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理冲突颂伦理——《型世言》对晚明伦理题材的关注

2010-08-15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

名作欣赏 2010年29期
关键词:孝子伦理小说

□徐 虹(淮海工学院文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明至晚期,阉党专政,外族侵凌,加之天灾人祸,民族危机、阶级矛盾空前严重。面对私欲膨胀、侈靡颓败世风,向来以建立健全文化秩序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纷纷拿起手中之笔,开出药方,救世济民。《型世言》以二分之一以上的题材篇幅,重点叙写忠臣、孝子、义士、节妇等社会伦理关系,陆人龙这种选材方法表现了他的良苦用心:关注本朝社会问题,歌颂忠孝伦理,呼唤型世风情,试图以此为典范,挽救濒临灭亡的朱明王朝。

一、《型世言》社会伦理题材内容解读

顾名思义,《型世言》的书名表明了作者陆人龙的创作主旨——树型于世,作者希望以书中“典型”人物的行为为世人垂范,树立可资借鉴的学习样板。作者在《型世言》中塑造了一系列贞节烈女、义士孝子等可做世人“楷模”的形象,试图以此为准则,重建封建社会伦理体系,重新规范人与人的伦理关系。

在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中,最重要的便是夫妇伦理了,贞节烈女便成为作者规范封建伦理纲纪的首选。“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夫妇正,然后万事万物无不出于正矣”①。“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②而在封建社会中,正如片面强调臣对君忠、子对父孝一样,夫妇伦理往往也只是要求妻子对丈夫的忠贞,片面强调女性无条件地践履妇德,因而贞节烈妇形象的塑造,便成了《型世言》作者重建夫妇伦理的必然。文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贞妇烈女长卷,上至至尊至贵的皇后,下至家贫如洗的女子,无不令人感动:马皇后在危难之际,为了不拖累丈夫,从容自焚(第八回);铁氏二女在教坊那种最恶劣、最无法保全贞洁的环境下,不怕威逼利诱,心如铁石,保全了自己的贞洁,其大义凛然之态古今少有(第一回);陈稚儿在丈夫病故之后,不顾家人百般劝阻,执意殉夫,其母也被女儿心如磐石的决心感动,只能强忍悲痛,坐视女儿自杀(第十回);寡居的唐贵梅,被不守节的婆婆逼迫改嫁,受尽折磨,甚至遭受牢狱之灾,唐贵梅矢志不移,宁愿自己一死也不愿揭露婆婆的不节之名(第六回);内江县萧家三位夫人既能守节又可不妒……她们分别为当时的夫妇之间、婆媳之间及妻妾之间的伦理关系树立楷模。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孝”道,文本通过系列忠孝义士群像塑造来构建君臣父子体系。《孟子·离娄上》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仁之矣,事亲是也”③。《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写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纪考行章第十》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是一切传统道德的出发点,故而自朝廷至民间,莫不以孝为立身之根本。汉民族文化心理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西汉时期,在给去世皇帝追尊谥号时,无一例外地都冠以“孝”字。自汉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孝”道,直至当今社会,孝敬父母仍被全社会所认同并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孝很容易做到,只要怀有尊敬之心赡养父母即可,但当遇到变故的时候,如何能尽孝道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常常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和考验。《型世言》中,孝子王世名给世人树立了榜样(第二回)。王世名的父亲惨遭同族豪强打死,对于王世名来说,一方面是欲报父仇,但仇人势大,通过正常渠道去官府鸣冤,父亲冤仇不可能得报,欲报父仇只能选择以性命交换。另一方面母亲已老需人赡养,而对方又许以银钱、田地等丰厚条件进行私了。是苟且行事、安逸地度过此生还是慷慨赴死与仇人同归于尽?是让母亲安度余生还是让母亲年老孤苦无人赡养?孝子王世名面对严峻的考验,他选择隐忍几年,等娶妻生子后,母亲有人供养再替父报仇,此举成为时人行孝的典范。

当然,当今孝的内涵与作者生活时代的“行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今提倡的是孝敬,强调的是父母与子女双方人格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敬爱之孝,而非“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式的“愚孝”,故而文本中的诸如陈妙珍自己割肝当药救祖母、唐贵梅以死保全婆婆名节等孝事,其“孝行”不值得提倡仿效,但其孝心还是值得尊崇的。

在传统的伦理规范中,忠、孝、节、义常常并提。《型世言》的作者既然要为世树型,重建社会道德规范,义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而,“义”的形象塑造,在《型世言》中也不乏其例。以“义”当先首推“义女”王翠翘(第七回)。王翠翘为父自卖自身,为一方百姓免受战乱而劝降海贼,最后又以死酬报徐明山的知遇之恩,可谓孝、仁、义的典范。其死,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行为,既勇且烈,足以令世人效仿。而义士耿值更是把“义”行推至极端(第五回),作者以其杀死与之通奸的“淫妇”,又冒着丢失性命的危险去自首,为无辜的白大伸冤两件事,来塑造其“义”的品格。

一个社会需要树立效仿的典型,很可能因为这个社会普遍缺失“典型”所具有的品质,正如我们呼唤诚信恰恰表明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在《型世言》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树型的方式提供世人效仿的榜样之外,还塑造了一系列反面形象以揭示社会的黑暗。

对民风世情的反映,是晚明时期众多拟话本小说的共有特点。《型世言》主要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之加以观照,它通过对家庭内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的展现,反映出了晚明时期世情浅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家庭应该是情感最为纯净的地方,是人们可以让心灵舒适张开的场所,但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之下,它的畸形却也在所难免。钱掌珠因为婆婆管束、丈夫外出忙于生意,居然与外人勾结,把婆婆卖到外乡(第三回);相士胡似庄打抽丰之前首先算计的居然是自己的妻子,几十年贫苦相依,一有发迹机会首先想到的却是卖了她好让自己逍遥快活(第三十一回);这里家庭亲情荡然无存,那么人际之间的友情呢?姚明赌输了钱,胁迫好友朱恺借钱与他,朱恺不从竟被姚明一刀杀死(二十三回);私塾教师钱公布百般设计敲诈学生陈镰,以致陈母思虑太多自缢身亡,为人师表的道貌岸然在物欲的狰狞面前荡然无存(第二十七回);阮大一家三口赤贫无靠,为求活命不得已卖妻图存,岂料村邻鲍雷等人因图谋阮妻不成,积怨在心,乘夜杀死阮大母子,并拿走他家全部的八两养命银子(第三十三回)……陆人龙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幅让人触目惊心的晚明王朝世风颓败、道德沦丧的末世图画。

由此可见,明末期间,纲纪废弛、吏治败坏、贪赃枉法、弄权勒索的现象随处可见,地方各级官吏官官相护、狼狈为奸,肆意地压榨百姓,使得无辜百姓受冤无处申诉,而作恶者逍遥法外,致使腐败风气愈演愈烈,民不聊生。就连处于深宫的崇祯皇帝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他在《罪己诏》中谈道:“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比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横征;才议缮修便乘机自润……”④陆人龙通过《型世言》揭开了明末官场的黑幕,勾画了封建衙门群丑的嘴脸。正如第二回所评论的:“近来官府糊涂的多,有钱的便可使钱……有势的又可使势”,“如今有甚天理?有钱者生,无钱者死。”官场居然变成了金钱变换的场所,这样的黑幕随处可见。

对明末官场腐败黑暗的描写,莫过于第三十回《张继良巧窃篆,曾司训计完璧》。此篇小说以无锡县衙门子张继良的发迹为线索,上挂下拉,将晚明官场的丑恶污秽行径彻底揭露,公之于众。张继良出身卑微,本无所长。自从混进县衙做了门子,小人得志,鸡鸣狗盗,招权纳贿,肆无忌惮,俨然成了知县的替身。其所以如此为,除了因为他长相标致,善于钻营外,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封建衙门是滋生这类投机家、暴发户的温床,上至县令、巡抚,下至书吏皂甲,都为他的出头冒尖创造了有利条件。作者循着张继良发迹的脉络,深刻解剖了明末封建统治的腐朽肌体,其批判锋芒不仅指向张继良这条蛆虫,而且指向封建衙门这个滋生各种害虫的垃圾堆。

陆人龙一方面塑造了一个个忠臣孝子、烈女贞妇形象作为典范,另一方面展示了一幅幅晚明王朝世风颓败、道德沦丧的末世图画: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朋友勾心斗角,甚至血刃相见,地痞流氓趁火打劫……一幕幕触目惊心。不仅普通下层百姓,甚至连是最注重人格修养自我完善的知识分子阶层,同样有着卑污人格和丑恶灵魂。《型世言》在全面反映晚明道德堕落的世风时,有意选取他们作为批判的对象,其目的正在于借此展示出世风颓败的严重程度及其传统价值崩溃的现状。

二、以理抑情的创作构思

《型世言》关注伦理题材,塑造了一系列品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再现了晚明社会的现状。但作者的创作意图不但是为了表现社会现实,更主要的是关注晚明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以达到“表彰忠孝节义,批判奸凶贪淫”(第一回)的创作宗旨。陆人龙为了达到这一宗旨,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感受到天理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他在设计情节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矛盾冲突,采用善恶报应之法突出天理之必然,表现作者轻情重理的观点。

儒家“诗言志”“文载道”的创作观使中国小说作家自觉承担起教化功能,轻情重理观点便成为陆人龙创作《型世言》的统率纲要。晚明之际,在“经世致用”的社会大氛围下,文学的用世益世、劝惩教化功能更是备受重视,反映在小说领域正如《禅真逸史》凡例八条中所言“事有据,言有伦,主持风教,范围人心”。《型世言》正是通过以正面树型与反面鞭挞的方式达到社会教化与提倡封建道德的目的。为了突出表现忠孝仁义的思想,常常采用对比的方法,使能节制欲望者得善终果,不能节制欲望者不得善终,以此来赞扬先礼后情、以理抑情的观念。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第11回《毁新诗少年矢志,诉旧恨淫女还乡》中的两个人物:陆仲含与谢芳卿。

陆仲含面对再三向他示爱的美而多才的谢家女儿,毫不放纵自己,用理性规范自己的行动,最后得做高官,享受荣华,终于功成名就。而谢芳卿,则因为没有克制自己的情欲,在陆仲含拒绝自己后,被坏人诱骗失身,并被卖入妓院,生不如死。虽然最后,由陆仲含帮助脱离苦海,嫁给一个农夫,但可想象,美丽多情的她将来的生活也只能是心如死灰,平淡度日罢了。通过谢、陆的行为、结果的对比描述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以理抑情的宗旨。

为了显示伦理道德的力量,作者在故事情境的设置中往往设计多重冲突,在同一个故事中,设置了几种人伦关系,并有意将小说主人公置身于这多重伦理关系矛盾冲突的焦点上,让其在情与理的夹缝中做出艰难的伦理选择。如第二回《千金不易父仇,一死曲伸国法》写孝子为父报仇,不惜以身犯法。这里作者将孝子王世名置于几重的情感冲突中:王世名父亲被人打死后,该如何办?在当时情况下,因仇敌强而自己弱,面对“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情况,通过正常法律途径不可能讨回公道。在此状况下,是接受仇人赔偿苟且偷生,还是不管年迈的母亲以死报仇?王孝子明智地选择了暂时隐忍,数年后,手刃仇人坦然自首;蓄意杀人后,是通过尸检,彰明真相,还自己自由之身,还是宁愿自己一死,也要免得父亲死后尸骨不全?县尊有意成全自己,“两县尊商议,要自见司道面讲,免他验尸,以延他生,再为题请,以免他死。”这在常人看来确实是两全其美、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在王孝子看来,为父报仇是尽孝,免除尸检却是违反了国家法度,国法即君王,在父子关系与君臣之道的矛盾冲突下,他既不愿尸检失孝,又不想违法抗君,最终只能选择“俯首而逝”。在忠孝不能两全时选择了放弃生命。而小说第三回《悍妇计去孀姑,孝子生还老母》中的孝子周于伦在夫妻情分与母子天性中毅然选择了后者。周妻掌珠与婆婆不和,乘丈夫不在家,竟然串通他人将婆婆拐卖他乡。周于伦查明真相后,暗中用计卖妻赎母。周于伦与妻子掌珠感情也算比较融洽,但在对妻子感情与对母亲孝道的冲突中,周选择了拐卖妻子以赎回母亲,从周于伦自认“不是义夫”的感喟声中可见他对妻子还是有留恋之情的,但面对妻子如此惊世骇俗的不孝之举,选择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以孝为先的做法。像这样在几重矛盾冲突中进行选择的例子在《型世言》中还有很多,这恰恰说明,作者从“树型今世”的创作目的出发,在进行小说构思时,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传统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上,所以故事情节的展开,不仅有情与理的冲突,同时还有理与理的冲突,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宣扬了作者理胜于情的情理观。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普通人往往直到恶果出现才悔不当初,“僧家因果说法度世之语,譬如村醪市脯,所济者众。”⑤因而小说家 “推因及果劝人作善”的作用,可谓“开清净方便之门,能使顽夫伥子,积迷顿悟,此与高僧悟石何异?”⑥因而《型世言》中因果报应理念引领着素材的取舍。陆人龙运用因果必报的方式,造恶的自食其果,行善的终有善果,以此规劝世人行善积德。文中义士孝子往往有最终做官发财的结局,而对于为恶者,则让他们人财两空,甚至最终让老天来惩罚他们,落得被惊雷劈死的下场。王阳明就说过:“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了,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一个愚夫愚妇,方可与讲学。”⑦“愚夫愚妇”说指引后学者要从日常用度的地方入手,故而陆人龙很世俗地给崇尚道义者以丰厚的物质回报,而不是以内心的幸福感受的叙述来指引如何崇高。他把为世树型的基础建立在俗世快乐之上。如第二十五回《凶徒失妻失财,善士得妇得货》中记述了一段故事:江浙海啸,朱安国驾船劫掠浮财,竟把未曾谋面的岳母与未婚妻郑氏打落水中,致岳母溺死,未婚妻却被侄儿朱玉救起。众人撺掇之下,朱玉与郑氏结婚。朱安国反告侄儿“灭伦奸占”。后来,郑氏认出他是杀母仇人,朱安国终究人财两空。作者借县官之笔出断语曰:朱安国是“天祸凶人,夺其配也”;朱玉与郑氏的结合则是“情之顺”。“天”站出来说话了,忠厚者得妇得货,薄幸之人终究得到惩罚。又如第三十一回《阴功吏位登二品,薄幸夫空有千金》中相士胡似庄说徐必登八座”,又帮徐结了婚姻,徐 发达后,胡似庄为了凑盘缠到他任上去打抽丰,竟然把自己的妻子给卖了。抽丰到手,得意忘形,竟然醉死在驿馆里。胡似庄善为他人相命,却也不相一下自己,一得意便忘形。徐与胡似庄是两对正反相形的人物,陆氏以他们为典型给我们注解了他的理念。

三、对陆人龙伦理题材的评价

文本塑造了一系列忠孝节义之士与奸佞狡诈之徒,展示了明末道德的剧烈动荡。嘉靖以来,经济的发展与阳明心学的传播,社会上靡乐风气漫漫滋长,造成晚明人欲横流的局面,封建伦理纲常失去了维系人心的力量,但对旧道德的否定并没有导致新道德的建树,立新与破旧未能同步进行,一时导致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世间乃渐不以纵谈闺帏方药之事为耻”,“而在当时,实亦时尚”⑧;“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⑨面对明王朝礼乐崩坏的局面,在明末那种巨大的社会危机感的推动下,作家们逐渐从言情思潮的狂热中,从缅怀古昔、追忆盛世的复古思潮的迷梦中清醒过来,开始正视活生生的现实,转而提倡反映现实、求实致用的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及忠诚的伦理救世思想。有识之士更是进行文化层面的反思,很多怀有拯世愿望的文人,试图在其作品中通过对封建伦理的宣扬,来扭转明末这个颓废风气。

面对明末思想混乱、政局动荡的国势,陆人龙怀着一腔济世救民的热忱来创作小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匡正人心,有益国政,故而文中议论较多,每回都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议论,点明此回的主题,然后再切入事件的描述,文中又不时针对具体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往往通过选取忠孝节义的正面故事或者塑造奸佞狡诈之徒的反面形象来表明作者的树立于世的创作动机。小说围绕忠孝节义展开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章节达二十四回,塑造了大批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形象,如此之编排,足见作者于乱世之中树立道德典范拯救世人,试图挽救濒临灭亡的朱明王朝的良苦用心。这样做客观上确也达到了提升小说地位的作用。中国古代,小说向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在正统文学观中,其地位一向低下,“言而至于小说,其小之尤小者乎?士君子上不能立德,次不能立功立言,以共垂不朽,而戋戋焉小说是讲,不亦鄙且陋哉。”⑩小说作家创作时往往将小说作为儒家伦理教化的载体,将小说从传统的“小道”中提升出来,认为小说能劝人为忠臣、孝子、良友、义夫、节妇,与经书史传有异曲同工之效,可以“佐经书史传之穷”⑪。经过明代作家多重努力,小说的地位得以很大提高。正如钱大昕所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以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⑫晚明在“三言”“二拍”“一型”之后形成拟话本小说的高潮,《型世言》对此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给它的价值做了最好的佐证。

毋庸讳言,主观倾向性过强也成为陆人龙《型世言》等拟话本小说的致命缺点,因为这毕竟会有损于作品的文学性。拟话本小说在短暂的成熟后走向衰落,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其主观色彩过强也该是原因之一。

① 李贽.初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1.

② 礼记正义[M].李学勤等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20.

③ 孟子注疏[M].李学勤等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6.

④ 计六奇撰,明季北略[M].魏得良,任道斌点校.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219.

⑤⑪ 警世通言叙[M].丁锡根编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776.

⑥ 点石头叙.同上,第796页

⑦ 王阳明.传习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89.

⑧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55.

⑨ 张翰.松窗梦语[M].盛冬铃点校.元明史料.治世余闻、继世继闻、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139.

⑩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黄霖、韩同文选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564.

⑫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七.四部丛刊初编,转印自余英时《论士衡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60.

猜你喜欢

孝子伦理小说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孝顺的定义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孝顺的定义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久病床前无“孝子”
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