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功能
2010-08-15唐立山
唐立山
(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功能
唐立山
(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也是传播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大学不仅是传承文明、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场所,也通过政治社会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大学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能够在人才、思想、舆论环境、精神以及道德风尚这五方面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支撑。
和谐社会;政治社会化;基本功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学不仅是传承文明、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场所,也通过政治社会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也是传播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流文化认同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和传播,而且关系到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能够在人才、思想、舆论环境、精神以及道德风尚这五方面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支撑。
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大学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主要载体。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高校要大力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要始终本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一理念进行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学者所以学做人也”。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爱因斯坦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这些思想都强调,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而应该是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有一定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以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素质的公民。他们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道德、完备的知识技能和勤奋负责的生活态度等基本特征。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改进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调动学生的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意义”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重点推进包括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建设,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等方面下功夫,使得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能力,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上合格的公民,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同时具备了稳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素质,这标志着大学生个体政治上的成熟,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亦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统一的指导思想历来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丧失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在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解和支持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同时,掌握社会政治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行为,正确履行政治权利和义务,并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消除不和谐因素并增加和谐因素,引导全体人民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只有通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才能有助于政治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
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营造更加顾全大局、更加珍视团结、更加维护稳定的和谐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要唱响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在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无时不与大众媒介接触,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同外界联系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并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极易受到大众媒介所表现的看法、观点、态度的影响,容易根据大众媒介的报道、评论来决定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由于网络信息言论自由,常常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不负责任、不健康、淫秽、低俗、迷信,甚至是反动的信息或言论,通过网络传播,容易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大众传媒、互联网络的载体作用,面对媒体大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坚持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核心,有效整合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好“导向”作用。除了加强网络信息监控管理,还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把互联网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如开设网上论坛和电子信箱,设立有关学生心理咨询、健康咨询、疑难问题解答、后勤保障等服务项目,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和积极引导。此外还要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工作和化解矛盾上,实行建设性监督,做到与人为善、服务大局;实行科学监督,做到尊重规律、事实准确、全面客观;实行依法监督,做到内容、手段、程序的合法性,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促进社会和谐和引导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这既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又增强了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通过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学生同心同德地为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要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要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进行党的思想路线教育。要形成鼓励探索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三观教育”及学习感动中国模范人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的道德风尚
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充满了对道德方面的要求。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在处理关系、解决矛盾的时候,离不开道德的规范和调节。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明是非、辨真假、分善恶、知美丑、晓荣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社会风尚,既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引导、激励、支撑、保证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提倡和尊崇,引导学生在社会上做一名合格公民,在学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形成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有利于建立社会和谐的信用体系。以及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和贬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鲜明、正确的道德规范。而这样的道德规范,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主抓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同时也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1]孙爱军.政治社会化: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6).
[2]师建康.简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意义和内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余源培.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吉林省教育厅2007年立项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124号)。
唐立山(1963-),男,政治学硕士,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政治社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