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籍诗歌的人文精神

2010-08-15杜宏春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新疆石河子832003

名作欣赏 2010年29期
关键词:张籍人文精神诗人

□杜宏春(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张映春 甘宜汴(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论张籍诗歌的人文精神

□杜宏春(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张映春 甘宜汴(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张籍诗歌人文精神

张籍的诗歌继承了杜甫那种“重实录”、“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中唐的社会现实。他诗中大多是反对战争、批判腐朽的统治阶层、爱国仁民的篇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其次是描写亲情、友情、乡情的诗作;还有在仕途遭挫、人生失意之时,反思探讨人生、寄情自然的诗篇,充满了深广的人文主义精神。

张籍(约768—约830),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后迁至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元和元年任太常太祝,十年未迁,后转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有《张司业集》,存诗四百余首。

张籍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今意古,言浅讽深”①的乐府诗方面。其诗歌创作继承了杜甫“重实录”、“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也是杜甫之后把社会现实作为创作主旨的诗人,刻意学习杜甫。他出生寒微,常年屈居下僚,生活贫困,较接近下层人民,对社会矛盾、人民的苦难有较深的了解。面对中唐外敌入侵、战争频繁、动荡不堪的社会环境,他替人民代言,拿起笔写下表达人民心声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在他的诗篇中,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人道主义的精神比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统治者的战争罪恶,带给人民的苦难;异族入侵,人民所遭受的蹂躏;统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高度剥削和残酷奴役,以及封建社会妇女所遭受的不幸等。

一、对国计民生的关怀

张籍是个爱国主义者,虽然没有亲自上过阵杀过敌,但他有一颗精忠报国的热心,面对敌人的入侵和动乱的社会,主张“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即使不能亲自上阵杀敌,但仍鼓励将士勇猛杀敌收复失地,对他们寄予厚望。对守卫边疆、为国尽力的将士进行歌颂和慰问,如《送防秋将》:

白首征西将,犹能射戟支。

元戎选部曲,军吏换旌旗。

逐虏招降远,开边旧垒移。

重收陇外地,应似汉家时。

歌颂爱国白首防秋将“逐虏招降远”,希望他“重收陇外地,应似汉家时”。还在《老将》中写一个“鬓衰头似雪”的老将,在“兵书封锦字,手诏满香筒”的情况下,不顾“身憔悴”还在思“定远功”,歌颂老将的忠君爱国,《征西将》《送边使》等都写出了诗人对卫国杀敌、收复失地的将士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对在边境玩忽守职的现象进行批判,如《出塞》:

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

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

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

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诗中写边境战争不断,劳而无功,讽意明显。战争不仅制约经济发展,破坏社会的安宁,还无情地带走了人们的生命,张籍为之深恸伤悼写下大量的诗句表示自己的关切和对战争的反对,如“汉兵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陇头行》),“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关山月》)等。

纵观张籍的诗歌,他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的同时又反对那些不人道的行为,出发点是为人民的安危着想。他既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也看到了“农夫”“征人”等下层普通人民的苦难生活,进而认识到除了战争,上层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也是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现象。统治者既要聚集战资,又要维持奢侈的生活,就把灾难专向劳动人民,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骇人听闻的繁重徭役使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如《山头鹿》:

山头鹿,角芟芟,尾促促。贫儿多租输不足,夫死未葬儿在狱。

早日熬熬蒸野冈,禾黍不收无狱粮。县家唯忧少军食,谁能令尔无死伤。

诗中写一家为租税所苦的惨状,因交不起税而“夫死未葬儿在狱”,又逢天旱“禾黍不收无狱粮”,而“县家唯忧少军食”,不管人们的死活,一味敲诈。又如《野老歌》,写朝廷为弥补税收之不足,横征暴敛,使老农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里的老农等人物是当时农民的代表和缩影。另一方面,富商巨贾却生活富裕,家犬都能食肉,反映社会贫富极度不均景况。

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民,张籍的诗中都体现出“爱国仁民”的精神,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激烈而深刻的批判。张籍对国计民生的关怀不带有任何功利性,也不受任何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不加雕饰的仁爱和同情,充满温情,体现出其人性的光辉。

二、对亲朋好友的关怀

纵览张籍的诗作,既关注国计民生,又关怀亲朋好友。他一生游走四方且多失意,对亲朋好友不免有思念和关怀之情。那些描写亲情友情的诗作充满情韵,体现了诗人亲切的一面。其中描写亲人的并不多,只有几篇写弟弟和从兄的,可以看出诗人弟兄之间的深厚感情。如《送萧远弟》:

街北槐花傍马垂,病身相送出门迟。

与君别后秋风夜,作得新诗说向谁。

诗人带病和弟弟秋夜离别,体现了诗人怅然若失的离情和对弟弟的情深意长,以及与萧远弟久别相逢的喜悦。诗人长期在外,在频频挫折和失意面前,出于人之常情不禁“回首故园”,如《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归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把游子的想家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附续编》云:“诗言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重开,极言其怀乡之切”②,反映出诗人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

张籍赋性狷直,《新唐书·韩愈传》:“籍性狷直”,《唐才子传·张籍传》:“然性狷直,多所责讽于愈,愈亦不忌之”,交游甚广,且与朋友交往,以诚相待,不投其所好,不仅与韩愈白居易等上层人物有交往,而且与农夫、僧人等下层人民有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写下大量赠答、唱和和送别之作,都是对友情的歌颂。张籍不仅师从韩愈还与其知遇最深,一生多次受到韩愈的帮助和支持。他曾患眼疾“经过独爱游山客,计校唯求买药钱”(《书怀寄元郎中》)时,韩愈写《代张籍与李浙东书》让李浙东资助张籍。他眼病初愈就收到韩愈“喜君眸子重清朗”(《赠张十八助教》③)的祝贺。对韩愈的帮助和关怀他非常感谢并牢记于心,多次去看望。“二人数十年始终不渝的友情,堪称我国古代文人相知、相交、相亲的典范”④。张籍与白居易的交往更体现出他以诚待人、不势利,对白居易不以其官职升降而有冷热,相反在坎坷的仕途上相互慰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白居易为张籍“十年未改旧官衔”抱打不平,张籍的《寄白学士》《病中寄白学士拾遗》写出了有病不能拜访的遗憾,又如《寄苏州百二十二使君》:

三朝出入紫微臣,头白金章未在身。

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异州人。

阊门柳色烟中远,茂苑莺声雨后新。

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

诗中写白居易三朝仕宦,如今头发已白,却始终没得到显赫的官位,表示对白居易仕途失意的惋惜和同情。他还与王建、姚合、朱庆馀等有友善的交往,《赠别孟郊》《逢王建有赠》《赠姚合》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说明张籍与同辈人之间的友善交情,体现了对贾岛、朱庆馀等后辈诗人的关心。张籍还有一些用血泪写成的祭奠诗,如《祭退之》,字字满含血泪,写出了对逝去朋友的怀念和无限哀思。

三、反思人生寄情自然

性格、才能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张籍一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随着贫苦生活的延续,丧失了政治热情的人生期望,其晚年的诗歌创作一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把咏吟性情、反思人生和描摹景物的近体诗作为创作主旨。这些近体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细腻的内心情感。诗人在厌倦官僚阶层的生活后,追求一种普通人的闲适生活和平淡自然之趣,同时也没忘记对人生的反思,一生贫病,他自己在诗中记述了贫病的生活状况。如《酬韩祭酒雨中见寄》,写“屋漏偏逢连夜雨”,家中穷窘之状由此可见。又如《赠任道人》:诗人当时已走上仕途,还是“长安多病无生计”,贫病境况可见一斑。张籍曾患眼疾三年,《患眼》:

三年患眼今年校,免与风光便隔生。

昨日韩家后园里,看花犹似未分明。

此诗作于在长安国子监助教时,从孟郊诗《寄张籍》:“西明寺后穷瞎张太祝”,可知几乎失明,由此可见其虽然人在官场,但一直过着贫病困顿的生活。

张籍一生仕途坎坷,三十八九岁才当上一个太常太祝的小官,十年未迁。白居易《重到城张十八》说“独有咏诗张太祝,十年未改旧官衔”,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十分无奈,如《古钗叹》:

宝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用古钗比喻被弃之不用的自己,虽有才能却无处发挥。久而久之虽人在官位上但全无仕宦之想:“都无作官意,懒得在闲曹”(《咏怀》),追求一种闲适、平淡自然之趣。不再像早年那样排斥佛道,也许佛道的境界可以脱离尘世的痛苦烦恼、超越苦难,这正是张籍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志、悲欢失望之余所想得到的精神寄托。所以不时地“无作官意”,想抛却尘世纷扰,与僧人和道人不断来往,以求得到心灵的寄托。如《书怀》:

自小习成疏懒性,人间事事总无功。

别从仙客求方法,时到僧家问苦空。

描写了他怀才不遇,感叹“人间事事总无功”,于是向僧人请教苦空之道,以得到心灵的休憩。《灵都观李道士》等道观幽雅的环境,《宿天竺寺寄卢隐寺僧》《寻李道士》等描写僧道的闲适生活。同时“他把一腔抑郁之情转移到自然山水之中,用自然美来陶冶情趣”⑤,写了许多描写景物的诗,这些诗歌“精致如玉,明艳如霞;韵味悠长,妙趣横生,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绮丽清新之感”⑥。如《江南行》以白描手法呈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水上居民生活,又如《江南春》: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苹。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

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以“白苹”、“青山”、“乳燕”等组成一幅自然清新的江南春光图;《岭外逢古人》《送南客》等描绘南国风光;《成都曲》《送蜀客》等再现蜀地风情;《从军行》《凉州词》《泾州塞》等则是对塞上奇异景色的生动写照。

结语

纵观张籍一生及其诗歌创作,人文精神不仅是其诗歌创作的主线也是其生活的准则。既有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又有对精神、情感等更高层面追求的肯定。相对而言“对国计民生的关怀”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亲戚挚友的关怀,反思人生、寄情自然”更多展示的是高尚的精神追求。他同情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大声地替他们申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和愿望。”⑦这也正是其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人文关怀,除了关注人的生命即最基本的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关注人的精神、情感等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和意义。虽然张籍有少数诗歌“思想性不高,甚至还有少数几篇宣扬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⑧,但瑕不掩瑜。无论对国家、对人民、对个人本身还是对自然,他的诗中都充满“仁民爱物”的人文主义情怀。

①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9页。

②俞陛云:《诗境浅说:附续编》,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105页。

③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版,第973页。

④吴莹莹:《张籍与韩愈、白居易的交游和唱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1期。

⑤⑥何云:《论张籍的近体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⑦⑧[唐]张籍:《张籍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页。

[1][唐]张籍.张籍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刘逸生主编,李树政选注.张籍王建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3]纪作亮.张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1986.

[4]俞陛云.诗境浅说:附续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4.

[5]纪作亮.张籍年谱[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2.

[6]季镇淮.张籍二题[J].文学遗产,1996,1.

[7]潘竟翰.张籍系年考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7,2.

[8]吴莹莹.张籍与韩愈、白居易的交游和唱和[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6.

[9]李厚培.张籍系年考辨二题[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

[10]焦体检.张籍的方外之交及佛道思想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

本文为石河子大学SRP计划《唐代诗文中的人文精神》(编号:SRP20090039)成果之一

杜宏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博士,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教师;张映春、甘宜汴,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学生。

(责任编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张籍人文精神诗人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秋思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秋 思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秋思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