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男性形象述评

2010-08-15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州438000

名作欣赏 2010年33期
关键词:克劳迪迪亚莫里森

□李 霞(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0)

1993年,托尼·莫里森因其富有想象力和充满诗意的文学创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该奖的唯一黑人女性得主。作为一名美国当代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致力于保持和弘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也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生动丰富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内心的恐惧与孤独,展现了她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而最终变得精神失常的悲剧过程。对于该部小说,一些学者和专家就其中黑人的生活境遇及其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内心体验,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剖析。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小女孩佩科拉的自我迷失。而对于文中的几位黑人男性的关注并不多见,且仅限于对佩科拉的父亲乔利的乱伦行为有所谴责。

事实上,尽管该部作品的主人公为黑人女性,黑人男性只是处于陪衬地位,但莫里森对于在黑白两种文化中饱受煎熬的黑人男性也做了极为深刻的刻画。文章试图通过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男性形象进行分类,选取每一类型中的代表人物来进行分析;同时试图探索黑人男性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的原因和本质,以及黑人男性在多元化的民族背景中进行文化认同的艰难,并指出其出路。

一、被白人化了的黑人男性

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尽管奴隶制早已被废除,黑人作为奴隶被剥削压迫的历史也已成为过去,但多年来沉淀于社会各个角落的种族歧视与偏见仍深深植根于整个社会意识中。在非裔美国人的内心里,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双重意识,附有两个“灵魂”。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发扬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但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他们的肤色使他们无法翻越种族歧视的樊篱;因此,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融入美国社会,认同西方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标准。该部作品中的黑人牧师切丘便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切丘是一个被白人玷污的黑人女性的后代,但可笑的是,他却自认为具有高贵的血统,极力维护血统而避免与肤色深的女孩结婚。他要求自己从身体、头脑、精神各方面与非洲相关的一切隔绝,并加强品位、嗜好各方面的修养,努力赢得白人的赞同。他仿造维多利亚式的传统,带着一种源于优越感的自信。他在学校里表现良好,勤奋,守纪律,且又精力充沛。他是一位愤世嫉俗者。但虚伪的是,他很喜欢收藏旧的东西,甚至会在公共场所,街头巷尾翻拣垃圾。他爱东西甚于爱人,只要与人接触就感到恶心。“他厌恶皮肤紧挨皮肤。他无法忍受体臭,口臭。眼角的分泌物、烂牙、缺牙、耳屎、黑头刺等身体所有的分泌物及保护法都使他不安。因此,他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引起他最小恶感的人类——儿童。”①

在白人文化的压迫和冲击下,黑人自身存在受到严重冲击。他们的心灵迷失了方向,价值取向也极大地改变着,甚至,他们背弃了自己,而否定自身作为黑人存在的事实。但是自欺欺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深渊,无法自拔,从而成为自己生活不幸的源泉。切丘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就是因为其试图弃绝自己的黑人本性,与黑人社区格格不入,结果将自己置于孤独状态之中。这样的命运体现了莫里森对白人化黑人的一种批判与反思。

二、人格扭曲的黑人男性

荣格认为,只有在健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人格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否则,不健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必定会造成畸形的人格。佩科拉的父亲乔利在成长中遭受了被父母遗弃和白人侮辱的打击。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更具人格分裂的极端潜质。他对女儿欲爱不能,强奸女儿成为人格分裂的极端表现形式。当他强奸女儿时,他正被女儿的强烈感情包围着。他很想使女儿摆脱孤独无助、缺少爱怜的状态,但又有疑惑:“他那粗糙的手掌能拿出什么可以让她微笑?他对生活和世界的见识有多少对她有用?他那粗壮的胳膊和糊里糊涂的头脑能完成什么事,使他赢得自尊,并使他相应地得到她的爱?”②在北方这个深受白人文化影响的地方,乔利感受到更多的是挫折和迷失,他难以承受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迫,更缺乏为人夫和为人父的责任感。他不仅烧毁了自己的房子,甚至误解了父爱。他的“爱”最终毁了自己,也害了女儿。

乔利是黑人在受歧视、受压迫状态下灵魂扭曲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接受了白人的价值观又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白人文化摧毁了他想做人的任何企图,使他只能在向最亲近的人施暴中显示自己的力量,以扭曲的方式来向白人文化挑战。

小说中的一位房客亨利也是一个人格扭曲的人物。他一辈子没有结过婚,他擅长说话讨女孩子开心,他喜欢猥亵女孩子。记得他第一次来到克劳迪娅家时,就利用玩钱币魔术的机会,让克劳迪娅和姐姐弗里达“把他全身摸了个遍,用手指掏他的袜子,翻他上衣的内衬”③。他的房间里放着有下流女人照片的杂志,他在租住的房子里和妓女寻欢作乐。后来又发生了他调戏弗里达,摸弗里达乳房的事情。同时,亨利也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在他来到克劳迪娅家之前,他长期住在德拉家,而当德拉老态龙钟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留下孤独的德拉。

美国黑人传统文化认为:个体行为只有与集体或者社区相连时才具有意义;强调集体或者社区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神话和仪式能帮助个体有效地摒弃个人习性,从而融入集体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充分体现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区的和谐统一。莫里森通过刻画亨利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却有着很随意的生活态度和丑陋习性的人物正是昭示读者:在黑人饱受种族歧视和政治压迫的现代社会中,个人与他者,个人与社区如果不能做到和谐统一那便是错误的,是会受到社会的摒弃的。

三、逃避现实的黑人男性

社会对于黑人种族的歧视使黑人家庭与白人家庭在物质条件、生活方式及社会地位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而黑人家长对于这种歧视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又直接影响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性格及命运,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命运。

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母亲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不能把握自我,她喜欢白人的一切。在白人家做女佣时,她尽职尽责,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对雇主家的孩子温柔备至,呵护有加。而她却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在她儿子心里她敲打出离家出逃的强烈愿望,在她女儿心里她敲打出对长大成人,对世人,对生活的恐惧。”④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生长的孩子物质上、精神上都得不到满足,陷于孤独无助的境地。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当山姆无力面对父母的争吵,无力改变事实时,选择的途径便是逃避。

四、保守黑人文化的黑人男性

如果说在黑白文化的冲击下,以上的三类人物都是消极类型的话,那小说的叙述者克劳迪娅的父亲麦克迪亚便是一个积极正面的男性人物。《最蓝的眼睛》中相对来说较为幸福快乐的家庭要属克劳迪娅的家了。麦克迪亚恪守黑人民族的美德,时刻不忘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他和妻子一起努力避免因种族主义和经济贫困导致的精神贫困。麦克迪亚终日辛劳养家糊口,对孩子们也是关怀备至。在寒冷的冬天,“他指示我们如何开关窗门以使热气合理分布,如何让火焰缓缓燃烧而不熄灭,和我们讨论煤的质量,给我们示范如何铲煤,添煤,封炉子”⑤,这俨然是一位慈父形象。麦克迪亚在得知女儿弗里达被房客调戏了以后,立即拿起枪将那个无耻之徒轰出了家门。在麦克迪亚的正确引导和保护下,克劳迪娅表现出勇敢、坚强、自信的性格。同样是身为父亲,麦克迪亚却与乔利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麦克迪亚是一个热爱家庭、关怀家人的正面的黑人男性形象。

《最蓝的眼睛》中还有一位积极正面的黑人男性,一个叫布鲁·杰克的和善老头。在乔利小的时候,布鲁常跟他说有关黑奴解放宣言的老事。黑人如何欢庆、叫喊、歌唱。在乔利的记忆里,和布鲁一起的日子是最快活的,尤其是和他一起吃西瓜的场景。“布鲁在圈外站着,一丝期望的微笑使脸变得温柔。”“布鲁和乔利的目光相遇了。他示意他过来。‘来呀,孩子,咱们俩一起吃瓜心。’这一老一小坐在草地上分享瓜心。这是地球甜蜜的五脏。”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布鲁也充当了一个保护和发扬非洲传统文化的角色。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四类黑人男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确实描写了很多脆弱无能的负面消极的黑人男性,但其笔下也不乏正面积极的黑人男性。她全面公正地刻画出了黑人男性的真实形象,给我们呈现了在确定自身文化身份的道路上表现出多重人性特征的男性人物。

莫里森旨在向黑人同胞指出:白人价值观的胜利、黑人价值观的扭曲意味着黑人身份的失守。黑人在北美这片土地上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到流放,这是白人思想侵蚀的结果,也是黑人传统文化边缘化的必然结局。同时,小说还暗示,要想得到白人的认可,黑人首先要接受自我,弘扬文化传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认识到自己内在的魅力。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是重铸黑人的民族魂、美国黑人种族探寻的可行出路。

①②③④⑤⑥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5.

[1]张 颖,单建国.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认同——解读《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04).

[2]何琼琼.从家庭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J].外国文学,2008:(12).

[3]胡作友.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4]许姗姗.人物塑造的多元化——试析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性形象[J].考试周刊,2009:(35).

[5]赵娜.《最蓝的眼睛》后殖民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6]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汪顺来.“乱伦”在莫里森小说中的意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02):30-33.

[8]林绪肃.托尼.莫里森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131-133.

[9]陈杏.《最蓝的眼睛》中迷失自我的黑人[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7,(05).

[10][瑞士]卡尔·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李德荣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292.

猜你喜欢

克劳迪迪亚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静默的掌声
印度女星请女性主婚获赞
男子连续两次大难不死买了张彩票中3000多万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莫里森小说《爱》的女性主义身体政治研究
苏美尔神庙建筑仪式探析
——以古迪亚滚筒铭文A和B为例
克劳迪娅·希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