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活动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
2010-08-15武文杰陈永辉谭克理
武文杰 陈永辉 谭克理
(1.苏州科技学院体育部 苏州 215000;2.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 长沙 410138;3.湖南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部 长沙 410208)
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活动的考察与分析*
——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
武文杰1陈永辉2谭克理3
(1.苏州科技学院体育部 苏州 215000;2.湖南警察学院警体部 长沙 410138;3.湖南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部 长沙 410208)
运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查阅等研究方法,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对传统尚武活动进行了实地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个案,找出共性,为民间武术活动在农村开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研究认为,在有着尚武传统的村落,其尚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当地村民喜爱的武术拳种为载体,这些武术拳种对村落民风的形成具有较深影响,这些村落传统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虽各具有地域特色,但在形式上基本上大同小异,它们的开展为这些村落社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它们的开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环境给它们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尚武传统;村落;尚武活动;梅山武功;孟公村;新化
中国武术在民间,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尚武村落,有着浓厚的习武、练武、善打的尚武传统,这些尚武传统影响着当地民众尚武个性以及村落尚武民风的形成。传统尚武村落通过开展多种尚武活动,使得尚武风气得以不断的延续,也促进了我国明间武术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传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民间武术文化,开展农村武术活动,它不但影响着民间武术在农村的群众基础以及民间武术的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本文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传统尚武活动对村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及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等研究,为当今农村开展武术活动寻求对策时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农村群众对本土武术的认识,提高农村群众参与本土武术活动的积极性,使传统尚武村落尚武活动开展能真正提高村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研究对象。新化是首批“全国武术之乡”,位于湖南中部,古称梅山。孟公村是新化县有名的“武术之乡”,是横阳山(原新化县地名,包括今天的孟公、鹅塘、三塘、太阳、西河、太石等乡镇)中心地带,孟公镇商业中心所在地,因横阳山是新化梅山武功发源地,所以孟公村历来有习武、练武、好打之传统。主要研究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主要形式、传统尚武活动对孟公村村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在当前面临的新问题。
采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查阅、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孟公村进行实地考察。笔者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孟公村采取实地观察及座谈、访问等形式,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孟公村所处的地域环境、村民个性及村落民风;通过对一些村民、拳师、村干部、学生等的访问、座谈,以他们对当地尚武活动开展情况及历史事件的讲述为依据,获取有关真实材料。又查阅《湖南武术史》、《湖南武术拳械录》、《新化县志》等文献,通过查阅文献,获取有关资料,以论证当地尚武的真实性,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以论述文中观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梅山武功
孟公村素来有尚武之传统,但他们主要是以当地的本土拳种——梅山武功为载体,通过梅山武功来开展武术活动。梅山武功形成和发展于湖南新化横阳山,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拳种。湖南古称“三苗”之地,南达五岭,北界重湖,地势向北倾斜,湘、资、沅、澧注入洞庭,境内山岭纵横,地形复杂险要。地处湖南中部的新化县,古称梅山,远古时期的梅山“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资江河水贯穿之中,生活在这里的远古居民源自于“三苗”,古称梅山蛮,“三苗”是湖南境内最大的部落,在常年的部落战争中逐渐衰落,随后在湖南境内形成“苗蛮”集团,据《吕氏春秋·召类》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旧时梅山蛮“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则斑澜、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狩猎”,旧不与中国通,不与汉民交通,其地不得耕牧。古梅山蛮远古时期就是在这种险恶环境中过着与外界隔离的捕鱼、狩猎原始生活,因长期不服王法,与朝廷抗争,遂征讨战争不断,后在宋代被招抚,归顺朝廷[1]。正是这艰苦的地理环境、残酷的战争造就了古梅山人勇猛顽强、不惧凶狠的性格,练就了古梅山人军事武技,随着宋代大量汉民迁入,汉族文化与当地梅山蛮文化融合,当地军事武技也逐渐被演变成当地民众生活中的武术拳种。据《湖南武术史》[2]和《湖南武术拳械录》[3]记载,梅山武功具有清晰、有序的源流,有较为完整的拳理和独特的演练风格,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传承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地域拳种,有77个拳械套路,包括拳、刀、棍、铁叉、钯、锏、梭镖、流星、凳拳、桌拳、单操等。梅山武功具有强悍的演练风格和蛮横的技击风格。套路短小,精悍,直来直去,不受场地限制,且动作紧凑、豪放、勇猛、刚健有力、朴实无华,招招都能体现古梅山蛮狩猎、杀敌的生活痕迹,套路中多手法,少腿,不善跳跃,以马步桩功居多,演练时讲求稳打稳扎,给人强悍的风格,技击运用时,讲求靠身短打,给人勇猛蛮横的感觉[4]。
2.2 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
“任何一种民俗事项,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5]。梅山武功在当地流传,以梅山武功为主题的尚武活动也逐渐成为当地村民普遍喜爱的风尚和行为。据考察,孟公村传统的尚武活动形式主要有:(1)拜师学打。这是当地一种类似于“家族式传承”的授武活动,对徒弟要求较严,据当地一陈姓拳师讲述:过去方圆百里都有人来孟公村寻师学艺,学艺有规矩,注重拜师仪式,要求徒弟向师父跪拜扣头,还要写投师约,徒弟在投师约中要写明并承诺讲武德、武规、尊师重教、尊老爱幼、不欺凌怕恶、不背判师门等,投入师门以后,逢年过节要看望师父,出师以后,还要替师父代厂(替师父教武)。(2)“开厂教打”。这是当地拳师的职业活动,当地有很多职业拳师,常年教梅山武功为生,每年在农闲之际“开厂教打”(办武术班,教梅山武功),时间四十天,当地一些村民和小孩每年会自发组织跟随本地拳师习练梅山武功,拳师们有时会应外地人邀请去邻县村落“教打”,有时还会遭到外地村落拳师砸厂(阻止教武,挑起事端,提出比武),或者学徒提出的打“进厂、出厂”(开厂前和学徒代表比试,赢了得一半学费,输了赶出门,收厂时,也和学徒代表比试,赢了可得剩余学费,学徒们还用糍粑、花生、腊肉等特产品和鞭炮欢送,输了不但拿不到剩余学费,还会落个脸面扫地)。(3)舞龙武术表演。每到春节,孟公村龙灯会就会组织一班拳套人马,随龙表演梅山武功,有时会遭到其它村落村民团龙,这时就会派出拳师上场演练梅山武功,有时还会和对方进行梅山武功比试,看谁的套路演练能得到村民的喝彩,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套路比试也往往给舞龙活动推到新高潮。(4)余闲比试与戏耍。过去孟公村村民在忙完生产劳作之后,都喜欢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行一些小型武术活动,如各村落间的拳师都喜欢互相登门拜访,围坐饭桌旁,边喝酒边谈论功夫手法,并在酒桌边比试手法,有时兴起,在堂屋比试功力、手法和步法,多在友好氛围中进行,不伤和气,能进一步增强拳师的技艺和交情。还有一些学过、练过梅山武功的年轻村民和小孩也喜欢在田间、堂屋、操坪等地互相比试功力、手法、摔法,通过输赢来提高他们的生活娱乐兴趣。(5)武术社团活动。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孟公村成立了新化县第一家横阳私人拳社,尔后成立横阳武术站,八十年代末期,孟公村成立了横阳山梅山武术馆、横阳山武术协会等群众武术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积极在本地开展梅山武功传授活动,并多次组织队伍参加新化县的各种武术竞赛活动,促进了当地尚武风气的延续。
2.3 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对当地村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的开展从不同方面对孟公村村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些影响有:(1)促进了梅山文化的传递和构建。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主要是以梅山武功为载体,梅山武功作为当地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人类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的功能,起到固定、表达、储存、传递和加工社会信息的作用”[6],它不但涉及了肢体活动,而且涉及了与当地民俗、思想、行为有关的文化符号和象征偏好,更是表达了村民生活情感和展示了村民抗争精神。梅山武功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既有徒手套路,又有器械套路,还有功力、功法练习,它们来源于古梅山蛮的生产、斗争实践,承载着古梅山蛮的生产斗争经验和抗争精神。这些信息、文化符号又通过梅山武功活动向村民传递着梅山蛮的尚武性格,使村落尚武文化得以延续。(2)教化、塑造了当地村民的思想行为。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又教育、塑造着人类。古梅山蛮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梅山武功。梅山蛮的尚武思想、尚武行为也随着梅山武功的流传而成了当地村落文化的一部分。七、八十年代,孟公村村民往往通过传统的梅山武功活动,标榜自己拥有这种思想、行为,显示自己身份归属,至今当地蛮横、尚义、善打、好斗的个性在梅山武功套路演练和技击对抗中仍能体现出来[4]。(3)为村民提供了娱乐、防身的手段。七、八十年代,传统的尚武活动满足了那一时期孟公村村民情感宣泄、心境调节需要。孟公村拳师的“教打”活动给村民和小孩提供了互相认识、结交伙伴的平台,使他们从交谈中得到快乐。孟公村举行的舞龙武术表演为村民提供了娱乐机会,达到交流情感,使积压在心中的凡尘琐事得到释放,生活中带来的心理包袱得到缓解,心情变得舒畅。在孟公村,由于打斗行为时有发生,如田间放水,村民往往为了自己水田利益,互相发生争吵,有时一句话不和就动用武力,所以很多村民的防身意识很强,每年都要习练梅山武功,用他们的话来讲,“学点功夫防身,保自己”。(4)提高了孟公村村落凝聚力。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自给与生活的雷同,使得群体的互补性、有机融合性较差,要将一个非有机的社区整合为稳定的群体,就需要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习俗与紧密的关系网络建构,需要诸多的活动来达到这些目的”[7],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村民的荣誉感和耻辱感,如舞龙武术活动,一旦自己村落布龙被其它村落村民围住,并且提出比试梅山武功时,往往会刺激本族群、村落村民的荣誉和耻辱,也促使着参与这些活动的任何一个人,在情感上实现着族群、村落认同,并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面对生存环境,从而维系族群、村落的生存与发展。七、八十年代,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的开展为当地村落村民凝聚力、团结力增强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2.4 现代社会环境下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开展面临的新困境
2.4.1 孟公村以武谋生的职业拳师逐渐减少
职业拳师以武谋生,不仅仅是为了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传承武术的神圣责任。八十年代,新化县有很多以武为生的职业拳师,1983年到1984年,新化县体委就曾对全县民间拳师进行全面技术考核,当时有628名拳师获得了不同等级的“民间武术传授执照”[2]。其中孟公村有三人获得了县一级民间武术传授执照,数十人获得了二级、三级民间武术传授执照,当时这些众多的职业拳师为梅山武功在新化县及周边地区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促进了新化县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的获得。进入九十年代后,这些拳师逐渐放弃教武行业,而进入二十一世纪,能以梅山武功为生的职业拳师则更少见了,如今孟公村八十年代的老拳师相继去世,一些中年拳师随着年龄渐老淡出当地武术圈,而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拳师迫于生活和经济压力,随着改革浪潮纷纷走向寻求致富之路,大多久不曾习练梅山武功,也无从谈怎么样把梅山武功发扬下去。目前,尽管当地尚武氛围还存在,群众武术基础还存在,但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估计数年后梅山武功就会因为“活”态传承人的缺乏而逐渐流失。
2.4.2 孟公村本土武术群众基础逐渐老龄化
八十年代随着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开展,新化县群众武术活动达到高潮,据统计,八十年代新化县全县参加武术活动人数达21万多人,全县被评为县乡“武术之家”的有400多户,在农村,三、四代同堂习练梅山武功的有33户[2]。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梅山武功在孟公村进入了鼎盛发展期,村落群众基础随着村民对梅山武功的喜爱而大大增强。据当地一些年老村民反映,在七、八十年代,孟公村习武成风,每到寒暑假很多小孩就跟随本村一些拳师习练梅山武功,当地文化站每年也会举办一期梅山武功学习班,请本村老拳师来传授梅山武功,村民集体操练梅山武功场面在村里经常可见,现在,这种场面很少见了,习练梅山武功的村民少了,曾经习练梅山武功的村民现在都中断了习练,而对于80后、90后的新生代村民,有的是出于学习压力,整天忙于学习,有的是出于生活压力,常年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和精力习练武术,还有的就是对梅山武功没有清晰的认识,加之缺少引导,空闲之际都是以其他感官刺激、新鲜的娱乐方式代替传统的武术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当地年老村民所讲的现在“梅山武功无人学”的尴尬局面,而随着原来习练过梅山武功的村民的年龄日益变老,新生代村民又缺乏梅山武功基础,因而梅山武功群众基础显得日渐老龄化。
2.4.3 新生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
孟公村为孟公镇商业中心,随着九十年代改革深入,各种新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进入孟公村村民生活视野中,村民单一的生活娱乐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村民将许多身体的体验转向从视觉的感受中获得满足,不再以梅山武功活动作为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孟公村传统尚武氛围浓厚,自梅山武功在本地传承以来,村民大多养成了善打、好斗习性,九十年代以前,村民认为梅山武功具有很强的技击性,但随着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散打在全国的开展,村民对梅山武功有了新的看法,如在九十年代新化县举行的几次散打比赛中,以孟公村为主的孟公镇代表队以及其它乡镇组织的代表队打不过县城武馆代表队,而当时比赛实际上就是在各乡镇流传的梅山武功和现代竞技散打之间的对抗。自此孟公村村民认为梅山武功落后,一些原本喜爱武术的村民及小孩都纷纷来到县城武馆学散打,不再习练梅山武功,加上在城市兴起的街舞、网吧、篮球、棋牌等休闲方式通过中小城镇逐渐向广大乡镇农村地区扩散,孟公村新生代村民逐渐远离了本土文化活动,纷纷选择了这些更具有感官刺激的娱乐活动。
2.4.4 农耕文化带来的滞后效应
农耕文化给当地“传统”的守护者构成了一道难以超越的“精神藩篱”。小农经济时代,当地农民择土生息,聚族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成了封闭保守意识。计划经济体制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传统念和习惯。随着市场经济到来,许多中老年村民的传统思想跟不上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另外传统农业生产的土地依附性使当地许多村民在行为方式上养成了依从习惯,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深入,但当地很多老年人思想观念还是封闭、保守。一些拳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梅山武功价值理念,不接受外来新鲜事物,不积极主动的对梅山武功作出创新,反而以“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心态自居。地域拳种本身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烙有浓厚的传统特征,显示出“古朴”一面,而在越来越追求感官的时代,武术的“纯朴”固然重要,但它脱离了现代的特征——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脱离了现代人的心理平衡,那么,任何古朴的伟大都会在现实面前显现出渺小[8]。梅山武功的套路古朴、表演方式单一,很难激起现代村民的观赏兴趣,如果不根据现代环境创新梅山武功,梅山武功必将湮灭于历史发展中,正如庞朴先生所说的,“各种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9]。
2.4.5 市场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加快了孟公村新生代村民的价值观转变。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要求是有饭吃,生活恬静、愉快,梅山武功在那个时代发挥了它独有的作用,满足了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孟公村村民精神、感官需求。进入九十年代后,市场经济的影响已经辐射到了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村民的观念发生变化,功利性增强,在孟公村,面对市场经济到来,很多在校读书的小孩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命运,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跳出农村,将来找个好工作,让生活过的美好,除此之外,其他活动相对读书来说都是多余的、无益的,因此也不主动参加武术锻炼,即便是很多原来习练过梅山武功的也都终止锻炼,一心一意搞学习。一些年轻村民认为赚钱才能过好日子,于是纷纷外出打工、做生意,或者开店子,收入自然是多了,但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少了,因每天忙碌,没有空闲和精力去习练武术或者参加梅山武功娱乐活动,有的村民则是经济好了,思想松懈了,认为参与梅山武功活动没有价值,还不如干点别的、有实惠的事情。还有一些村民随着生活逐渐好转,开始贪享有刺激的低级生活,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也伴随着腐朽文化渗透,西方腐朽文化从城市到农村,开始侵蚀农村村民头脑,当各种有刺激的低级娱乐方式进入乡镇农村时,当地很多年轻村民都投入了进来,以获得感官刺激来慰藉心灵上的空虚。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作为个案,孟公村传统尚武活动有着自己特殊性一面,但从这些特殊性方面可总结出一些共性东西,从理论层面上讲,这些共性对许多传统尚武村落具有普遍解释意义。
(1)传统尚武村落开展尚武活动,大多以本地村民最喜爱的武术拳种为载体。这些拳种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对村民个性、村落民风形成有着较深影响。(2)传统尚武村落尚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式的拜师学艺、农村村民集体操练、拳师的职业行武活动、结合各种节庆活动开展的武术表演,如春节舞龙武术表演、庙会武术表演等等,尽管各地域村落因地域的不同而使得尚武活动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但在形式上大同小异。(3)传统尚武村落开展的传统尚武活动,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村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4)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尚武活动面临着新困境:本土武术传承人和本土武术习练的新生代村民逐渐减少;各种新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本土文化;本土武术本身具有一些滞后的农耕文化性质;市场经济的深入给村民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困境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3.2 对策
(1)加强传承人培植。传承人是民间武术传播的主要力量,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发动现有拳师积极从事传承工作,并加强培养、扶持力度,大力培养传承人。(2)加强农村学校本土武术教育。学校是民间武术扩大群众基础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一资源,借助政府行政力量,鼓励、号召村落周边农村学校积极开展本土武术教育活动。(3)多形式、多途径营造现代环境下的传统氛围。原生态的传统氛围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但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农村营造现代传统氛围,给本土武术一个适合的生存、发展环境。如以乡镇村落为中心,以各村落为单位,组织舞龙武术表演竞赛活动,通过乡镇向周边村落辐射,带动周边村落积极开展武术活动。(4)加强本土武术创新、运用科研工作。要使本土文化能得以延续,要发动各级各类武术科研工作者加强创新、运用研究工作,要给与必要的科研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本土武术科研运用、推广工作,提高科研运用价值。(5)加强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对民间武术文化保护、继承、运用进行立法保护,制定各种法规、条例、章程,保障民间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民间武术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民间武术在农村的发展。
1 新化县志编撰委员会编.新化县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2 《湖南武术史》编写组.湖南武术史[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0:82-83
3 《湖南武术拳械录》编写组.湖南武术拳械录[M].湖南省武术挖掘整理内印资料,1992:38
4 梁海雄,谭克理,陈永辉.对传统尚武村落尚武风气的考察与分析——以湖南新化孟公村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182-185
6 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13
7 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4):86-95
8 马剑,邱丕相.对武术实存的评析与反思——兼议武术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27(5):92-96
9 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4
In a Traditional Martial Styles Village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Activity——Xinhua MengGong Village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U Wenjie,et al.
(Sports Department,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the folk.Rural village i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more should actively,promote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activities of folk.Us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or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Xinhua MengGong villag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ctivities conducted field research,through a case study,the purpose is to find common folk arts activities,in the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Studies suggest that,in a village,the traditional martial styles activities mainly based on local villagers loves martial wushu for carrier,the formation of village has deep folkways village,the traditional martial though the main forms of activities with regional features,but all the same,in the form of them carry basically is the village society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but in the current,they faced in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m to bring adverse effects,we need attention.
martial traditions;village;martial activities;Meishan martial arts;MengGong village;xinhua
武文杰(1976-),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
book=30,ebook=114
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JA840011;2010年度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立项课题,课题编号:KT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