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高校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研究
2010-08-15范清惠杨洪志
范清惠,杨洪志,安 娣
(北京联合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101)
多校区办学高校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研究
范清惠,杨洪志,安 娣
(北京联合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101)
“多校区”办学成为我国高校今后办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群体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开展是促进多校区办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武器和重要阵地。多校区办学高校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应做到自上而下齐动员,形成办体育文化盛会的氛围;反复研讨设计方案,周密安排保障办会规模;倡导精神文明评比,展示综合办学实力;各校区轮流办校运会,风格多样,各显神通;鼓励学生参与筹备,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多校区办学;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自身的扩展和高校之间联合与合并日益增多,“多校区”办学成为高校今后办学发展的趋势之一。虽然很多多校区大学完成了形式意义上的合并和扩建,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校,实质意义上的融合尚未完成,原因是各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多校区办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群体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开展是促进多校区办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武器和重要阵地。因此,本文将以开展全校性运动会为例,提出对多校区办学高校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的几点建议。
1 自上而下齐动员,形成体育文化盛会的氛围
开展群体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动员和组织广大高校学子自觉、积极地参加群体活动,通过运动竞赛鼓舞、激发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丰富活跃学校课余文化生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加强团结,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领导对开展群体活动的重视是开展群体活动成功的重要支持。但是,校领导作为非体育专业人士,对开展群体活动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是各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体育部领导与校领导充分沟通、加强动员,取得校级领导充分重视,从而取得全校各部门的重视和配合,有效保障开展群体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
2 反复研讨设计方案,周密安排,保障办会规模
开展运动会是全校性群体活动,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周密筹备。筹备期间,校体委等筹备机构必须就设计方案多次开会研讨、查缺补漏,集聚全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的智慧,深入思考和共同研讨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全校性群体活动的总方案只有在校体委等筹备机构通过后方才投入实施,总的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2.1 确定主题
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应该有明确的主题,以增强其凝聚人心、彰显校园文化精神的功效。主题内容的确定应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紧扣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学校的年度重点工作,力求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北京地区多校区办学特色十分突出的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其历届校运会主题有“万众一心,振兴联大”“同一个联大,同一个梦想”“发展阳光体育,建设和谐联大”等,都很好地起到了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作用,其运动会成为北京高校中一个亮丽的品牌。
2.2 围绕主题,设计开幕式、闭幕式流程和内容,展示体育教学成果
传统的运动会基本上以竞技比赛为主,开幕式仅仅是方阵正步走通过主席台、花队旗队走过场等,缺少开展群体活动应有的动感和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展全校性群体活动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重视文体节目表演,真正把全校性群体活动办成学校的体育庆典和文化盛宴。首先,建议高校的各院系进行展示学院专业特色和办学风格的表演以及充满青春活力的体育社团展示,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凝练和提升,同时也是办学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第二,建议多校区办学高校的各分校区各出数十人参加全校统一的时尚健身操等团体表演节目,以增强学校凝聚力。第三,建议开展各校区教工团体表演节目等,增强学校员工的向心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3 精心设计比赛项目,使全员参与,人人争先
运动会等全校性群体活动的内容设置要力求体现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保证比赛内容和组织形式真正激发所有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促进其自身健康水平的提高。学校开展群体活动一个重要的职能在于通过比赛,使参与者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心理锻炼及培养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建议活动内容的设置要囊括丰富多样的集体配合性竞赛活动、精神文明评比、学院特色展示等,充分发挥群众体育活动的综合育人效益。如果单纯以
田径竞技项目或其他项目为主,难免会“单一、枯燥”,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率。因此,竞技体育项目与趣味娱乐项目、团体项目结合,是群体活动内容设置的必由之路。集体竞赛项目强调大众参与性和娱乐性,不仅为全体学生参与群体活动提供机会,还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尤其有助于凝聚各分校区同学之间的爱校感情,对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效果。
3 倡导精神文明评比,展示综合办学实力
众所周知,要开展好群众体育活动、烘托出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离不开大批的观众。为保证看台观众的数量和良好秩序,建议采取两项有效措施:第一,比赛过程中,充分利用闲置场地进行啦啦操表演,活跃会场气氛,展示学生风采,使群体活动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第二,高度重视和规范精神文明奖的评比。制定明确的精神文明评比条例,明确要求“观众退场时,场内整洁、无垃圾”等,并由校团委和各学院团委负责人组成的精神文明评比小组每半小时巡视一遍会场,做好会场纪录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能有效保障全校性群体活动开展的会场秩序,并使讲纪律、讲文明落到实处,很好地展示学校的文明形象和综合办学能力。
4 各校区轮流办校运会,风格多样,各显神通
大学是一个文化宽容、兼容并包的组织,是各种文化共存并相互理解的场所。对于多校区办学的高校,要继承各校区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以及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底蕴。建议多校区办学的高校采取各校区轮流办校运会或体育节等全校性群体活动,这样各校区进行不同风格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动员承办校区的学生参与组织群体活动的全过程,提高其沟通、协调等各项社会适应能力的。
5 鼓励学生参与筹备,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在群体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建议让学生参与筹备整个赛事活动的组织。例如,在大学生中开展征集学校运动会或体育节的会徽、设置活动内容、竞选群体活动宣传报道员等,这不仅较好地渲染了校园体育活动的气氛,培养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营造了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大群体活动创新力度,同时还塑造了大学生健康积极和乐观向上的人格,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各种才华的舞台。
[1] 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王平.淡竞技、重能力、多参与——论高校运动会的改革与创新[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65-169.
[3] 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顶目管理[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G812
A
1674-151X(2010)08-09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53
投稿日期:2010-06-21
范清惠(1961 ~),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