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化: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以粤西的茂名地区为视点

2010-08-15周玉东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产业

周玉东

(中共茂名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广东茂名525000)

产业化: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以粤西的茂名地区为视点

周玉东

(中共茂名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广东茂名525000)

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成为打造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问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下,民俗文化产业化有何特殊性;对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而言,应该如何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本文以粤西的茂名地区为例,分析和研究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进行一些思考。

文化产业;茂名民俗文化;资源;困境;对策

民俗,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和习惯,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意识。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传统社会,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以民众为主体进行动态传承,是广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方式,也是人们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依靠。地域存在的民俗文化,是不同民族生存发展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民族和谐交流创造的成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以文化为主要载体的软实力的崛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能真正崛起,文化崛起意义非常重要。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未来5-10年广东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目标和重大举措,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后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省;而国务院刚刚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随着中国的文化产业化研究逐渐走向成熟,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也暴露出来,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问题需要思考的是: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下,民俗文化产业化有何特殊性?对一个有着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区而言,应该如何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本文将以地处粤西的茂名地区为例,对民俗文化的产业化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达到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的双重突破。

一、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茂名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茂名境域古代由百越族、俚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到多民族聚居融合,代代传承着优良的民族文化,又由于地处南陲,较晚接受中州文化,先民创造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后来中州移民进入,中州的优良文化也传入了茂名,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得境内文化更加丰富,也更有个性特征。

茂名境域民俗文化按照地方特点,可分为生产民俗文化、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人生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地名和信仰及旅游民俗文化、城市民俗文化和艺术成果、民俗文化的研究等。茂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三四千年,主流文化分别为铜鼓文化(隋唐前)、冼庙文化(隋唐至明代)、山水文化(明清时期)、生活文化(近现代)、精品文化(21世纪前后2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年代,有的生产民俗已被现代生产工具代替,有些生活民俗文化已经换了新貌,但茂名的民俗文化资源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能够体现对茂名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区域文化尤其是地域民俗文化是一个区域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是区域的生命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区域文化作为区域的精神纽带,传承着一个区域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体现着区域的文化认同。拥有对区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就能够促进区域的团结和谐,推动区域的发展进步。从而增强区域凝聚力。茂名的荔枝文化、石油文化、冼夫人文化,都是茂名的特色文化,是茂名人民长期奋斗的精神结晶,为茂名人民所认同和传承,体现出一种凝聚力。如果我们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忽视对文化建设、道德重塑、价值追求、人文修养方面的追求,将会导致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和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和谐。

其次,能够传承茂名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茂名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恢复和弘扬传统民俗,因为传统民俗是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最重要的综合载体。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戏曲、民间美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娱乐游戏、艺术技能和信仰心理等等,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无一不在传统民俗中得到存活和延续。弘扬茂名民俗文化,也就使它们所承载的丰富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

再次,可以起到教化人心、匡正风气的作用。作为惯例的民俗是法律的基础和补充,社会治理需要有效地运用民俗的力量。譬如茂名地区盛行的年例,其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也是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的纪念日。经过多年的演变,年例已在茂名土地上生了根。外出打工的人们每年回到乡村过年例,并不仅仅是为了拜神等迷信活动,更主要的是年例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是年例加强了他们的乡土情结。每年年例人们都会如过年般重聚在一起庆祝,还宴请朋友分享喜庆。因此年例也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一条纽带。可以这么说,在茂名的民俗文化当中,不少传说故事和谚语、俗语都传播了做人要诚实、勤劳、简朴、孝顺、勇敢、进取的思想,有的民俗活动可以凝聚乡情、体现人心合力;有的民俗活动可以融合民族之情,增进民族亲和力;有的民俗文化对清除伪劣邪俗产生法律起不到的作用,即亲情教化的作用,总之,弘扬民俗文化资源,对于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调适群体生活、提升道德水准乃至构建茂名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其重要作用。

(二)茂名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现实意义

茂名民俗文化是由代代贤良民众所创造,是茂名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传承宝贵文化遗产的最佳路径选择。而茂名因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获得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优势和先机,加快茂名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茂名的可持续发展与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茂名是一个典型的以矿业资源为主发展起来的工矿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面临着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产业结构失衡、包袱沉重等重大问题。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使茂名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见效慢、周期长,经济发展缓慢。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大趋势下,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文化产业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所在,一个城市的特色由该城市的文化产业所表现 ,一个城市的品牌也由该城市的特色文化产业所体现。茂名所拥有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无形资产。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来运作和开发茂名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既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又可以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这对于促进茂名的城市转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面临的困境

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利用得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目前面临着一些困境。

困境一:怎样增强茂名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护茂名的民俗文化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村民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程度加深,尤其是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经商者越来越多,他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家乡传统的“年例”逐渐有所忽视,年例气氛已是消淡了许多,其它的各种庆祝活动也正在减少,近几年,已经难得再见舞龙、做大戏、木偶戏等庆祝活动了。这就要重视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现在茂名的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子承父业,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一些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可能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因此,怎样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造,以增强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困境二:怎样扩大茂名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利用和开发茂名的民俗文化产品。

文化的影响既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茂名虽说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名声不大,影响力也很小,就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大家闺秀。这说明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尚需加大。目前,全市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冼夫人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但活动不多且偏重于理论研讨。至今还没有一个社团专门研究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政府职能部门及民间社团,对发掘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为旅游产业服务的研究,尤其是对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茂名市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这就使得民俗旅游发展的步伐缓慢,近年来,茂名地区的民俗旅游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参观型”为主,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如冼太文化的旅游,几乎无一例外是参观庙宇;农家乐旅游,大多也还停留在“住宿、餐饮”等浅层次的开发上,在民俗文化的利用上,文章还没有做足、做深、做透。

另外,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尚未得到很好开发。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一直是茂名地区旅游业的短腿。民俗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很小,再加上工艺品本身制作难度大、价格偏高、外包装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以及消费渠道不顺畅等原因,如玉雕、角雕等一些工艺品很难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困境三:怎样推动形成茂名民俗文化产业格局,打造茂名民俗文化特色品牌。

茂名的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不多,民企进入文化领域准入的门槛较高,因此,要解决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有序的市场准入问题;以及怎样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利用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培育民俗文化领域的投资者,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是茂名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面临的困境之三。

困境四: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政策的滞后,是茂名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难点。

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较大,政府囿于财力,尚未进行大的投入。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困难较多,民俗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现有的展示场馆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不大,影响力小,利用率低,缺乏全方位展示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高规格展示场馆。此外要形成茂名民俗文化产业格局、打造茂名民俗文化特色品牌等,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茂名市财政收入少,对文化发展的投入也是很少的,近几年茂名市对文化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0.23%。民间资金投入文化发展的也很少。因此,如何吸引足够的资金来发展茂名民俗文化产业是一个难点。

还有如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民俗文化队伍。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要搞好茂名民俗文化的改造利用、宣传传播以及产业品牌等,都要有一支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人才难得,如何吸引人才,更是一个难点。

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正在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中得到体现。但怎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怎样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怎样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怎样突出重点,精心推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怎样全面宣传全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等,当地的相关政策体现出了它的滞后性。

三、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基本思路

要使茂名传统的民俗文化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茂名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茂名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必须要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对此,笔者提出一些基本的思路。

(一)找准发掘和利用的着力点,这是开发茂名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前提

茂名的地域民俗产品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要进行产业化的开发,首先要找准发掘和利用的着力点,也就是要突出茂名地方特色,开发特色品牌。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目前茂名地区不少特色的产品还仅仅在民间口传身授,境内的高州木偶、化州跳花棚、电白麒麟舞、信宜飘色等,是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民间艺术,但知名度并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木偶表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经由中原传入茂名地区,但如此久远历史的艺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兴旺发展,反而知道的人越来越少,表演的艺人也逐步减少,已经出现后继无人的窘相。还有一些民间的表演艺术如采茶戏、山歌剧等也仅为少部分的当地群众所知道。因此,要将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出来,首先要发掘和利用当地具有历史传统又具有较高表演水平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歌舞,重新进行定位和包装。在这方面,信宜的飘色已经开始了市场的包装和宣传。茂名境内的飘色于清代出现,飘色由“色梗”、“化妆人物(儿童)”、“布景”、“高台”、“音乐”等多方面组成,21世纪初,信宜的飘色艺人在“色梗”、“布景”、“音乐”等方面按照新时代观点进行大胆创新,构思出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色板”,2005年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巡游和民俗民间艺术大巡游两项表演,被誉为广东最出色的飘色队。而此后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大赛获得金奖,其色板“普天同庆”被人民日报登载,被称为“中华一绝”。2006年,信宜飘色打破飘色的制作传统,创作出长宽至七米、高六米,凌空飞出十八人的大型飘色《欢乐神州》。十八飘甫一亮相,就以其恢宏大气和高超技艺而获得满堂喝采,勇夺展演的最高奖“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信宜飘色民间艺术的成功开发,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扩大民俗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必须找准地方的特色品牌,以此来形成品牌效应,从而带动其它产品的发展和创新。

(二)因地制宜,开发当地投资少、见效快的产品

开发民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开发的周期长,中间环节多,资金周转慢,投入的人力财力多,产生的效益就相对少,得不偿失,就容易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所以把“短、平、快”的产品列为首选产品,就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将信宜的玉雕、高州的缅茄雕、角雕、电白的石雕产品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改变过去那种价格昂贵、作为高级礼品的面目,使其进入市场,成为大众产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另外就是要优先开发成本较低的产品。因地制宜,选材就便,加工简单的产品,可以考虑优先开发。开发的产品最好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包装,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自然提高了利润。例如,茂名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就是最好的低成本的产品。茂名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古庙建筑,如位于高州长坡镇旧城村的旧城冼太庙,位于化州宝山公园的化州孔庙,位于高州城的高州冼太庙和潘仙祠等等,年代久远,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文化意蕴深远,值得大力宣传;还有近年来茂名境内出土的最有地质研究价值的恐龙蛋化石,最富有史料研究价值的古代陈仓炭化米,散落各处的古石雕,都成为前人留给茂名人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旅游资源几乎不需要进行加工改造,而且能够让游客有真实感,置身其中可以亲身感受茂名的历史文化。

(三)要进行系统规划,使民俗旅游景观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要使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市场,一定规模的景观构成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要真正形成旅游市场的规模效应,系统全面的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系统全面的规划必须根据游客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和旅游行为的自由性,通过对景观资源的合理安排,形成能在一年四季保持相当数量的游客的资源结构。这就是说,必须把相关的民俗因素优化组合,使游客能够留得住、玩得好、过得舒畅。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组织特定的节日活动等大规模的参与性游览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寻常百姓家,经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用事先安排好的民俗习惯来接待游客。此外,建设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展览场所,把人为的表演和实际的生活融为有机的整体,再加上一年四季有重点的布置好岁时节日民俗的旅游,形成时空交叉、疏密有致的民俗旅游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获得基本的成功。民俗主题公园的建设、民俗旅游商品的经销,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但是要注意在复制加工过程中要保护好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就有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四)要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传统特色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理念来开发民俗文化资源

在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品牌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用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传统特色与文化创新结合发展的理念开发茂名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要利用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基础和条件,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走一条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旅游产业建设与民俗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民俗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使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这项旅游资源时,既要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发掘潜力,让有限的物质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文化经济效益,又要用发展的可持续的眼光来对待民俗文化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中注意保护,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掠夺性地对民俗文化资源加以破坏,甚至毁灭。因此,我们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给予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提倡环保旅游、绿色旅游,只有这样,民俗文化资源才能享之不尽,用之不绝。

[1]周镇宏.茂名民俗文化史话[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2]许木咏.茂名风物[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4.

[3]宋蜀华.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02,(4).

[4]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项目(编号:08H03)。

周玉东(1974-),女,硕士,中共茂名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化发展与建设等研究。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产业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