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心理探究*

2010-08-15黄晓丽

体育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弱势效能体育锻炼

黄晓丽

(1.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株洲 421008)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心理探究*

黄晓丽1

(1.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株洲 421008)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急、慢性疾病、或运动器官功能不全、或体型过度肥胖(BMI≥26.5)或瘦弱(BMI<20)、或体质虚弱的群体,也是当今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群体。由于该群体在生理上具有体质虚弱、体型过度肥胖或瘦弱、身患残疾等特点,不仅造成了该群体体育运动能力的相对低下,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消极的影响,这导致该群体具有体育厌学心理、技能学习的畏难心理体能低下的自卑心理等心理现象。从需要的角度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探究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心理,认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仍具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满足情感需要等体育锻炼心理需求。

社会认知理论;弱势群体;体育锻炼;心理

体质弱势大学生是我国庞大的大学生队伍中更应该关注、关爱的一部分,他们的体质处于弱势这一现实,使得该群体比普通大学生们具有更脆弱的身心,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体质弱势大学生患有心理障碍,到了90年代这个比率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1]。体质弱势大学生的存在不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不利于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校园环境的营造,也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更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针对体质弱势大学生这一既普遍又特殊的心理障碍高发群体,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角度,探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心理需求,以期为开展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

1.1 大学生弱势群体

大学生弱势群体特指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或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3]。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经济弱势群体,主要指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群体;生理弱势群体,主要指身体有疾病或生理上有些缺陷的大学生群体;心理弱势群体;主要指心理承受能力弱或心理品质不健全的大学生群体;学习弱势群体,主要指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大学生群体;交往弱势群体,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大学生群体,生活在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之中,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不能接受其他同学或不能被其他同学及集体接受,性格孤僻,经常独来独往,人际关系不良,情感体验多为抑郁、冷漠、憎恶等感受。

1.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

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质弱势大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陈云开最早提出“特形生”的概念到近几年李向东、徐家林[5]等人对“体育弱势群体”的阐释,不难发现,虽然描述和提法各不相同,“体质弱势大学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主要集中在残障、疾病或肥胖等先天因素和体质发育状况等后天因素上。叶培军认为“体质弱势大学生”是指由于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急、慢性疾病、或运动器官功能不全、或体型过度肥胖(BMI≥26.5)或瘦弱(BMI<20)、或体质虚弱(《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59分)而不能正常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所赋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在校大学生。

李秀华[6]等认为,体质弱势群体的划分标准是由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构成:充分条件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身体有残障的人群;基本标准之一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含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标准之二是体重指数(BMI)[7],测试结果在以下范围的人群:BMI<20(偏瘦),或BMI≥26.5(肥胖)。达到以上充分条件或两个基本标准的学生群体基本可被确定为“体质弱势群体”对象。考虑到个体差异的特殊性,把身体素质过差者也列入“体质弱势群体”范围。随着我国高考政策的放宽,一些大龄(30岁以上)、少年(18岁以下)及婚育人群等也有可能被纳入体质弱势群体行列。

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学习的心理特征

体质弱势大学生在生理上具有体质虚弱、体型过度肥胖或瘦弱、身患残疾等特点。这不仅造成了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相对低下,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消极的影响。李秀华的调查表明,体质弱势大学生常常对集体活动有畏惧感,把自己封闭起来;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对单项活动不积极参加练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体质弱势—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体育锻炼不积极—体质弱势加剧的恶性循环。

2.1 体育厌学心理

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部分因生理缺陷和身体条件限制、体能低下或动作技术学习能力差等原因,导致客观上与其它同学的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差异较大。虽然主观上作了较大的努力,但由于体能条件的限制在活动中往往笨拙,力不从心,或练习时总是不如别人。多次失败,在同学面前感到抬不起头,被人嘲笑,经常处在“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心理上失去平衡。进而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加重了心理负荷,从而在体育运动时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才能完成活动的要求,缺乏热情和兴趣[2]。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这一群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大学体育弱势群体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在体育活动中逐步丧失了自我价值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其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这种强烈的厌学心理极易导致对体育的逃避和不愿参与体育活动。

2.2 技能学习的畏难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淡化了体育锻炼的意识,思想认识上有排斥倾向,行为上对体育教师布置的内容和操练要求,采取应付态度,消极“怠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畏难、胆怯、怕苦心理的原因往往来自学习对象的动作本身,如手倒立、鱼跃前滚翻、分腿腾越、耐久跑等等,由于学生对它们不了解其精神、方法,或者缺乏毅力和耐心,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随意回避较大负荷的体育活动,这在体育弱势群体中相当普遍,从而使体育教师的教学目标难以实施,影响了体育教学全程管理的效果。要改变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提高体育参与的兴趣,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及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的促进。

2.3 体能低下的自卑心理

心理学认为,人有各种生理、心理、物质、精神的需求,这些需求随着人的生长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学生正值青年前期,他们的自尊需要越来越强烈。同样体质弱势群体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产生自卑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如体能低下而造成的动作不协调、力量不够,使得他们的动作屡次失败或不能完成,以至经常受到老师、同学,甚至家长的批评与轻视,自尊心多次受到了伤害。自卑心理正是自尊心多次受到挫伤以后产生的一种消极反抗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3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的心理需求

3.1 满足生理需要的心理需求

根据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人锻炼行为是由个人因素、行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者交互共同决定的,其中个人因素中包含认知、情绪和生理成分。由此可见,生理需求是驱使个人行为的有效因素。而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是基础,是高一级需求的前提。体质弱势大学生由于形体的特殊(残疾、肥胖或瘦弱等)、体能的低下,体育运动水平的落后而产生一种生理需求的困境或危机,其内心却有强烈的抗争或努力的动机来改变这种现状,体育锻炼能使肥胖学生减肥、过度瘦弱的学生变得结实,矫正畸形、体质孱弱者体质增强。

3.2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心理需求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在个人认知成分中,自我效能感对决定人的行为及实现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而社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社会交往领域的具体运用,个体的社会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他对活动或社会环境的选择,因此,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社会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它最主要来源是个体在社会交往等成就活动中的成功和失败体验,而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交往的情景,同时体育锻炼具有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自我观念等功能,而大学生弱势群体虽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地位,但内心却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大学生已把体育锻炼作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情、融洽社会人际关系的桥梁,提高个体自我效能的途径,体育锻炼功能的多元性逐渐得到了大学生的了解和认可[8],所以,参与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提高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

3.3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需求

社会适应过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质是一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必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变化,他要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等,因为体育运动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体现出来,参与运动的过程就是个体与他人紧密协作和配合的过程。如各种球类运动、田径接力、体操比赛、健身操锻炼以及体育舞蹈等,许多项目尤其是球类项目离开了与他人积极配合,单靠个人是无法进行的,所以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因此,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就是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协作的过程,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如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更有利于这一群体学生之间的友好、和谐。有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对抑郁水平的调节是通过中介变量—身体自尊的提高而下降,长期进行身体锻炼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观念,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有着适度的正相关。

3.4 满足情感需要的心理需求

根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9],情感需要如同生存需要一样,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基本需要。因为具有丰富和高度发达的情感是人的一种特性。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对客观对象产生的强烈的心理反应和要求,如:爱、憎、喜、怒、哀、乐等。情感的需要是双向的,如爱,既需要得到别人的爱,也需要爱别人。情感需要是具体的、历史的。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关系、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人,情感需要都具有具体的、不同的内容和特殊的表达和获得方式。情感需要的具体内容和获得的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情感的评价尺度的多样化。对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来说,应当提倡、培养和满足他们的正当的、健康的情感需要。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1996)指出,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体育锻炼对情绪调节的基本前提是身体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它强调的是身体锻炼对个体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因此,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并对同学、老师甚至锻炼的同伴产生良好的情感,产生愉悦的情绪。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由于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急、慢性疾病、或运动器官功能不全、或体型过度肥胖(BMI≥26.5)或瘦弱(BMI<20)、或体质虚弱而导致体育学习困难或体育锻炼兴趣缺乏、甚至体育锻炼情感缺失。但其本能的心理需求仍旧存在,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有着生理需要的需求、自我效能的需求以及情感需要的需求。

1 叶培军,徐南强.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影响机制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65-67

2 赵聪.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状况应对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9):53-54

3 叶培军,徐南强.体质弱势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影响机制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65-67

4 阎莉萍.和谐视野下高校健康弱势学生的健身需求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13-114

5 徐家林.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04(9-)

6 李秀华.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广州体育学院学报[J].2006,26(1):23-24

7 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79

8 刘桂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D].2009年(8-9)

9 唐静静,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D].湘潭大学2009年(4)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Training Psychology of Physique Vulnerable Group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HUANG Xiaoli
(PE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Physique vulnerable group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universal group in universities which means the groups who has a kind of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 so that he or she can’t take any strenuous exercise,or who has locomotive organ(s)insufficiency or obese(BMI≥26.5)or emaciated((BMI<20),or who has a weak physique.Because of their physique weakness,obesity or emaciated consitution or disability,they often have a low level of physical sporting ability and mental inferiority,a narrow communicative circle or jealousy of other students’advantages which causes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n this group such as mental weariness of sports and mental inferiority which comes from a psychological fear f or sporting skill.Based on th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we study the physical training psychology of physique vulnerable group for universitystudents from the aspect of demand.We think physique vulnerable group still has the mental demand of meeting physical demand,improving self-efficiency,promoting social adaptation and satisfying the affective need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cognitive theory;vulnerable groups;physical exercise;psychology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编号:09A021。

黄晓丽(1967-),女,湖南茶陵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锻炼与青少年体质。

猜你喜欢

弱势效能体育锻炼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强势妻子容易逼出“弱势”丈夫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多元智力理论下数学教学方式浅谈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