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影响中学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达成的因素
2010-08-15简金生
简金生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浙江 温岭 317507)
试论影响中学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达成的因素
简金生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浙江 温岭 317507)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体育课程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它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正在进行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为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新目标。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正确地认识影响这个目标达成的因素。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影响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社会适应目标达成的因素,旨在为深化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体育课程;社会适应;影响因素
1 前 言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一文件的颁布,明确了当前体育课程的目标,同时也给广大体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实现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即如何通过体育课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正确地认识影响这个目标达成的因素。
2 适应、社会适应的概念
适应是从生物学借用过来的词语。生物学认为,有机体为使自己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必须进行某种调整。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有时把这一概念称之为“调适”,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在交往活动中彼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社会适应指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的过程, 实质上也就是从自然的人走向社会化的人的过程。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其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他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他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他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弄清哪些行为是能被社会接受的等。这种不断学习、不断调适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3 影响体育教育培养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3.1 学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支持力度不够
学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是体育教育的领导者,对体育教育起着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他们的支持和肯定对体育教育落实各项目标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和劳动成果肯定不够,导致体育教师地位的降低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体育课的课时费比其他学科的课时费低,直接造成体育教师和其他科目教师同工不同酬,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打击。但是从来没有一位领导说对体育教育不重视。这种现象说明当前领导对体育教育重视的表面化程度是比较严重的,他们对体育的态度实际上是“重而不视”,使得体育教育口头上重视与实际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反差。
3.2 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当前的体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按理说体育教育是最应该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之一。但是,尽管当前体育教学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都有了很多的改进,绝大部分的学校还是围绕着素质达标与升学开展各项工作,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上体育课就是为了体育达标和升学考试,他们大部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使得体育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大打折扣。
3.3 受体育教师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探讨在体育教育中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若离开体育教师社会素质的研究,就是纸上谈兵。体育教师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他们实施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基础条件,他们具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同时也能为学生作出表率。可以说,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直接维系着体育教育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成败。
虽然有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大多数学校体育教育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这反映出部分学校体育领导者和实施者对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缺乏清楚地认识。这种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对这方面研究的落后和实践上的苍白。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部分体育教育工作者这种观念上的滞后和实践上的不足,已经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全面、系统、历史、发展地看待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3.4 部分学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差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他们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决定着体育课程能否有效地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性高的同学能够经常、有计划、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获得的各种情绪体验也多,从而通过体育得到的各种锻炼也多,这里面就包括着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各种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主动性较差,很多人上体育课和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勤和考试,这种被动地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的落实。另外,当前部分学校中还存在着体育师资结构不合理,体育设施和器材老化或欠缺等影响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因素。
4 建 议
学校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要根据各种教育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监督、检查与评估工作,在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者要从大局出发,站在忠诚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度上,积极参与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研究,为进一步落实社会适应目标做贡献;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适当加强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教学,提高其认识水平;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特别是校外体育活动来打开突破口,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的联系。
[1]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 赵超君.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J ].中国学校体育,2002(6):62-63.
[3]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 张华.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
[5] 林小燕.利用课堂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 ].中国学校体育,2002(6).
[6] 张建平.试论体育的社会适应功能[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9).
[7] 庞炜.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探讨[J ].浙江体育科学,2002(5).
[8] 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方法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 ].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9] 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10] 佟立纯.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影响[J ].首都体院学报,2001(4).
[11] 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探索教改[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G807
A
1674-151X(2010)08-05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30
投稿日期:2010-06-20
简金生(1969 ~),中教一级,本科。 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与业余体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