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例ICU院内感染统计分析
2010-08-08张艳魏信信黄水平
张艳 魏信信 黄水平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感染,院内感染不仅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情恶化,甚至会导致死亡,同时还会造成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浪费。ICU集中全院重危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机体的免疫机能受抑制,抵抗感染能力降低,患者接受较多的治疗和监护措施,大量应用抗菌素,产生耐药菌的机会也多。因此,ICU是医院感染高危病区,降低ICU医院获得性感染率显得十分重要[1]。现对某院ICU病区2008年1月~2009年6月院内感染情况作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某医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入住ICU病房的病人的《医院感染登记表》进行整理汇总。入住ICU的总人数为289例,共发现66例ICU院内感染病人,其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为20~86岁。平均年龄68.3岁,其中70岁以上病人28例。基础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呼吸衰竭21例,心力衰竭11例,损伤中毒22例,恶性肿瘤7例,高血压脑出血6例。气管切开10例,留置导尿管60例,经口气管插管53例,深静脉置管22例,胃管引流管38例,入住ICU时间3~38d。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对无明显潜伏期入住ICU治疗48h后发生的感染,依据症状、体征、体温、血象、痰液细菌培养、X线检查等确定诊断[2]
1.3 调查方法
由ICU住院医师发现感染病例后填报《医院感染登记表》,通过医院感染科人员进行病历以及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细菌培养结果等调查核实,以确定是否属于医院感染病例,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ICU医院感染的部位及构成比
289例ICU病人中,共检出医院感染66例。ICU医院感染率为22.83% 。院内感染的部位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感染部位的分布及构成比
2.2 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构成比
66例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92株,其中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见表2。
2.3 细菌的耐药性
药敏测试中,G 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阿奇霉素、四环素的多重耐药率≥65%,仅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替考拉丁敏感,Gˉ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度未超过50%,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
2.4 医院感染与年龄分布
66例ICU医院感染者中,≥60岁43例,感染率28.6%(43/150),<60岁23例,感染率16.5%(2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4,P=0.014)。60岁以上人群的ICU医院感染率较高,为ICU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
表2 92株致病菌构成比
3 讨论
3.1 ICU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3.1.1 患者因素 ICU患者由于年龄比较大,基础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后者的5~10倍[3]。
3.1.2 医源性因素(1)侵袭性操作:如气管内插管及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通气系统呼吸机回路管道、湿化器等污染是引起肺部污染的重要原因[4]:导尿管长期留置是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原因;深静脉留置易致血源性感染;鼻胃管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使胃内含细菌的胃内容物反流至口鼻咽腔,导致胃肠道感染[5]。(2)抗生素的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体内正常菌群紊乱与菌株耐药性增高,进而导致感染更难控制造成真菌等二次感染。(3)病区环境因素:ICU的建筑结构设计为全封闭或半封闭式,造成病室不能有效通风、消毒。
3.2 ICU医院感染的主要防控措施
(1)保持病区整洁 合理布局,保持空气清洁流通,做到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并配备除菌、层流装置,做好每日病区的清洁消毒工作,对病区每月进行空气细菌检测。
(2)严格洗手制度 有报道显示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约占30%[6]。医务人员接触各类病人,手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严重,因此,要强化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意识,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3)合理使用抗生素 掌握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依靠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尽量避免预防性用药,明确配药时间,注意配伍禁忌,以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4)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制 常规定期监测ICU患者痰菌及药敏试验,以便指导医生正确使用抗生素,减少经验性用药和盲目用药,建立完善的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5)营养支持 危重患者易出现难以控制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免疫功能损害和难治性感染,对危重患者要早期营养支持,保证营养供给,重建免疫系统,防止感染的再发生。
[1]梁庆标.52例ICU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9):46-47.
[2]中华医学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2):1857-1862.
[3]Telenti A.Weber DJ Raasch R , Rutala WA. Nosocom ial infections in the ICU[J].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Chest 1999(2):122
[4]Singh S , Evans TW. Nitric oxide the biologic mediator of the decade: fact of fiction[J]. Eur Respir,1997,10:699-707.
[5]徐秀华.临床医学感染学(修订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0
[6]尚少梅,郑修霞.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78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