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关系的研究

2010-08-15张大伟刘同为王如镇韩美佳

武术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道教佛教

张大伟 刘同为 王如镇 韩美佳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关系的研究

张大伟 刘同为 王如镇 韩美佳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与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及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不断的相互交织、渗透,使得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文化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源泉和借鉴,同时也为中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武术也以其独特的形式传承着各宗教文化的理念,从而推动了各宗教的发展与完善。

中国武术 宗教 文化

前言

武术,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环境和精神土壤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有着多元的价值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武术历经岁月的磨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与宗教文化相交融,时至今日,武术无论在技术层面的拳法拳理、技法技巧,还是在文化层面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1]无不折射出宗教文化的浓郁色彩,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历史文化环境有着水乳一般的血缘关系,而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及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对武术的发展、演变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1 道教与中国武术

由老子创建的道教是唯一根植于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它产生于中华文化,又与中华文化一道发展。[2]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一语道破“道”之玄妙,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感悟与直觉,而这恰恰也是中国武术的思维方式,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长期的锻炼中去领悟、体验武道之真谛。

道教在哲学思想上主要继承先秦“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3]老子《道德经》中讲“不敢为天下先”、“无为而无不为”、“我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争”、“弱者道之用”的思想与武术的结合促成了诸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内家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核心技击原则。

1.1 道教“重人贵生”思想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影响

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4]作为中国的土生教派,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思想截然不同,道教是通过精、气、神的不断修炼增强自身的体质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而其他宗教则是努力修炼寄希望于来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中的许多拳种都体现了技击卫身和养生长寿的功能价值。

1.2 道教“静中寓动”思想对武术拳理技法的影响

道教“静中寓动”的思想是为了求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妙合,反映在武术之中就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技击理论。太极拳与太极图,都表现出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阴阳理论;武术套路的编排之中,也是动作的连接与定势相结合,其中,定式动作既是上一动作的“静”,也承接了下一动作的“动”,这无疑也是武术与道教的经典结合。

1.3 道教“尊道贵德”的思想与武德

《道德经·德篇》中阐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天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将德立于道之上、之前,武术也汲取了道教之中德的思想并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武德,同时也造就了大批武德高尚的侠士、豪杰,直至今日“未曾习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学德”,依然在武术领域广泛流传,而抱拳礼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传统礼节,也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4 道教的形神兼备与中国武术的形神兼备

道教修炼的基本主张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道教主要以精、气、神的内练为要素,对身体外形的要求则相对较少,而武术则是既注重精神的传意,又讲究形体的引导,内外兼修的整体观念。中国武术吸收了道教的形神兼备的修行形式并演化成为符合自身特点的修炼功法。“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各拳术门派修炼的准则,讲的就是内外合一,身心一统。

2 佛教与中国武术

佛教由印度释迦牟尼所创立,并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文化,它不断迎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最终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佛教思想。佛教因果报应和善恶观念指导人们弃恶扬善,鼓励人们多行善事,虔诚礼佛,即便灾难来临也会得到佛主庇护化险为夷,相反,如果作恶多端,为祸人类的话,必将得到相应的惩罚,这便是因果报应的第二种形式,即惩恶。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之果,缘起说是佛教的独创理论也是早期佛教的重要内容,它在爱情、婚姻之缘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佛教的轮回说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佛教宣扬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5]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告诉人们世间万物皆享受同等的生存权利,因此禁止杀生。“四大皆空”淡泊名利,一心向善是佛教空的思想,它教导世人认清人生的真谛,获得身心的解脱。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武术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佛教与武术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佛教用禅修的思想指导武术训练,而武术也演化成为一种独特的佛教禅修方式。把武术作为佛道,以武术训练为佛教修行,从佛教的角度看,乃是意味着一种武术形式的佛教修行法门的出现,而从武术的角度看,则是意味着一种佛教特色的以超级心理训练为形式、以本能开发为宗旨的武术训练方式的形成。[6]

2.1 佛教禅宗与中国武术

讲到佛教禅宗,就会想到它的发源地——少林,少林习武除受一定的历史环境影响之外,还与禅宗的思想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联系。禅宗是佛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后的新生事物,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它超脱印度佛教的一些高深理论,是修行者凭借自身体验和悟性去领悟宇宙的永恒,这和中国武术的修行是相通的,中国武术的习练除了师傅的口传身授以外更多的便是自身的体悟,佛教禅宗与武术的这种内在联系促成了以武术为佛道,以武术训练为佛教修行,在武术中贯穿佛教修行的基本原则,并以佛教修行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武术训练的具体实施的禅武合一的思想,这样,武术也就有了更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2.2 少林寺与武术渊源

“天下武功出少林”,一语广泛流传,讲到武术,“少林”仿佛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为安置印度僧跋陀(一名佛陀)而建,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靠五乳峰,坐落于少室山阴茂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少室之林也。[7]少林寺和少林武僧作为中华武术一大门派脍炙人口,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在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少林寺被描写为武林八大门派之首,领袖武林多年,成为武林圣地。[8]少林寺与中国武术有着很深的渊源,讲到武术首先想到的就是少林寺,讲到少林寺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它精深的武技,这也就难怪各门派都来认祖归宗,将武术之源推举于少林。

2.3 佛教思想与少林

佛教慈悲渡世,自渡渡人,而少林寺僧受历史环境影响,危难时为将,安定时为僧,即必要时以杀戮方式除暴安良,护国为民,这似乎与佛教思想相矛盾,不过这也正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点,它通过以杀止杀的独特方式演绎佛教渡世济人的宗旨;在兵器的选择上,佛教的慈悲则表现在多排除铜铁,而取棍棒,“棍”、“棒”也仿佛成了少林禅宗兵器的代表,这也使得少林武艺长于棍法,同时禅宗有“棒喝”之禅法,这或许也是棍法受到少林禅宗所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少林武术套路中包含很多佛教元素,如罗汉拳、跋陀铲,很多动作姿势名称都是佛教用语,如罗汉撞钟,童子拜佛,韦陀献杵等。佛教以理论丰富了武术的技法技能,武术以实践完善了佛教的文化内涵。

3 民间宗教与中国武术

佛教对武术的影响成就了少林寺独特的寺院武宗,道教对武术的影响在于自身对人体生命的共同感悟,天然的内外相依,但慈悲和无为始终是佛、道两家的修炼宗旨,与以追求技击价值为目的的中国武术的关系对比看来似乎远远不如带有浓重政治色彩,具有反抗情绪与战斗热情的民间宗教来的密切。

民间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9]民间宗教的出现与形成和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民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民间宗教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民间宗教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各个时期,各个教派表现有所不同,他们有时是底层人民组织起来对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一股力量,有时是各种反动势力扶植、培养起来的搜刮钱财,巩固势力的爪牙。

3.1 民间秘密宗教的渊源

民间宗教包括两类,一类是在少数民族生活的边疆地区的民族信仰的宗教,他们有的来自原始宗教,有的是对佛教或道教的俗衍流变;二类是在汉族地区流传甚久的民间宗教。[10]民间宗教的源头可追溯到东汉时代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民间宗教长期秘密传播,元明清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民间宗教兴盛一时,出现了白莲教、罗教、黄天教、弘阳教、闻天教、园顿教、八卦教以及它们所派生衍变出来的各种教派,如无为教、大乘教、混元教、龙天教、龙华教、收元教、清水教、长生教、皇极金丹教、天理教、清茶门教、白阳教、青莲教、园教等等。[11]民间宗教的形成多伴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不为封建专制统治政权所承认,仅在民间秘密传播和发展,所以,又被称为秘密宗教。

3.2 民间宗教的政治性与武术的技击价值

武术的种种属性决定了它是为适应下层社会与民间小规模的武力冲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击体系。民间宗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经历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重要阶段,民间宗教的性质决定了它与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不相容,并使得两者经常处于对立状态。武术的技击价值也因民间宗教出于对抗统治势力的动机予以高度的肯定和认同,宗教与武术的融合促进了各拳种流派的交流,民间宗教因武术的介入得以延续与发展。

3.3 民间宗教与武巫之风

民俗宗教为武巫之风的盛行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武巫之风在为东方民族文化积淀精神价值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同样,民间宗教对武术的影响,也体现出了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民间宗教组织通过宣扬本派功法的仙传佛授以蛊惑人心,并以此来广贤纳士,壮大势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武术的正常发展。神秘化的武术也让世人对它的认识蒙上了一层面纱,如:以清末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的中心力量就是以教练溶巫术与金钟罩为一体的、半巫半武“神拳”为号召的,这场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彪炳一时的农民起义,无疑是武术与宗教结合的结果。武术在这一时期也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神拳”也就成为了民间宗教与武术结合的最高形式。史家评论说,但其慷慨之豪情,愚顽之可悲悯之处,正反映了宗教对武术的有益和扭曲两个方面。

4 伊斯兰教与中国武术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也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教教义包括信真主、信天仙、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的“基本信仰”和念、礼、斋、课、朝等五项宗教功课的“宗教义务”以及穆斯林必须遵守的穆罕默德圣人依据《古兰经》指导规定道德行为规范的“善行”三部分。

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不少的信徒,我们讲武术和宗教的关系时往往忽视了伊斯兰教对于中国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一手捧《古兰经》,一手执剑传教的神武精神,在中国的穆斯林兄弟中得到特有的反映,像查拳、弹腿等武术门派,回回十八肘、通臂劈挂拳等拳种,皆与伊斯兰教门有关。

4.1 伊斯兰伦理与中国武术

伊斯兰伦理是一种宗教伦理,来源于《古兰经》、圣训、教法及穆斯林的宗教礼仪与生活习俗。[12]伊斯兰勤恳踏实的工作观使得伊斯兰教中蕴含着浓厚的入世情怀和敬业精神,表现于武术之中就是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习武精神。伊斯兰伦理的核心是社会正义和扬善惩恶的现世诉求[13],它与武术中的匡扶正义,打抱不平的狭义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伊斯兰伦理扬善抑恶,这与武术的宗旨相一致对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4.2 伊斯兰教门武术

中国穆斯林以强健、勇武、团结和不畏强暴闻名于世,特别是回族穆斯林,他们有着一定的习武历史,对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伊斯兰教门武术也称“回民武术”,它是中华民族最为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武术大家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回族武术渊源流长七百多年,习练拳种繁多,包括杨氏教门拳、汤瓶七式拳、心意六合拳、查拳、教门弹腿、八极拳、通备拳等,他们为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语

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两者不断的相互交织、渗透、融合,使得中国武术与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文化为中国武术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源泉和借鉴,同时也为中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所需要的传承、交流、研究等客观条件;武术也以其独特的形式传承着各宗教文化的理念,从而推动了各宗教的发展与完善。

[1]王 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

[2]吴俊清.浅析道教文化与中华武术渊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杨如丽.武术内家拳与道家文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马 虹.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拳,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93-99.

[5]王东亮.《萤窗异草》中的佛教思想[J].安徽文学,2009(2).

[6]乔凤杰.佛教禅修与武术训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7]李朝旭,高 伟.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武术的作用与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

[8]释永文.浅论少林寺武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93-99.

[9]周辉湘.近代中国政治中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论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10]刘峻骧.武术文化与修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01-209.

[11]郝 勤.论武术文化与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关系,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205-208.

[12]刘国红.伊斯兰教的伦理意义——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伊斯兰伦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13]周燮藩.伊斯兰教伦理:传统形式及其现代意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5(4).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Wushu and Religions

Zhang DaweiLiu TongweiWang RuzhenHan Meijia
(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Wushu and Taoism,Buddhism,folk religions and Islamism by using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Chinese Wushu and religious culture go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evolution and constantly interweaving and permeating with each other;religious culture offers much theoretical fountainhead and reference for incub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meanwhile advantageous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t;Chinese Wushu influences the concept of religious culture with a unique way,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religions.

Chinese Wushu religious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0)11—0026—03

1.张大伟(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道教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