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环境的博弈——解读《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元素
2010-08-15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上海200235
□周 进(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 上海 200235)
引 言
《野性的呼唤》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1876-1916)最负盛名的小说,该书虽然篇幅不足百页,却寓意深远,堪称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以狗喻人,成功刻画了“超狗”形象巴克(Buck)。作者在巴克形象的塑造中,“将人性寓于兽性之中,人性和兽性在巴克身上交叉斗争,最终兽性占据了统治地位,巴克蜕变成一只狼”①。从表面上看,小说是一部关于狗的书,但书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小说伊始引用了一首诗:“Old longings nomadic leap,Chafing at customs’chain;Again from its brumalsleep,Wakensthe ferine Strain”,“野性沉入长眠,希望终难泯灭;挣脱习惯锁链,踏入冰雪荒野”。不难看出,环境和遗传两股力量决定了巴克必将觉醒,萌发野兽本性,畅游于荒野之中,与自然融为一体。
《野性的呼唤》写于20世纪初,世纪之交,达尔文的进化论强烈地冲击着西方世界,各种新观点和哲学思潮纷至沓来。尼采推出了“超人”哲学,斯宾塞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诸多哲学思潮中,自然主义异军突起,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主义始于19世纪的法国,由法国小说家左拉提出,美国小说家弗兰克·诺里斯首次将此引入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追求科学的精准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试图将作为个体的人放入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探究人性。自然主义推崇达尔文主义,视社会为丛林,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则是在丛林中寻求生存的动物。自然主义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两者根深蒂固,是人类无法驾驭和战胜的。
一、强者生存,环境决定论的真实写照
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艺术手法在《野性的呼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自然主义作品中的人物经常面对各种生存压力,陷入严寒、饥饿、惊恐、死亡的环境之中,巴克从犬到狼的蜕变过程反映了物质决定论,也体现了小说的适者生存观。
环境决定论首先体现在巴克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中,书中杰克·伦敦成功将巴克打造成“适者”形象。巴克原本在加利福尼亚米勒法官的庄园中过着舒适的生活,冬天坐在主人炉边取暖,夏天常和孩子戏水散步。当他被狗贩子从南方偷运到北方之后,巴克的身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为了适应荒蛮环境,巴克学会了各种生存技能。“初到荒野雪原时,他不知道怎样保暖睡觉,直至发现比利躺在雪底下,身体蜷缩成一团,像一个毛球似的,原来它们是用这种办法的呀。在吃食方面,他很快改掉了挑三拣四的毛病,不管是多么难吃和多么难消化的食物,一旦吃下去,他的胃液会把养分一点一滴吸得干干净净。”②冰天雪地,巴克从一个吃相优雅的美食家变成狼吞虎咽的豪夺者;饥饿难耐,巴克顾不上“非己之物勿取”的美德,首开偷戒。杀,或是被杀;吃,或是被吃。巴克让自己很快适应了北方严酷的生存环境,赢得了生存权,显示了他超强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环境决定论还体现在巴克与社会环境的抗争中,杰克·伦敦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这一主题:一方面是巴克与人类的抗争;另一方面是巴克与狗群的搏杀。
在人类强权之下,巴克是个受害者,不得不接受原始法则的支配。当红衫男子用棍棒凶狠抽打它时,巴克第一次领略到野性的残酷,虽然巴克有着强壮的体魄和锋利的牙齿,但是在棍棒面前丝毫不起作用。“他被打败了,但并没有被驯服。这一次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可以战胜一个手持棍棒的人。他得到这个教训,并将永生不忘。”③人类用武力和残酷征服了其他物种,这就是人类本性中的野性。面对强大的人类,巴克妥协了,他必须正视这一严酷的环境,接受命运的支配,由此我们看到了社会环境对巴克意识的影响。
在人类的暴力之下,巴克更是一个反叛者,人类的残忍和敌意使巴克明白仅有妥协是无法为自己提供生存保证的,于是“当巴克被曼纽尔骗卖给狗贩子时,他勃然大怒,向那人扑过去,被打昏醒之后,还把那人的手咬伤。在囚禁、嘲笑和棍棒的毒打下,他一次又一次的凶猛反扑,直至被打得失去知觉……弗朗索用棒子打他,对他破口大骂,他们较量了一个多钟头,最后弗朗索不得不扔下棍棒,承认失败”④。巴克意识到,在这个“吃,要么被吃”的社会环境里,只有将自己变成野兽,不畏强暴,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由此我们看到社会环境对巴克性格的锻造。
环境的作用还体现在巴克与狗群的争斗中,经历了这些数不胜数、血淋淋的争斗,巴克逐渐由弱变强,其雄姿英发的“超狗”形象不断升华。作为外来户,巴克深受欺凌,时刻渴望改变命运。小说中巴克与斯匹次之间的搏斗最为惨烈。当巴克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后,时刻渴望能有一天取代斯匹次,成为狗队首领,为此,巴克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声东击西的策略,伤痕累累的巴克终于咬死了斯匹次,将他淘汰出局。在战胜了斯匹次之后,别的狗蜂拥而上,瞬间把斯匹次撕成碎片,而巴克却站在一旁冷眼旁观,这一方面表现了巴克的胜者之姿,另一方面揭示了狗群之间你死我活的恶劣生存环境。只有凶残、嗜血成性、像“狼”一样的“狗”才能成为汹涌的生命浪潮的主宰者,争斗把危险的矫情打得无影无踪,把严酷的生存法典锻进巴克的骨子里。
在与狗群的抗争中,巴克不仅锻炼了“蛮力”,更增长了“智力”。成为首领之后,巴克凭借其精明与才智,将狗队治理得井井有条,上任伊始便来个下马威,令行禁止,对偷懒的狗实行大棒政策,猛咬猛压,雪橇行程猛增,“全体拉橇狗的步调是那么的一致、整齐,看起来就像一只狗在缰绳下飞奔”⑤,在投奔荒野之后,他依然以智慧征服并领导着了狼群,成为狼群中的佼佼者。
杰克·伦敦在描写巴克与自然环境、狗群或以及人类的抗争中,将自然主义的元素贯穿始末。“一个食肉兽,靠着活物生存,孤立无援,靠着自己的力气和勇敢,在只有强者才能生存的敌性环境里胜利地生存着。由于这一切,他对自己感到自豪,而这种自豪又像热病一样传遍他的全身。”⑥巴克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或动物均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一个野蛮,没有法律,只有“尖牙”和“大棒”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适应了环境的要求就得以生存,否则就只有面对死亡——这是残酷的生存界的生存规律。
二、聪慧忠诚,生物遗传决定论的完美阐释
生物遗传论的体现之一是巴克的优良种族和血统带给他超乎寻常的聪颖与诙谐。由于巴克是圣伯纳犬和牧羊犬混种的大狗,他深得父亲的遗传,仪表堂堂,深受母亲的影响,体重多达140磅。这一优良基因造就了巴克的聪颖、可爱、善解人意以及体力和智力上的出类拔萃,“他那顺着脖颈下去披满双肩的大片鬃毛,虽然是静止的,却半耸立着,好像随着他的一举一动而起伏一样。宽阔的胸脯、粗壮的前腿和身体的其余部分完全相称,那皮下的筋腱结实得圆滚滚的,人们摸摸那些肌肉,说是像铁一样”。“他的视觉和嗅觉极为敏感,听觉也异常灵敏。即使睡着了,他也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并且分辨出它预示的是危险还是平安……当弗朗索斯忘记给他穿上简易脚套时,他居然就赖在地上,四脚朝天,摇着身子表示没有鞋子他就不上路了。”巴克皮毛华丽、身材魁梧,体现了超强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巴克嗅觉敏锐、“隔夜闻风”,体现了他的“超狗”天性;巴克聪明诙谐、撒娇逗乐,体现了他的卓尔不群与善解人意,巴克具有的种族和血缘决定了他无愧于“狗的英雄”,“双料魔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狗”,在北国阿拉斯加的严寒中,当巴克带领他的狼群驰骋在闪烁的北极光下时,杰克·伦敦把一种强者的力度投向了人间,反映了作家深受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以及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凸显了自然主义作品的主题所在。
其次遗传决定论还体现在巴克的忠诚上。狗的天性之一便是忠心感恩与情意深长,巴克也不例外,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几乎是忠诚与情意的化身。在遇到最后一位主人约翰·桑腾(John Thornton)之前,巴克受尽折磨,奄奄一息,幸好被约翰·桑腾收救,从此与桑腾相依为命,桑腾唤起了巴克那种近乎狂热的爱。约翰·桑腾对狗的照顾不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为了事务上的利益”,而是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巴克又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巴克对桑腾也尽显狗的忠诚本性:在圜城,从“黑汉子”波顿那里保护了桑腾;为救落水的桑腾,巴克三次跃进急流而折断了三根肋骨;巴克还把载有1000磅面粉的雪橇拖动一百码,为桑腾赢得了1600元的赌注。而对于杀害桑腾的叶海特人,巴克则变成了他们闻风丧胆的“魔狗”。每年夏天,巴克都要返回桑腾遇害的山谷,在那儿沉思良久,悠长嗥叫,悼念他深爱的主人。对桑腾来说,只要他一声令下,“巴克什么事都可以去做”。生物遗传力量唤起巴克身上的“善”和“爱”,锻造了巴克忠诚报恩的性格,使巴克身上迸发出爱的火花。
巴克的聪慧和忠诚,巴克的行为举止和性情习惯无不折射出遗传因素的不可抗拒性。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中向我们传达这样的理念:一切动物的生存取向都是由生存的基本要求所决定的,生存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从巴克的生命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到遗传特征的重要性。
三、野性的礼赞:跨越人类和狼群两个领域的生命体
巴克是一只狗,他跨越了人类和狼群两种生命形式;巴克是一面镜子,透过他我们看到了现代文明中的本来面目。杰克·伦敦以狗喻人,凝聚了作者对那个尔虞我诈、残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难以压抑的愤懑之情,展现了“人性恶”这一自然主义的悲观宿命情节。
生活在和平安逸环境中的宠物狗巴克是温顺的,他不惹是非、不欺弱者,但这种所谓“人性”只有在阳光普照的加州才会展现其温柔一面,自从被拐卖到北极之后,他很快抛弃了传统的道德准则,“善”毫不犹豫地、不留痕迹地撤出。“在棍棒和利齿的规则之下,谁考虑这些谁就是傻瓜,谁遵守这些谁就不会成功。”为求生存,巴克变得凶残而狡猾,于是出现了巴克挑衅大公鹿,咬死伊哈兹人等场面。为了生存,他学会了偷食以慰肠饥,学会了以残忍手段报复那些欺负他的狗,学会了屠杀,学会了如何在一次次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在他回到森林加入狼群之后,立刻变成一只凶猛而又孤独的野狼,成为名副其实的兽中之王。
巴克从文明社会的宠物狗变成森林里的兽中之王,这一方面是杰克·伦敦对强者的赞美,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在20世纪初残酷的资本积累阶段,美国经济似乎处于全盛时期,但同时竞争加剧,人们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一夜贫穷,在无情斗争中,道德心有害无益,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剥夺别人的生命也是合情合理的。适者生存,“野性”才是生命的精髓,这是巴克的心理写照,更是淘金时代人的心理缩影。杰克·伦敦笔下的巴克已不再是一条狗,而是一个世人仰慕的超人。巴克最终奔向荒野,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与冷漠,对大自然的礼赞,在巴克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渴望。杰克伦敦以自然主义的笔墨,以“科学的精准性”,“正确重现了生活”(左拉语)。
结 语
《野性的呼唤》被公认为是一部现代寓言,作者以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客观再现了自己眼中的“文明社会”。从巴克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自然主义中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认同和接纳,解读到作者所生活的那个特殊年代,人类为了地位和金钱的残酷斗争,其程度绝不亚于野生动物为了食物和生存的争斗。从巴克形象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看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野性与人性,巴克的遭遇深刻挖掘出人兽间的相似之处,更是杰克·伦敦本人自然主义思想的真实写照。
① 买春燕.对《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的再解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95-97.
② 徐玉红.杰克·伦敦的思想撞击及悲剧性命运结局—从野性的呼唤谈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6):90-93.
③崔光婕.《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J].文学教育,2009:(6).
④孙国玲.《野性的呼唤》中巴克性格解读.环球纵横/电影文学,2009,(10):68.
⑤ [美]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M].胡春兰,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⑥ 朱心光编.杰克·伦敦文集[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