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奇故事——对《大师与马格丽特》的故事形态学分析

2010-08-15祁晓冰齐雪艳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名作欣赏 2010年24期
关键词:兰德大师功能

□祁晓冰 齐雪艳(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大师和马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从1928到1940年,历经12年完成的一部传世之作。20世纪20至4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专政意识空前强化,持有独立价值立场的知识分子与集权政治之间的冲突空前增长的时代。布尔加科夫在其创作中一贯以一种超然于主流话语之上的姿态介入社会问题,所以屡遭非议,甚至被贴上了“非无产阶级作家”的标签。身处边缘失去话语权力的布尔加科夫在处境尴尬的情况下,顶住巨大的批判的压力完成了《大师和马格丽特》。小说1940年完成,但直到1966年经过删节才得以发表。值得欣慰的是,小说一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很快地被译成多国文字,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部小说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它奇特的构思、似真似幻的故事、魔幻怪诞的形态。彼得罗夫斯基引用马雅可夫斯基创造的新词“滑稽剧式的神秘剧”概括布尔加科夫的创作,认为“布尔加科夫作品体裁的不确定性,像个谜一样”,其作品是“把差别极大的各种极端性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体裁”①。的确,《大师和马格丽特》具有“谜一样”的特点,其中现实与幻想、崇高与卑下、写实与写意、赞美与讽刺融合一体,共同组成了一个令读者惊叹的“神奇故事”。本文试图从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中所提出的“角色的功能”的理论入手,解读布尔加科夫创造的这一“神奇故事”。

“从形态学角度说,任何一个始于加害行为(A)或缺失(a)、经过中间的一些功能之后终结于婚礼(C)或其他作为结局的功能项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神奇故事。”②普罗普把神奇故事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所有的神奇故事“变换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故事常常将相同的行动分派给不同的人物。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角色的功能来研究故事”。普罗普认为神奇故事的所有情节都是建立在相同的功能上,意即所有的神奇故事按其结构都是同一类型。

我们以普罗普“角色的功能”理论来分析《大师和马格丽特》。先从小说的开头看起。故事开始于一个现实的世界:“燠热的春日,夕阳西下,长老湖畔来了两位公民。头里那位四十上下,一身银灰色夏装,矮矮的个头,黑色的头发,顶门已秃,长得富富态态,手拿一顶冒顶打褶、相当体面的宽檐帽,刮得光光的脸上,点缀着一副特大号角质黑框眼镜。身后跟着一个小伙子,肩宽背阔,赤发蓬松,后脑勺上歪带着一顶格呢便帽,上身花格翻领衬衫,下身皱皱巴巴的白裤子,脚穿黑便鞋。”③小说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具体的天气、地点、人物,还细致地描述了每个人具体的外貌和衣着打扮,给我们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样的开端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假象,认为作家所给我们描绘的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将要发生的故事,而读者恰恰就在这样一种期待中等待着故事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突然之间,读者的阅读期待被打破了,在这个看似“真实”的世界中竟然发生了各种各样奇怪的事情:别尔利奥兹碰看到在这个炎热的夏日,树荫底下不见一个游人;自己喝的杏仁茶泛着厚厚的一层黄沫,飘出一股剃头铺子的怪味;一位怪模怪样的公民通体透明。离奇的事情都是为神奇故事的叙述起铺垫的作用,作者所描绘的真实世界中的离奇古怪的事情吸引了读者的兴趣,让读者随着作者所设计的种种悬念一步步地进入到作家的世界中。

正如有些评论家指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似乎缺乏必然的联系:第一部分是现实主义的,第二部分则是幻想主义的。但是巴雷特却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第二部分是“生动故事中成长出来的一个传说。1928年作为开端,按照魔法与滑稽框架构造的沃兰德与彼拉多故事到1933年则开始呈现为‘爱情故事’,并且第二部里占主导地位的正是‘爱情故事’。叙述主题已改变,位居前景的是出自传统魔法故事的许多奇特装饰”④。实际上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巴雷特的见解,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说进行到第二部分时,小说已经进入到传统的神奇故事的框架之中了。

这个神奇故事实际上是从第19章开始到24章结束。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马格丽特,这些章节主要叙述马格丽特对大师的寻找。大师是一位作家,一直都在写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写的是两千年前犹太总督彼拉多由于懦弱违心地杀害了善良的耶稣,之后的两千年里由于内疚所受的精神折磨。但是小说写成后并没有得到发表,而是招来了恶毒的攻击。正如普罗普在角色的“功能之九”中提出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双重的,寻找者和落难的主人公。这些章节中的故事情节和普罗普所描述的神奇故事的构成类型是相似的,角色的功能是相同的。就像大多数的俄国民俗家所认为的那样,神奇故事都是开端于不幸事件的降临。灾难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小说就是以大师的突然失踪这种形式出现的。角色的功能之九是“灾难或缺失被告知,向主人公提出请求或发出命令,派遣他或允许他出发”。《大师和马格丽特》的第二部分就是这样出现的。小说开始就交代了马格丽特去他们经常约会的那个地下室去寻找自己的爱人时,发现大师已经失踪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他将去哪里的线索。在神奇故事中,所有灾难的降临都是由于某种邪恶的出现,而大师遇到的邪恶是莫斯科文协的欺骗:本来说是要发表大师的作品,但是后来不但没有发表,反而招来了一场无情的批判,最终使大师遭受了牢狱之灾。等到大师再次回到自己居住的地下室时,发现自己的住所已经被他人占用了,大师失去了栖身之所,无法承受现实社会对他的打击,最后精神失常,进了疯人院。这实际上就是普罗普所定义的“开端”部分。

大师消失后,马格丽特开始寻找,即角色的功能之十一是:主人公离家。马格丽特开始寻找失踪的大师。在要寻找的时候出现了赠与者,这个赠与者就是魔鬼沃兰德。角色的功能之十二是:主人公经受考验,遭到盘问,遭受攻击等等,以此为获得魔法或相赠者做铺垫。小说中这个赠与者是一种很突然的方式出现的。在马格丽特特别绝望之时,出现了一个叫阿扎泽洛的红毛,红毛告诉她大师还活着并邀请马格丽特到一位非常显贵的外国人家里做客。马格丽特在得知自己深爱的大师还活着的消息时,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激动和兴奋。阿扎泽洛赠给了马格丽特一个金质的小圆盒,并告诉她说:“今天晚上九点半,劳驾把衣服全部脱下来,用盒子里的油膏把脸和身上都擦一遍。”马格丽特虽然内心满怀恐惧,但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大师,她宁愿抛弃现在拥有的一切。马格丽特与阿扎泽洛签订了协约,就像歌德的《浮士德》中魔鬼与浮士德签约一样。马格丽特按照要求浑身擦上了油膏,突然之间由30岁变到了20岁,岁月和忧愁所留下的痕迹瞬间消失,变得无比轻盈,驾着刷子喊着“隐身”就飞走了。这体现了角色的功能之十五:主人公转移,他被送到或被引领到所寻之物的所在之处;主人公被转移的形式可以是在空中飞翔,或是在陆地或水中行驶,或被引领而行。在小说中布尔加科夫让马格丽特选择的是空中飞翔。马格丽特后来又遇到了阿扎泽洛,他们一起来到了50号公寓门前,这就是普罗普所指出的,通常寻找的对象都在“另一个”“别的”国家。马格丽特进入到了一个黑得如地洞的地方。忽然,头顶的上方亮了起了一盏神灯,他们走上一个似乎没有尽头的楼梯,最终见到了科罗维耶夫,而阿扎泽洛消失了。在科罗维耶夫的引领之下马格丽特见到了“赠与者”沃兰德。沃兰德就是神秘的帮助人。当然在见到沃兰德之前,马格丽特还是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科罗维耶夫要求马格丽特作为“女王”参加一场撒旦的月圆舞会。在参加盛大的舞会时,马格丽特被打扮了一番,但是各种各样的装饰,实际上对马格丽特都是一种摧残:让她用鲜血洗澡,佩戴一条磨脖子的链子,链子上的雕像坠得她腰都直不起来。在舞会上她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在人世间作恶多端的人,有骗子手、刽子手、叛徒、密探、冤魂、疯子、女鬼等等。这些邪恶的人竟然都对马格丽特顶礼膜拜,使她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折磨。人们不断地亲吻她的右膝,弄得她苦不堪言。膝头肿了,皮肤青紫了,疼痛使她感觉到自己会随时痛哭流涕。舞会终于结束了,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舞会后沃兰德对马格丽特表现出较为冷漠的态度,“刹那间一股莫名的强烈忧伤涌上马格丽特心头。她觉得自己受骗了”。就在马格丽特非常失望之际,沃兰德说:“我们考验了您。”“为了报答您今天在我这儿承担女主人的角色,您有什么要求呢?”马格丽特提的第一个要求并不是为自己的,而是请求沃兰德他们不要再给弗丽达送去她用来闷死孩子的手绢了。因为在舞会上,弗丽达曾经请求马格丽特帮助她,马格丽特在遵守诺言与满足自己的心愿之间,最终选择了遵守诺言,帮助了弗丽达。其实这也是对马格丽特的考验。马格丽特的无私和善良获得了奖赏,沃兰德提出了还可以满足马格丽特的一个心愿,马格丽特说道:“我希望现在、立刻、马上,就把我最亲爱的心上人——大师——还给我。”“霎时间,一阵狂风卷进房来,烛台上的蜡烛吹得摇摇晃晃……一团清光之中出现了那位自称大师、夤夜造访伊万的客人。”马格丽特乞求沃兰德让她和大师回到以前居住的那个地下室。沃兰德满足了她的心愿。他们回到了以前居住的地方,一切依旧。

我们利用普罗普的角色的功能来分析该小说,其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定位它是一部神奇故事。这个神奇故事有着深刻的内涵。神奇故事是布尔加科夫传达思想的媒介,借这个神奇故事,布尔加科夫表达了自己的善恶观。“沃兰德是作者的面具,大师是作者的叠合。”小说并没有以大师和马格丽特回到以前的住所而结束,而是接着安排了另外一个结局,这个结局符合普罗普对神奇故事所提出的角色的功能之三十,敌人受到惩罚。在莫斯科所有的那些作恶多端的人都遭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角色的功能之三十一: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有时主人公只是结婚而已。沃兰德用魔法把大师一度被焚毁的小说的手稿原封不动地拿了出来,马格丽特和大师回到以前居住的那个地下室,一切依旧。马格丽特坐在那里留着眼泪阅读着失而复得的小说,在经历了心灵的震撼之后,她体验到了幸福。但是她的心中还是有一种难言的恐惧,害怕现在拥有的这些还会在刹那间消失。沃兰德知道尘世间的环境并不能让马格丽特和大师获得最终的幸福,于是让他们离开了这个纷繁喧嚣的尘世,让他们从世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来到沃兰德为他们选择的自由王国。这正符合了神奇故事的“美好结局”。

沃兰德是一个魔鬼,是一个神话现实化的人物,来到人世就乔装改扮成一个外国人,来观察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是非善恶,实施他“惩恶扬善”的功能。沃兰德是布尔加科夫的面具,在这个面具之下的作者和魔鬼有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要在这个混乱、荒诞、是非颠倒的现实世界中确立一种新的道德价值体系,一个真正有别于过去那种庸俗虚伪的价值观,做到真正的“惩恶扬善”。沃兰德是以一个“恶”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但他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却是善。布尔加科夫在小说第一部的题记中引了《浮士德》中的一句“我就是那种力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总是为善”,这句话是沃兰德生命的写照。布尔加科夫赋予沃兰德“魔力”,将其惩恶扬善的内质夸大,将其塑造成拯救善良、弘扬正义、倡导爱情的救世主。沃兰德设置的“恶”,完全是对马格丽特的考验,其效果则是帮助马格丽特与大师终成眷属,从而完成了沃兰德特殊的善举。“大师是作者的叠合。”大师最终的命运是摆脱尘世的束缚到达安宁的理想世界。布尔加科夫试图在理想世界中建构出自己的道德价值以弥补善在现实世界中的不足,所以说,神奇故事的框架同样也坚持一种绝对的道德观,那就是,恶一定会被征服,善一定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神奇故事有31个功能项,不是所有的故事里都有所有的功能项,但是缺少一些功能项并不会对其他功能项的交替顺序产生影响。所有的功能项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系统,一个结构组合。”在对《大师与马格丽特》的分析中,虽然我们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角色的功能项都存在,而只是存在了部分的功能项,但是这些部分的功能项的顺序没有改变,而且这些功能项最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神奇故事。

① 米·彼德洛夫斯基.两位大师——马雅可夫斯基和布尔加科夫[J].郑滨译.苏联文学,1987:(1).

②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③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马格丽特[M].徐昌翰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本文所引原文皆出自该书,不再另注)

④ 莱斯莉·米尔恩.布尔加科夫评传[M].杜文娟,李越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兰德大师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爱心拍立得
一类广义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与唯一性(英文)
“小鲜肉”蜘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