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生态旅游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

2010-08-15程增建张东玲王金叶

关键词:生态旅游少数民族居民

程增建,张东玲,王金叶

社区生态旅游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

程增建,张东玲,王金叶

随着我国扶贫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日益深入,社区生态旅游模式有效地融合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的理念,有效地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最佳路径之一。

社区生态旅游;旅游扶贫;参与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老、少、边、穷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扶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贵州省旅游局于1991年明确提出并启动了“旅游扶贫”项目,一些学者如蔡雄[1]、周歆红[2]等先后对旅游扶贫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上提出的 “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PT)(Ashley,2000)和 “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TEP)(Sofield,2004)与我国提出的“旅游扶贫”具有相同的内涵,旅游扶贫的形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整体化、系统化的趋势。

一、生态旅游的兴起与社区生态旅游

随着全球环境危机加剧和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传统大众旅游业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粗放型管理对旅游目的地社区造成了一系列资源环境的破坏。在人们的反思中,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开始兴起。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Hetzer提出的“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思路,而生态旅游(Ecotourism)概念的正式出现是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地被研究者和实践者所接受,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应用,并初步形成了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三大核心理念[3]。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引入中国。1995年,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随后,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虽然生态旅游在国内也出现了概念过度泛化等问题,但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家旅游局把 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4]。

社区生态旅游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CBET)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一种新的路径,它是国外旅游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被认为是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它能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防止经济漏损和保护当地传统文化[5]。邓冰等将社区生态旅游定义为:“当地社区确实拥有并管理生态旅游事业,为游客提供原真性服务,能保障大部分的利益收入保留在社区内部,以达到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促进地方社区发展的综合目标”;认为社区生态旅游具有“社区拥有、社区受益、生态可持续性、小规模、低影响、解说原真性”等特征[5]。目前,社区生态旅游在国内外仍然处于实践探索和开发研究的初期阶段,国内的武春友[6]、丁焕峰[7]等对社区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丁焕峰提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而目前,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存在公司主导模式[8]、生态旅游股份合作制模式[9]、政府主导模式等多种思路。基于此,本文从社区生态旅游的视角,探讨旅游扶贫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为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发展及脱贫致富提供一些思路。

二、参与式扶贫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有序推进。《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是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经历的两次重要转变,其中后者更是强调经济建设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以政府为主导和全社会参与为基础,以开发式扶贫为指导方针,围绕实现贫困地区的全面、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开展工作。

参与式扶贫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源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Norman Uphoff教授提出的参与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对象不仅要执行发展,而且还要作为受益方参与监测和评价”[10]。参与式扶贫是指在外部力量的帮助下,鼓励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主动参与社区扶贫项目的制定、监督、执行、实施项目管理,提高贫困群体的信息获知能力、监督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创造能力,激发其参与意愿,形成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机制[11][12]。 参与式扶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重新赋权,使这些弱势群体能在发展进程中平等参与,尊重他们的意愿,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以社区居民的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确立居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居民自主参与项目决策、实施、利益分配及监控评估[11][13];它是增强居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参与式发展理念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参与式理论最早引入到旅游业,是墨菲(Murphy(1985)提出的“社区参与”[14],随后,世界旅游组织(1997)等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将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围绕社区居民参与的研究越来越多。

三、社区生态旅游模式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发社区生态旅游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心内容为“五个统筹”,目标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居民和贫困群体得到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和谐。

(二)社区生态旅游是参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有效途径

参与式扶贫开发理念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而社区生态旅游具有“政治上社区主权和政治组织发展;经济上公平分配和市场变动;社会发展上社区的凝聚、生活条件提高和文化特色保护;环境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的多样性”[15],能有效地进行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在社区内创造公平的利益分配,培养社区保护资源的责任感[16]。可以说,社区生态旅游模式实现了开发式扶贫模式和参与式扶贫模式的有效融合。在发展目标上,社区生态旅游在总体发展目标上与参与式和开发式扶贫高度一致,即利益的本地化,社区能力提升化,发展与决策的自主化,都致力于持久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都以社区参与为基础,以真正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的生态旅游目标,它是参与式扶贫的有效途径。而且,社区生态旅游不仅关注社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加关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保护生态环境、地方文化传统方面要求更高。

(三)社区生态旅游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有效的脱贫机制与增收机制

我国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虽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但却拥有大量独特的民族特色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这些独特的资源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只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以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社区生态旅游致力于自然与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把优势资源变成优势产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社区生态旅游在政府、社区居民组织的指导下,在外部资本参与下,以民族贫困地区为项目中心,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可进入性差、生产条件差等现状,并为社区居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饮食、土特产出售、民族表演、导游等服务性活动提供机会,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手工业的结合,为居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而且,社区生态旅游开发通过培育社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有效的脱贫机制与增收机制。

(四)社区生态旅游有效实现了开发扶贫的核心目标

社区生态旅游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开发,通过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参与到整个旅游市场中。社区生态旅游多样化模式将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技术人员、外来资本甚至包括旅游者等社会力量都纳入旅游开发扶贫的体系,特别是促进社区居民通过农村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参与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一是能有效弥补扶贫力量和扶贫资源的不足,提高旅游开发扶贫的综合效益;二是使社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发展能力,增加其发展市场意识,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三是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生态旅游,其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参与社区管理决策意识等得到增强;四是外部的信息、资本、技术、知识等输入,必然增强社区的综合发展能力,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扶贫核心目标的实现。

(五)社区生态旅游使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得到全面发展

首先,社区生态旅游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特别是贫困群体主动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经营管理以及利益分配,保证当地贫困居民在特定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优先权,如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文化展示、民居住宿餐饮经营等优先安排贫困居民;其次,在旅游规划过程中不仅考虑与旅游要素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强调和重视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社区整体建设;第三,社区生态旅游重视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教育,提高了少数民族村寨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第四,社区生态旅游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社区建设中,实现了当地社区的一体化建设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社区生态旅游中,社区及其居民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之一,是生态旅游保护的主体之一,是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成要素,更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必要保障。社区生态旅游模式有效地融合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的理念,有效地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必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最佳路径之一。

[1]蔡雄,等.旅游扶贫:功能·条件·模式·经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2]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

[3]吴楚材,等.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4]国家旅游局确定2009年为“中国生态旅游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07/content_10323 424.html2008-11-17.

[5]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4).

[6]武春友,卢小丽,柳振万.社区生态旅游研究述评[J].管理学报,2004(1).

[7]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3).

[8]刘静艳,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企业主导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8(6).

[9]刘岩,张珞平,洪华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4).

[10]李小云.参与式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8.

[11]李兴江,陈怀叶.参与式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评价[J].开发研究,2008(2).

[12]谢萌,辛瑞萍.关于我国农村参与式扶贫模式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9(1).

[13]陈婷.浅谈“参与式”扶贫模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

[14]Murphy P.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New York:Methuen,1985.

[15]V.s Avila Foucat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management towards sustainability[J].In VentanillaOcean&Coastal Management 2002,45:511-529.

[16]何艺玲.如何发展社区生态旅游:泰国Huay Hee村社区生态旅游(CBET)的经验[J].旅游学刊,2002(17).

F590

A

1673-1999(2010)02-0071-03

程增建(1982-),男,山东济南人,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张东玲(1984-),女,河南开封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金叶(1965-),男,甘肃民乐人,桂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

2009-08-30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09105961202M35)。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少数民族居民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石器时代的居民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台居民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