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战争与艺术
——解析巴克小说《生活阶级》

2010-08-15王韵秋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300074

名作欣赏 2010年24期
关键词:巴克阶级语境

□王韵秋(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 300074)

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战争与艺术
——解析巴克小说《生活阶级》

□王韵秋(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 300074)

阶级性别战争艺术

帕特·巴克在最新小说《生活阶级》中展现了现代主义语境下战争对理性与人性的破坏,并通过性别冲突和阶级冲突表达了男女主人公Paul与Elinor对待战争与艺术的不同态度。

英国女作家帕特·巴克(Pat Barker)在完成了《重影》(Double Vision)之后又回归到了世界大战的题材中。他的第十一部小说《生活阶级》(Life Class)主要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一批艺术家的影响。小说可分为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巴克着重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在Slade艺术学校的生活。男女主人公分别是来自无产阶级的Paul Tarrant和来自中产阶级的Elinor Brooke。两人和其他年轻学生一样,泡吧,上课,谈恋爱,谈人生,谈艺术。Paul结束了与模特Terrasa的恋爱以后,发现自己被Elinor深深吸引,并堕入一场三角恋中。情感交错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的人生也因此改变。Paul离开了学校,毅然投入了战火之中。随着他自愿加入比利时红十字会,小说也跟着转到了第二部分。Paul去往前线之后,Elinor留在学校继续追求艺术。两人之间的交往由于战火的阻隔,只能通过信件交流。尽管通信次数频繁,但Elinor与Paul始终在对待战争与艺术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见解。而阶级的不同与性别的不同是他们之间产生分歧的两大原因。这些原因都成为了他们感情交流的一大障碍,最终导致两人爱情的终结。

一、在现代主义语境下寻求艺术道路

小说的背景定在1914年,正值一战,也正是现代意识与现代精神产生巨变的时候。一战的爆发代表了一个新思想时代的形成。一战之前,整个欧洲的精神思想是处于理性主义时期的,然而当在整个欧洲对理性和科学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时候,尼采一句“上帝死了”犹如一根导火线,引发了理性的毁灭,人性的覆灭。人类迎来了一个充满战火与硝烟的时代,人的价值与尊严,被统统抛掉了,“结果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盲目的取消主义与虚无主义。”①在资本主义战争的影响下,人脱离了社会,变成了被淡化的(Attenuation)人,人的心灵被关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受到了阻挠,每个人都成了孤独的人,冷血的人,毫无感情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是肤浅的,偶然性的,并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艺术的道路举步维艰。

在《生活阶级》的第二部分开篇,巴克就提道:“一切都散发着恶臭,木溜油,漂白剂,消毒剂,土地和鲜血。”②(第129页)此时,战争已经爆发,Paul自愿加入了红十字,成为了一名战地医院的护理员。初来乍到,“没有欢迎,没有拥抱,没有赞扬。”(第113页)与他打交道的是骇人的伤口与受伤的战士,截肢手术,传染病,坏疽时刻围绕着他。Paul初入救护队的时候亲眼目睹失去双臂的孩童遭到母亲的扼杀,也在写给Elinor的信中,描述了“抱着自己肠子的病人”,“腐烂了的军人在我们手上被剖开”等医疗场景。在战火的背后,“那些医生穿着红色的长外套,看起来像在与年轻的护士们调情,并没察觉血腥的恶臭……一个人发现一个没被清除的截肢下来的腿部,突然狂暴起来,一脚把它踢到了一边。”(第143页)人们对战争无动于衷,更用残酷而冷酷的态度对待战争表象下的痛苦。战争摧毁了一切,它剥夺了人的主体性,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抛弃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更摧毁了人类发展至今的文明。人类沦为不相关的经验碎片,被抛弃在一个残酷的、泯灭人性的环境下。随着战争的发展,随着Paul在战争中阅历的增长,他慢慢看清了战争带给人类的影响。而Paul在战争中也渐渐被磨去了情感,他开始对一切变得无动于衷,甚至连对战争的恐惧和憎恨也没有了。人性的泯灭与理性的消失成为巴克在《生活阶级》的关注点,但她同时又在小说中暗示出这些人并非天生就是毫无情感的,他们事实上是战争的受害者,在战争的迫害下他们唯有选择同化。

二、在冲突中寻找艺术道路

阶层和性别是贯穿于本书的两大主题,Paul的祖母是个贫民窟的房东,她留下足够的钱供Paul就读于Slade学校。Paul在校期间得不到教授们的肯定,对自己所在的学校大为不满。在小说的第一部,Paul没有表现出对于艺术的任何兴趣和嗜好,他来Slade读书与其说是为了艺术,不如说是为了逃避。但在第二部中,面对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他自愿上前线。当亲身经历了战争后,Paul最终领悟到艺术的内涵。他认为艺术不应该是那些高高在上,描述资本主义的优美与歌颂资本主义辉煌的高调艺术,而是现实的,恐怖的,揭露黑暗的艺术。艺术表现的是现实,更不能脱离艺术家现实的生活。因此,手术室的混乱,被战火洗礼的小镇,开入壕沟的救护车,以及布满尸体与伤者的战场,都成为了他艺术体验的来源。他认为艺术与存在,与人类的经验有着本质的联系。Paul通过艺术,不仅同现实世界恢复了联系,而且在艺术中寄予了他的新希望。他在战地医院中重新审视了生活,开始了他崭新的艺术生涯,而他的对象则是那些医院的病人与伤员。Paul因为经历过战争的痛苦,受到过战争的创伤,在描绘受伤士兵时,他认识到:艺术不仅是高调的现实主义,艺术还可以来源于真实的恐怖。人们不应该把恐怖驱逐在艺术界之外,更应该展现它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此点上,Paul对艺术的见解恰恰与其女友Elinor相反。

Elinor作为本书的女主角来自中产阶级的医生家庭。她美丽、聪明、真实,并在艺术道路上已经小有成就。Elinor可以被称之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她有着宣扬自己独立的方式。她拒绝婚姻的引诱,用自己的性别对抗着这个世界。

战争爆发,残酷的战场与安逸的家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将阶级和性别拉进了冲突之列。当Paul支援前线时,Elinor选择了在艺术学校继续学习,并参加了著名的艺术沙龙“bloomsbury”。当时的英国本土由于远离战场,英国中产阶级仍旧将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所以Elinor对于战争只有厌恶和不解,更无意将战争纳入艺术。她认为艺术与战争是毫无关系的,更无法理解战争中支离破碎的艺术。战争所展示的内涵与她的审美也大相径庭。除此之外,身为中产阶级的女性,她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称之是玛格丽特式的:“战争的历史是被屠杀的历史。身体屠杀别的身体,身体被别的身体屠杀……但大部分遭屠杀的身体是男人的身体,大部分屠杀别人的身体也是。”③Elinor对战争也同样“难以理解”。一些传统的理由:抢劫,正义的复仇,镇压,奴隶制,保护生命,爱情等并不能说服Elinor。她始终坚守自己的态度,更用拒绝接受战争艺术的方式对抗战争。

阶层的冲突和性别的冲突在男女主人公交往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两条不同的艺术道路。当Elinor探望Paul时,Paul向她表达了自己在战地的一些艺术感受:“他们(伤员与病人)就在那里,对他们的苦痛视而不见是不对的。”(第175页)所以艺术应该展示出战争的恐怖与苦痛。然而Elinor却认为这是荒唐的想法,“人们在窥视了他人的痛苦后只会惊叹‘天哪,多么完美的恐怖啊!’然后去欣赏另一幅画了。”(第176页)她认为Paul对战争的描绘是在利用那些受着煎熬的人,这是极不人道的,并且是与艺术本质相违背的。“这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你不应该选择它,医院里的战士肯定也不愿意,这是消极的,并且不是一项艺术。”(第176页)尽管Elinor在一段时间的通信后去前线看望了Paul,也切实体验了战争的恐惧,她依旧无法和他分享战争的经历。这让Paul最终看清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理性的毁灭,上帝的死亡,妄想逃离资本主义的现实,以及战争的痛苦与创伤建立起巴克小说的现实主义语境。而巴克在《生活阶级》中延续了《三部曲》、《重影》的题材,将战争创伤与艺术相结合,将理性与人性融合在复杂的现代主义背景之下。其中两个阶级、不同性别的主人公代表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Elinor代表了一批坚持外部现实的不可变性的艺术家,更代表了生活在英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性别阶级。Paul所代表的是徘徊在战争与艺术之间的艺术家,受到战争的创伤,目睹过战争的黑暗与痛苦,并因此得到了艺术上的灵感。于是,在性别与阶级的冲突中,他们寻觅着艺术的道路。在分道扬镳之后越走越远,最终找到两条不同的道路,留下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本论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教育科研项目成果(JKII0806637)

①宫敬才.睿智圣殿的后裔:杰尔吉卢卡奇[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7.

②Pat Barker.Life Class.UK:Penguin books,2007.(文中有关小说译文均为笔者自译,页码在文中另注)

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好骨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72.

王韵秋,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水涓)

猜你喜欢

巴克阶级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