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数成:意趣风雅刻瓷画
2010-08-11危若
危 若
今年45岁的陶数成在“江湖”上有个绰号,人称“金陵瓷刻第一刀”。瓷刻,也称“刻瓷”,是在烧成后的白瓷和单色釉瓷器上刻,凿画面和书体的手工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一。尽管南京瓷刻艺术年代较长,融合了南北瓷刻的精华,在我国瓷刻领域有着较大影响,但是身处21世纪的“陶一刀”却倍感寂寞,这份寂寞决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而是知音难觅的寂寞,因为南京只有他一个人刻瓷,想找个切磋交流的人都很困难。陶数成的另一个身份是,南京瓷刻“非遗“的唯一传承人。
102块瓷砖刻出“江山万里”
从26岁起无师自通开始做瓷刻,算下来陶数成从事瓷刻已经有19年了。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陶数成变得小有名气还是近几年的事情。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就是用102块白瓷砖刻出的《江山万里图》,取材于宋代著名画家赵黻的同名画作,表现的是镇江至南京的沿途风景。陶数成介绍,老谋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也曾用过赵黻的这幅泼墨山水画。
这幅5米多长的瓷刻巨画气势恢宏,刻制精湛,采用的是长24厘米,宽5厘米的白瓷砖。于2007年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获“迎春花奖”。这幅作品整整花了他两年时间。“刻那幅作品的时候,那可是遭了不少罪。那时候房子小,我就在阁楼上刻,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要死”,陶数成回忆《江山万里图》是他创作难度最高,倾注心血最多的一幅作品,“前面这些还好,那时候才30出头,住的楼下就是朋友开的桌球室,经常请我去玩,但是为了刻这幅图,我愣是耐住性子,两年一次都没去玩过。”
其实陶数成一开始想到的是刻名气大辨识度高的《清明上河图》,但他仔细临摹后觉得尽管该图人物众多,场面丰富,但刻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没什么挑战性,也就少了很多乐趣,于是便放弃了。一次偶然在路上闲逛,他看到有人用烙画的方式做了一幅图,虚实相宜,很适合做瓷刻,原来就是宋代著名画家赵黻的泼墨山水画《江山万里图》。
刻形易,刻神难。瓷刻的技法讲来简单,就是先刻出疏密不一的小点,然后以点成线,再以线成面,组成画面。遵循这种方法,刻工笔不难,但要要刻出中国传统写意画的那种用墨糅和自然,浓淡层层浸润的味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才能让瓷刻山水画显现出原作的那种高远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陶数成说他的独门秘诀就是”跳刀”,看起来好像是杂乱无章的刻点,实际上却是乱中有序,表现出画面的明暗浓淡,千万不能死守着瓷刻那三个步骤不放。那这“跳刀”可有章法可循?记者追问。“这个你叫我说,还真说不上来,主要还是看个人的悟性吧,不然画面就会显得呆板,没有生气。”陶数成想了一想,认真地说。
自学达人
陶数成算是比较低调的民间艺术工作者,他自谦为“金陵瓷刻一匠人”,因为在他看来搞瓷刻其实没那么玄乎,只要有一定的天赋,悟性和动手能力,耐得住性子,挨得住寂寞,无非是熟能生巧罢了。陶数成这番话是有掌故的,因为他本人绝对好算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除了瓷刻,烫画、剪纸、竹刻。木雕等他都做过,用他自己的话说,都搞得还不错,而且从没拜过师傅,所有技艺都是“自学”的。就连他扎实的国画功底都是自己从小自学造就的,平生从没上过任何美术培训班。
陶数成的动手能力从他家中一些装饰就能看出来。案几上的一盏自制台灯还是他小学时期的作品,至今还在使用。这盏台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灯柱用细细的竹筒雕出了一条龙,那是他最早的竹刻作品。陶数成家中墙上挂着两幅人物肖像,一幅小猫图,还有两幅山水画,他特地用红木画框把两幅瓷刻山水画仔细地裱了起来。不明就里的人远远一看,还以为挂的就是在宣纸上作的水墨画呢。而人物肖像一幅看上去是像铅笔素描,一幅颇像油画,小猫谐趣图看上去更像是印在瓷盘上的,即使在近处也很难分辨是刻的,还是画的,只有用手触摸后才能感觉到雕刻的凹凸感。甚至他家中的吊灯上也能看到陶数成雕刻的痕迹,圆形瓷器灯的四周,用波澜壮阔的海水联接起来。一度他还靠替人刻结婚照来补贴家用。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陶数成原来竟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钣金工人,说白了就是用铁锤敲铁皮的,而且从1980年到1991年一干就干了10年,直到成为众多下岗工人中一员。从小就喜欢美术和手工的他在家也闲不住,有次无意在电视上看到广东有人能够在瓷板上刻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画,他就跃跃欲试了。事实上,正是此前长达10年的敲敲打打的工作经历让他娴熟地把握了抡锤下砧的分寸,能够做到举重若轻,为琢磨瓷刻艺术打下了基础。“我开始琢磨瓷刻时,用的是小号铁锤刻画,铁锤在我手里就像玩具。”用陶数成的话来说,刻东西是触类旁通的,手感有了,不管在什么材料上刻,入门都很快。
载体不拘一格
这不,他除了在白瓷上刻,他还在玻璃上刻出一幅《八骏图》来。由于玻璃是透明的,看上去就好似水晶画一般。
在他眼中,薄薄的易碎的鸡蛋壳也大有文章可作,有时候要参加一些展览,瓷刻画搬运起来实在是笨重,他索性就刻了一批蛋壳画。在鸡蛋壳顶端凿开一个小洞,让蛋液流出来,清洗干燥后,蛋壳画的基本原料就准备好了,先用铅笔在蛋壳上简单地勾画几笔,然后用刻刀顺着图案的纹路由上至下刻,十二生肖,Q版十二生肖,奥运福娃……南京最可爱的两位形象大使——美貌善良的莫愁女孩和阳光时尚的石头小子都是他蛋壳画的题材。
此外他近期最得意的作品一件以咖啡杯为载体的瓷刻画。杯子就是常见的雀巢咖啡的红款杯子,但陶数成利用杯子原有红色将瓷刻做出了剪纸的效果。整个杯子上运用留白的手法,刻了五个不同的福(有蝙蝠、年年有余造型的“福”字,寿字福……)在上面,寓意着五福临门。在杯子的把手处,困势造型,还刻上了“留住O九”的字样,寓意着愿幸福时光常驻。
年初时,陶数成带着这只他整整刻了一个星期的杯子去参加一个展览,那场展览除了邀请了众多民间艺术家参加,还邀请了艺术学院的学生携作品参加。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的一位专家看到这个杯子后,误以为是哪个学生的作品,赞了一声,“这个学生剪纸贴得真好,一点儿缝隙都没有”。陶数成在旁边听到嘀咕了一声,“这可是刻出来的,不是贴的”。那位专家回头一看是陶数成,“原来是你做的啊,难怪呢”。自己雕刻的杯子把专家都唬住了,陶数成说他当时心里还是挺得意的,这就是一种认可呵。
问起刻杯子和刻盘子,在手感上有有什么不一样,陶数成说其实立体和平面影响并不大,主要还是陶瓷本身材质的硬度不同会导致需要的力度也不同,景德镇的瓷器很好,但是现在市面上多是广东产的。“这个杯子就是太脆了,一刻一大块都没了,要非常小心翼翼,很容易刻坏。”那么在材料的选择上,有没有什么窍门呢?是否可以通过色泽,手感等鉴别出来呢?面对这样的疑问,有着近20年的刻龄的陶数成不好意思地笑了,“这个还真没有,我都是先买几块回来刻刻看,适合再去买几箱”。
看来这材料合适不合适,还真得下刀才知道。
颜色越单纯越见真功夫
纵观陶数成近20年来的画作,他的作品多是墨色,鲜有色彩繁多的彩色画。他解释说,瓷刻的关键在“刻”,而上彩色的话,就难以判断出技艺的水准。通过凿子刻出的图画,凿点有疏密之分,刻得密的地方颜色自然深,疏得地方颜色自然淡。但如果刻的时候,对疏密把握有欠缺,则可以通过上彩色的方式来弥补;如果只用黑色,就没有办法弥补刻时留下的遗憾这种硬伤很容易用肉眼分辨出来。所以说,瓷刻的精髓就在于“疏密关系”的处理,“内行看门道,看的就是刻的疏密,而颜色是次要的”,陶数成解释说。
陶数成的瓷刻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创作的,二是摹制名人字画,以中国传统山水画,人物画为主。选好瓷器后,先在表面临摹图画,然后依照已在瓷器上勾好的画稿层次,笔法,墨色等,依次凿刻。就是用小铁锤,掌握好力道敲击凿子,先深刻,再浅刻。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凿,刻实际上是两种技法,“以刀代笔”表现出画面深浅浓淡苍枯。凿刻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影响到后面着色的画面效果。着色是检验凿刻功力,呈现作品的步骤,墨涂上去,深浅浓淡自然就出来了,无需再去粉饰。但是偶尔也有刻坏掉的,陶数成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大病了一场”。曾经在刻一副周恩来肖像时,在完成头发部分时,一下劲道太大,盘子当时就碎了。他隔了一个星期才缓过神来。
陶数成近几年的主要作品就是摹制现代著名画家范曾的画作,规格约为长50厘米,宽45厘米。“范曾的人物画比较大气,画面比较清朗,用线条勾一勾,整个意境就出来了特别适合做瓷刻。”陶数成解释为何偏爱范曾画作。他的近期作品还包括自己创作的一幅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主题的瓷刻画,画中的李白衣袂飘飘,举杯邀明月,还真有点儿谪仙下凡的风骨。
追根溯源,真正的瓷刻艺术约始于清朝初年,主要分南北两大流派。北方以北京瓷刻为代表,刀法苍劲挺拔,粗放浑厚,以点,线,面组合,表现画面中浓淡枯润等不同变化。南方以景德镇瓷刻为代表,刀法挺秀细腻,稠密精致,以线条疏密来表现画面中的层次关系。由于所处地域影响,南京瓷刻融合了南北的特色,既有细腻稠密的线条,又有苍劲浑厚的块面,在表现中国画笔,墨,水相融的变化上尤其生动。陶数成的瓷刻画《江山万里图》就是这样。历史这么悠久的南京瓷刻目前只有他一个传承人,谈及收徒,陶数成从他自身的经历出发,“这种工艺要有人喜欢才能传承下去,真正喜欢的不需要拜师也能搞好,不喜欢都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