省体育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有:(1)农村体育组织网络部分缺失;(2)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不足;(3)农民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不够 ;(4)农民运动会设项及竞赛形式有待改进;(5)乡村体育活动经费支持不足。 针对上述因素, 提出以下对策:(1)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2)建立健全我省农村体育组织;(3)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设施;(4)强化农民体育意识;(5)为农村体育提供技术服务;(6)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等,以期对安徽省农村体育的发展有所启迪。

安徽省;农村体育;影响因素;对策

1 前 言

安徽省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大省,农村体育是其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安徽省农村体育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与不足。不同地区农村体育发展与建设的不均衡性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全面了解安徽省农村体育的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探究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更好地促进安徽省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体育行为学、群众体育学、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等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2.2.2 观察法 对安徽省滁州市、宿州市、淮南市三地的乡镇体育的场地设施、农民活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观察,并对研究有帮助的内容作即时记录以获得宝贵的原始第一手资料。

2.2.3 访问法 就有关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经费投入和管理状况等问题走访了不同县体育行政部门及乡镇相关人员10人;并就有关农民体育消费、活动趋向问题面访了农民个体50余人。

2.2.4 问卷调查法 据“安徽省农村体育情况调研”热点问题、重要工作方面及专家认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问卷的设计与评定。问卷分3个层次,分别以县(县级)市、乡镇和农民个体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遵照现场随机发放、分层随机发放及区域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抽取60个县(县级)市发放A卷,按淮北地区、皖江地区的地域分组,组内抽取360个乡镇发放B卷,按地域分层、再分层随机抽取2000农民个体发放C卷。其中,A卷回收55份,回收率91.67%,有效率98.18%;B卷回收309份,回收率85.83%,有效率78.64%;C卷回收1467份,回收率73.35%,有效率67.68%。

2.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2.0,对问卷数据进行频数、百分率、平均值等统计学处理。

3 安徽省农民体质状况

为系统掌握安徽省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2005年安徽省体育局、教育厅、科技厅、民委等10个部门联合在合肥、阜阳、黄山、淮南、蚌埠、安庆、芜湖、宿州、滁州、六安10个市进行了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的检测指标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3个方面;检测对象为3 ~ 69岁(不含7 ~ 19岁)的安徽省公民,分为幼儿(3 ~ 6岁)、成年人(20 ~ 59岁)和老年人(60 ~ 69岁)3个年龄段。

3.1 安徽省国民体质总体状况

2005年安徽省国民体质总合格率(总合格率=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为86.3。其中,优秀率为9.4%,比国家水平低4.4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3.8%,比国家水平低1.4个百分点;合格率为53.1%,比国家水平高4.9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3.7%,比国家水平高0.9个百分点。

3.2 安徽省农村成年人国民体质状况

2005年安徽省成年人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为87.3%。其中,优秀率为11.1%,比国家水平低4.4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6.3%,比国家水平高0.5个百分点;合格率为49.9%,比国家水平低4.4个百分点;不合格率12.7%,比国家水平低0.5个百分点。

2005年城镇非体力劳动者体质优秀者为14.3%,比国家水平低6.1个百分点;良好率为30.5%,比国家水平高2个百分点;合格率为47.5%,比国家水平高5.4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7.7%,比国家水平低1.3个百分点。

城镇体力劳动者体质优秀率为12.5%,比国家水平低4.1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6.9%,比国家水平低0.3个百分点;合格率为49.4%,比国家水平高4.6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1.2%,比国家水平低0.2个百分点。

农民体质优秀率为6.6%,比国家水平低2.9个百分点;良好率为21.7%,比国家水平高0.1个百分点;合格率为52.6%,比国家水平高2.9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19.1%,比国家水平低0.1个百分点。

3.3 安徽省农村国民体质分析

3.3.1 体质综合指数略低于全国水平2005年安徽省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0.9个百分点。国民体质综合指数(2000年第1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100,数值越大表明体质水平越高)为99.23,低于全国水平1.52,表明安徽省国民体质状况总体未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3.3.2 成年人和老年人肥胖率较高 成年人和老年人体重指标,男性在44岁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40 ~ 44岁年龄段平均体重最大为69.3千克,随后体重逐渐降低,至65 ~ 69岁共降3.4千克。女性体重在50 ~ 54岁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50 ~ 54岁年龄段平均最大为59.5千克,54岁以后处于平稳状态。利用BMI筛查成、老年男性超重率达36.8%,肥胖率达7.7%。

3.3.3 城乡人群体质水平差距明显 20 ~3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优秀率为13.7%,不合格率为9.3%,乡村人群优秀率为5.6%,不合格率为18.5;40 ~ 5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优秀率为13%,不合格率为9.6%,乡村人群优秀率为7.6%,不合格率为19.8%;60 ~ 69岁年龄段人群优秀率为10.8%,不合格率为10.5%,乡村人群优秀率为6.0%,不合格率为15.2%。总体来说,成年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优于农民;老年城镇优于乡村。

3.3.4 区域差异明显 各市总体体质评定等级在合格级以上,百分率达到90以上的有安庆、合肥;体质评定等级在合格等级以上,百分率在80 ~ 89.9之间的有黄山、滁州、六安、宿州、芜湖、淮南;体质评定等级在合格级以上,百分率在80以下的有阜阳、蚌埠。总体水平是江淮之间优于江南,江南优于淮北,与安徽省区域经济水平发展基本一致。

4 影响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农村体育组织网络部分缺失

安徽省农村体育呈现多头管理、齐抓共管、多方投入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或体系在特定机制下还能运转通畅、可行,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必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考验,特别是在安徽省推行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以后,原有的体育组织结构及目标管理效应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和削弱。造成这种事实的直接成因,主要是安徽省绝大多数乡镇政府把体育工作统筹于文化站,且经过“瘦身”的文化站,却放大了工作管理范围,导致责权利不明晰的状况,所以在人员少、事务多的情况下,乡镇体育工作很难有大的起色与变化,农民体协和乡镇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4.2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在安徽省1800多个乡镇中,大多数乡镇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还是处于空白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一些万人以上的乡镇除学校、政府有为数不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外,几乎没有能用于农民群体健身、休闲娱乐的场地、设施,也就是说农民还不能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体育活动场所进行健身、休闲娱乐,而且仅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却又因平时学校教学和政府办公等事务的需要,还不能全天对农民开放。显然,安徽省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上较落后,特别是占农业人口较大比例的乡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短缺或滞后,这也是阻隔农村体育发展最为紧要的因素之一。

4.3 农民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不够

调查资料显示,安徽省农村社会的教育水平及层次不高,农民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科学健身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锻炼常识,这对于一些处于边远、落后乡村的农民群体来说是十分匮乏的,也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安徽省农村在对农民施展体育教育与体育宣传的环节而言,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不足,一方面是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偏少,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又严重不足,这都是导致农村体育教育能力及教育渠道单一、薄弱的成因;另一方面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媒体又鲜于播放适合农民简便易行的科学健身方法等。显然,既难以适应农村体育发展,也难以与宏大的健身潮流相对接。

4.4 农民运动会设项及竞赛形式有待改进

体育竞赛具有带动群众体育工作的作用,也具有引导或指导规范群众体育活动方向的作用。经常、固定的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常规竞赛活动,可以保持农村体育的发展与稳定,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社会事实表明,农民运动会是全体农民的盛会。但囿于奥运模式,如今的各级农民运动会在项目设定上依然多以竞技体育为主,如田径、篮球、乒乓球等,这些竞技项目所呈现出的技能、体能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的要求,限制了更多的农民参与,而一些带有乡土气息和民俗、民族传统特点且具有农民特色的体育项目在设项上又略显不足。设项与实际参与的偏离,无形之中拉大了农民群体直接参与的距离。

4.5 乡村体育活动经费支持不足

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相对而言,有些较为落后的农村财政能力十分有限,体育投入较少。调查得知,目前安徽省乡村体育经费来源,大部分仍由财政支出,但在实施过程中,能真正用于体育事业的经费却寥寥无几,这不仅影响了乡村体育建设规划的实施,从而制约了乡村体育的发展。

5 安徽省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5.1 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安徽省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以及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的任务,省体育局和省农委旨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中央有关体育的精神和政策,于2002年12月召开了全省农村体育工作专题会议,并明确了今后几年农村体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农村体育的工作重点。调查了解到,安徽省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在充分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的实质及意图后,通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推出了旨在促进农村体育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与方略,如“全国体育先进县”创建、“农村体育示范乡镇”布点、“体育三下乡”和建设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其中“安徽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工程,是一项旨在加强体育乡镇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促进农村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推动乡镇体育建设和管理上质量、上档次、上水平,把农村体育工作办好、办实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5.2 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

结合安徽省农村体育的新精神、新情况、新问题,在农村体育组织原由的构建、布点基础上,进一步缜密梳理和科学规划与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结构体系,并理顺县、乡镇各层级间的关系,建立和谐机制,以达到体育管理目标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在制度和行政层面,要求安徽省所有的县(市、区)和乡镇建立健全农民体协及体育单项协会,使安徽省农村体育组织网络更趋完善,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运转科学、行之有效的且符合社会化和现代体育生态观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体系。

在具体操作与运行上,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文化指导站或文体中心为依托和体育单项协会为依靠,来进行农村体育网络建设,且收效明显。

5.3 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设施

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环境,首先要从建好农民身边的场地抓起。针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的现实,安徽省农村体育工作的着力点是要求各地乡镇政府须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依照农村体育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可在农村中投入和建设一些能量消耗较小,场地规模不大,器材使用简便易行的体育设施。调查显示,3年来,安徽省在40个示范乡镇投资兴建了两个标准水泥篮球场、8张室外乒乓球台和一条全民健身路径的公共体育场地,同时又兴建了20个县级全民健身中心以及向100个乡镇捐赠一副标准篮球架。特别是各市也积极投资,兴建和配置了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如合肥市向辖区108个乡镇各捐赠一副篮球架,其他各市都拿出了十几万以上不等的体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到2010年,在全省1/6的行政村建起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根据实地调研和测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每个标准篮球场及配套器材平均需要投资3万元,其中场地建设约2万元,器材费1万元。此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4:6的比例投入,发改委安排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场地建设,财政安排转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配置器材,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场地建设。

5.4 强化农民体育意识

农村体育面貌的改善,一方面要解决硬件设施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农民体育健身的观念问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民旧的生活方式,“没病就是健康”和“体力劳动者不需要锻炼”是农民体育的思想误区。因此,用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去改变或影响农民的生存状态,则显得意义重大、深远。

为了实施和开展体育宣传,安徽省要求各乡镇充分利用现有宣传资源,如广播电视、宣传栏和集会等手段,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村基层宣传骨干力量以及将体育科学知识信息传递到农村各个角落是安徽省做好农民身边体育宣传的重要工作方式。调查显示,2003年举办了全省102个乡镇的干部参加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学习,2004年又组织专家、教授编印了《科学健身实务》读本并捐赠到全省1800多个乡镇,同时还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农村体育年”、在17个市分别举办了启动仪式或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等活动。可以说,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宣传活动,既能在农民中树立“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体育有益健康”“身健才能家业兴”的意识,又能培养农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5.5 为农村体育提供技术服务

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科学化非常重要。在涉及农民群体体质健康和科学健身方面,一是要落实农民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建立农民体质监测体系,培养乡镇体质监测队伍,配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农村不同年龄段人群实行体质健康检测,对农民体质健康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定位,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服务于广大农民,使安徽省农民体质健康合格率达85%以上,以推进全体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二是必须确立“科技进步”的发展思路,加强科学研究,开展锻炼监督、体质评价和运动处方等多项业务,指导农民科学健身,发展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安徽省80%以上的乡镇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样在他们的科学指导下,使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达到农民科学健身与身体健康的双赢局面。

5.6 促进农村体育活动

办好农民身边的活动是安徽省农村体育走向繁荣的基本点。调查显示,安徽省在农村体育工作中,充分认识了开展农民体育活动重要性,为了开展更多的体育活动,让农村更多的农民积极参加,摸索和制定了一套适合农民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方式,如规定每4年举办一次农运会,每年举办一次农民游泳锦标赛和农民三人制篮球赛,并把市办农运会纳入了体育工作考核之中。通过这些计划的落实和步子扎实的工作,以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广泛参与或参加,且效果好、覆盖面广和影响大。同时,在创建全国和全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以及全省全民健身示范乡镇的活动中,对乡镇体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活动要求,即明确规定乡镇的各个体育组织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体育活动,并且所举办的乡镇体育活动,必须体现出有传统、有影响和有规模的要求,如乡镇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丰收杯”篮球赛,等等。可以说,这些活动的开展深得广大农民的推崇和喜爱。

6 结 论

制约安徽省农村体育的主要因素为基层体育组织网络缺乏运转厚度、乡镇体育设施欠帐较多、农民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严重不足、农民运动会设项及竞赛形式滞后、乡村体育活动经费不足。

7 建 议

落实精神,拓展新局,强化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环境,以活动促进农村体育繁荣,注重对农民体育宣传,打造农村体育新亮点以及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安徽省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与体现。

强化农民体育意识、树立增强人民体质观念、建立健全安徽省体育组织、完善农村体育设施、扩大农村体育人口比例及素质和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科学化。

[1] 顾渊彦,李明著.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

2] 秦椿林等.体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3] 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4] 石磊.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国体育政策[R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9.

[5] 庄祖武,孙永珊.安徽省情概况.[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6] 虞重干等. 苏南小城镇体育现状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 2002.

[7] 任海等. 国外大众体育[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 扬斌等.湖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研究[J ].体育科学,2002.

[9]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0] 高维岭,等.安徽体育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 ].安徽体育科技,2004.

[11] 高维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安徽农村体育工作的新局面[R ].在2002年安徽农村体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2002-11-1.

G812.7

A

1674-151X(2010)08-136-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73

投稿日期:2010-06-14

高维岭(1953 ~),硕士,现任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安徽省体质乡镇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