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红楼梦》
2010-08-11高洁
高 洁
如果贾宝玉依旧纯真轻狂、神采飘逸,大家也许会忘了欧阳奋强:如果林黛玉依旧哀怨伤感,梨花带雨,大家也许会忘了陈晓旭。
经典翻拍,观众自然会将老版本翻出来比较,有网友曾经这样描述新旧版本的《红楼梦》:“旧版就真的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至于新版,好似天上人间走出个林妹妹。”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刻薄,但是不啻为网友们对新版《红楼梦》观感的一种体现。
新《红楼梦》的创新,体现在情节改编,演员选择,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但在节奏掌控,画面语言、气氛营造等方面,却又时时体现出守旧痕迹。整部电视剧成了创新与守旧相互拉扯的古怪剧,既不能让老版《红楼梦》的粉丝满意,也难以取悦新生代观众。或许“90后”们会喜欢新《红楼梦》的风格,但由于与传统文化的隔阂,以及他们的娱乐注意力并没放在电视剧上等原因,让新《红楼梦》彻底失去了最后一个观众群。
原本,李少红执导过的《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等影视剧都曾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收视印象,她所擅长的色调运用在那两部剧集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这次《红楼梦》中的色调运用却令人费解。《红楼梦》在人们心里形成的固有色彩,应是以一种明快鲜艳的色调为主。书中交待得十分明白,那就是“怡红快绿”。一个公侯府第,雕栏玉砌应以朱红绛紫为主金黄为宾,翠绿为佐,宝蓝为使。然而新版《红楼梦》的剧情在一片暧昧的土黄色中展开,似乎叙述着一个乡村土财主的家庭故事。虽说剧中也有不少红色,但都裹在一片昏黄之中显得那样惨淡无光,所以这部剧的色调给人的感觉,如同一碗下过几遍馄饨的面汤水。
《红楼梦》,许多红学专家曾经就书中所描述的服装著书立著,可见曹雪芹当年对大观园中一干人等的服饰打扮是如何细致描摹,单是王熙凤出场时的那些服装——“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譬,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就可见一斑。
而电视剧中,服装可以说是开篇即见的门脸,据说剧组在服装上下了很大的力气,投入的资金也巨,但给人的印象还不如那些麻衣葛履,荆钗布裙看起来鲜亮。面料也许都是极好的绸缎,但是颜色上不是土里土气,就是花里胡哨,穿在身上也显皱皱巴巴,再看那些金钗们的头饰额装,金钱头,黄瓜片的发式我们早已通过网络有所了解,但相见之下还是让人有些吃惊,古人在女子的服饰上有着颇多的讲究,女子在未及笄之年头发应少加修饰的,像这种黄瓜片、金钱头在戏剧中多为已婚的女子的发式。但电视剧中统统都给做成了这般模样,如果要对这种发式有个评价的话,只一个字“丑”!如果非要再加上一个字的话那就是“陋”!在那暗沉的调子里面,一大群面目不清服饰雷同的老女人、中年女人、小女人们挤在一个画面之中,每说出一句台词满园中立刻笑声一片,花枝乱颤,分不清谁是主子,谁是丫头,谁是有心取悦,谁是无意配合。从外形的模糊一致到表演内涵的空泛无趣,硬是将国色天香拍成了庸脂俗粉。
有人说,电视剧营销本来就不在乎观众摸不摸得着头脑关键是要“摸着”收视率。靠造话题搏出位的营销和包装手段,是电视剧拓展市场过程中正在形成的另类新传统——“一脉相承”的不是文脉,而是电视剧造势“拗造型”的滚滚“雷声”。
全国一年生产5000集电视剧,想让自己成为观众手里遥控器锁定的目标,不少电视剧在开拍之前就做足了功夫。回看新版《红楼梦》开机前新闻不断,选角、换导演、泄露定妆照,为的就是保持高调。
一切始于2006年夏天,一场《红楼梦中人》全民选秀拉开了新版《红楼梦》的帷幕。不仅分“黛玉专场”、“宝玉专场”、“宝钗专场”,还设了七八个大中城市的分赛区,赛程更是“赛区裹”晋级“全国赛”、“全国赛”迈向“巅峰决选”。40万人最终选出不到70人参演电视剧,这样的“淘宝”让电视剧还未开拍就“秀”出了商业味,为电视剧积攒了关注度。整整一年的纷纷扰扰,太多的商业元素,太多的娱乐元素,太多的爆料,眼泪……当主办方通过冠名收入,广告收入和SP短信互动收入等等手法展示与市场接轨的收视率时,这场原本以经典名义开始的电视剧,在许多观众心中已然沦为一单彻头彻尾的“生意”,打着“让年轻人走近古典名著”的旗号,最终却是一场披着文化外衣的“娱乐盛宴”。
经典的传承有赖于各个时代各种方式的传播,各个时代各种方式都有改编,翻拍的权利,甚至个人也有解读诠释经典的自由。哪怕《红楼梦》衍生出了“红学”,成就了多少人的名声饭碗,但经典之为经典,不因时代而变迁,不因外在而变质,它就像那高高在上的明月,随你浮云遮,风雷激,也不管映在水中,洒在床前,更不管看它读它的是高人,雅人还是俗人,是科学的,艺术的还是民俗的,它就是它,一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宝哥哥,林妹妹,但曹雪芹,他永远只是这一个。
相比《红楼梦》耗资巨大的选秀,在“全媒体时代”利用网络论坛打电视剧的“软广告”,则是更加有效的手段。一些电视剧从网络论坛红到荧屏,凭借话题取胜,直接催生了一批为电视剧造话题的“推手”。在论坛上发帖,引出“网友”讨论,不愁拉不起收视率。某电视制作机构在营销方案中透露,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的娱乐论坛,甚至财经,社会,游戏板块的“灌水区”,都安排了“自己人”,专门为即将播出的电视剧发帖子。说说看点,扯扯八卦,甚至不惜遭人骂上传几张类似“蜘蛛精和猪八戒洗澡”的照片。话题正面反面侧面不论,“全面包围”只求能和观众多见面。今天混个眼熟,明天收视飘红。
不过,电视剧终究还得一集一集播,故事还得一个一个说。究竟品质如何,是不是有人把盒饭吹成“满汉全席”,观众看过之后一清二楚。电视剧是商品,推销包装本无可厚非,但名著毕竟蕴含着厚实的文化,改编玩“噱头”不能太过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怎么着也不能脸先着了泥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