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分析
2010-08-15贺静
贺 静
农村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分析
贺 静
在我国农村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高龄、丧偶、独居,缺少社会支持和关照。以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分析了独居老人群体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独居老人;社会支持;个案访谈
随着农村惠民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局面又好又快;农村经济深化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有所变化。但同时,一些农村问题仍不能得到有力解决,比如农村独居老人的问题。
所谓独居老人是指子女离开大家庭且丧偶、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当子女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后,这些一直以子女为中心的老人,内心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郁闷等情绪。尤其是农村独居老人,他们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陕北农村调查走访了多位独居老人,发现农村独居老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生活方面
个案一:某男,67岁。老人口述:儿女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地荒了太可惜了,自己就扛起锄头种地。山地多、水地少,累死累活的,爬山都不容易。春天忙种,秋天就收不回来,只有冬天能消停会。家里烧的都是从地里拉回来的柴,窑被熏得黑乎乎的。一个人随便吃点啥,哪像城里人一天吃好几顿。平时没大病,感冒拉肚子就到村口赤脚医生那里买药,政府说看病可以少花钱,也没病,不去占那便宜。
这些年老体衰、身体佝偻的老人,依然干着重体力活;他们的起居环境很简陋,一般都住窑洞,光线很暗,被褥很旧,吃饭穿衣都是凑合,这对其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二)心理需要
个案二:某女,72岁。老人口述:前几年老头子死了,儿子不争气,在外面混,我一个孤老婆子在村子里生活了一辈子,那里也不去,白天干些活。吃饭有的时候自己做,有的时候把东西拿给邻居,给我稍带做,一个人没必要生火。晚上太难过了,睡不着,连个说话的人没有,一个人嘴里念念叨叨的,还有个声音;遇到打雷,刮风下雨的,怕得很,一晚上睡不着。没钱花,政府补贴的钱,一年也就几百块。
个案三:某女,59岁。她口述说:我40多岁的时候就守寡了,把娃们辛辛苦苦带大,他们现在都在外面,工作的工作、打工的打工,我一个人在家里照看着。娃娃过年回来都会给我钱,管够花。种点蔬菜够自己吃,粮都是买的。平时没事,就和几个邻居一起拉话,从不敢接触男的,怕人家说闲话。有人给我介绍过一个男的,让改嫁,我怕儿女反对,也怕人家说闲话,但是那人条件不错,最起码老来有个伴儿。
农村独居老人的心里承受着极大的孤寂,无人作伴,想倾诉无人听,生病无人照料,各方面的支持都很少。
二、社会支持分析
(一)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广泛运用于心理学、老年医学、社会学、精神病学等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的概念,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没有达成统一,但它已成为一个交叉学科概念。Caplan认为社会支持是持续的社会集合,构成这个集合的具有支持性的他人,会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向他提供信息或认知知识,以及实际的帮助和情感支持[1]。Cobb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2]。Atchley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3]。Turner认为,社会支持通常指处于痛苦煎熬中的个体周围存在着有意义的人群,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戚和邻居等对其所起的作用,这种支持包括实际的帮助、社会情感帮助和信息帮助[4]。我国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5]。丘海雄认为,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持,也涉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它在多种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6]。
社会支持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国家,主要是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的物质援助与精神支持,以帮助社会弱者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谐。主体进行社会支持时,必须考虑社会弱者的客观情况,同时也要兼顾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心理环境,有的放矢,做到切实可行。
(二)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1.经济支持。年龄大、身体健康状况欠佳、丧偶的独居老人,几乎丧失了全部劳动力,他们生活给养的全部来源都是依靠外部社会支持。笔者在访问中观察到,很多独居老人住的环境恶劣,起居卫生状况差。他们没有经济来源,没有风险保障,经济支持方面的需求特别强烈。
在经济支持方面,部分独居老人可以从政府的“五保”、低保政策中享受到有限的物质支持,如现金、衣物和粮食;也有部分老人从子女处获得。但是对于那些子女外出的老人,他们得到的经济支持要在年底才能兑现。
2.精神支持。精神支持是指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需要方面的支持,包括与家人、朋友、同事、亲戚、邻居以及具有相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的人际交流。独居老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独居老人有着强烈的交流意愿,有依靠、寻求心理安全的需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缺席、老人对邻居等外人的戒备心理和疏远行为,使他们的精神支持极度缺乏,很容易陷入孤独,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症状。
3.日常生活支持。“远亲不如近邻”。独居老人的子女外出后并不能照顾到老人的日常生活。由于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减退,导致他们行动不便,劳动力丧失,所以独自生活很困难。在经济不允许、子女帮不上的情况下,得到邻居的照顾支持是最实惠的。
4.心理情感支持。老年人本应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大量的中青年农民离土离乡流入城市寻找生活。留守在家的一些独居老人情感没有了依托,他们渴望与子女团圆,又不想影响子女个人的发展,心理上很矛盾。另外,也有一些农村媳妇和老人的关系紧张,冲突时有发生,阻碍了老人情感需求的实现。
三、建议
(一)完善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加大物质保障力度
目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条件发达的地区情况相对好些。政府作为老人社会支持的主体之一,需要不断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一是保证社会养老顺利进行;保证公正、公平地分配养老服务产品;二是要动员社会力量来帮扶困难的鳏寡独居老人,开展“一带一”的帮扶活动;三是加大物质投入,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适当加大物质投入。
(二)倡导传统孝道,鼓励儿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
中国是礼仪之邦,一直尊崇孝道。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了,同时,西方社会倡导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农村儿女养老的情感支持受到很大的影响。外出打工的子女,一年回一次家,有的甚至好几年回一次家。独居农村的老人情感空虚,他们需要正常的亲情交流。因此,提倡传统孝道,加大老人情感需要的宣传力度,呼吁在外务工的子女们多关心独居在家的老人。有关部门可以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帮助这些经济能力有限的打工者常回家看看老人。
(三)加大精神支持,提高独居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独居老人不仅在物质方面缺乏照料,在精神需要方面更是缺乏关照。完善社会支持,需要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家庭成员的精神养老意识,丰富独居老人的休闲娱乐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兴趣,帮助独居老人调节生活。
总之,高龄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不容乐观,尤其是丧偶后单独居住的老人,他们在物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更为实际有效的养老保障模式。
[1]Caplan G.The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In Caplan G.&Killilea M.(Eds.).Supportsystem and mutual help: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New York:Grune&Stratton,1974:19.
[2]Cobb 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300-314.
[3]Atchley.R.C.Social force and aging.California[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5:151.
[4]Turner R.J.Frankle G.&Levin D.Social support:Conceptualization,measurement,and implication for mental health[J].Research in community and mental health,1983,3:67-111.
[5]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1987(4).
[6]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C913.6
A
1673-1999(2010)02-0050-02
贺静(1984-),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应用社会科学系2007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