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鸡生态学研究*

2010-08-08黄小丹柳建良丘苑新

中国食用菌 2010年2期
关键词:蚁巢海珠区法测定

黄小丹,柳建良,丘苑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野生荔枝菌及与其共生的蚁巢、覆盖的土壤,来自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内的小洲村和仑头村。

1.2 试验方法

1.2.1 荔枝菌的生态调查

于荔枝菌采摘期,在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内的小洲村洋桃果园(I)、仑头村东龙眼果园(II)和仑头村南荔枝果园(III)荔枝菌的生长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观察荔枝菌子实体的形态;记录荔枝菌生长与出菇期的气候条件;测定菌圃的深度、温度等;观察和分析采菇地的生长地形及植被。并用问卷调查法采访当地长期采菇者,了解荔枝菌历年的生长情况及发生规律。

1.2.2 菌圃的化学分析

采用蒸馏法测定水分含量;灼烧法测定总灰分含量;酸度计法测定pH值;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含量;容量法测定粗纤维含量;斐林氏容量法测定总糖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7]。

1.2.3 菌圃菌相分析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测定菌圃的细菌总数;菌圃真菌主要根据其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参照魏景超等的方法[8,9]进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荔枝菌形态特征

荔枝菌菌盖宽5 cm~8 cm,初圆锥形,后伸展呈斗笠状,淡褐色、浓茶色至灰色,向边缘色渐淡,呈淡灰白色,成熟时盖缘呈辐射状撕裂。菌肉白色,较厚,气味清香。菌褶离生,稠密,不等长,褶缘波状,初白色,老后米黄色。菌柄地上部分长5 cm~16 cm,粗1.5 cm,淡灰色至淡褐色,内实,纤维质,具细长假根,褐色至黑褐色,与土中黑翅土白蚁巢相连,菌柄与蚁巢相连接处稍膨大呈吸盘状,吸盘上部的假根随生长伸长而变细,在靠近菌盖部分则逐渐变粗,呈纺锤形,该部位质地脆嫩,为可食的最佳部位(图1)。孢子椭圆形,无色,孢子印奶白色。单生或群生。

图1 荔枝菌子实体

2.2 荔枝菌生态环境

小洲村、仑头村是荔枝菌在果树保护区内的主产地,位于果树保护区的东部、南部,与珠江南航道相接,是果树保护区内原生态条件保存最好的区域。据实地考察,荔枝菌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的荔枝、龙眼、洋桃、黄皮果园内,在菜园边有少量的发生,且主要生长在荔枝、龙眼、杨桃等果树树冠下靠近渠沟旁的白蚁巢上,着生地水分充足,湿度较高,通风良好。

2.3 荔枝菌的田间分布、发生期与气候条件

荔枝菌生长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出土亮盖和采收期集中在6月初至7月初的荔枝上市期间,采收期约1个月左右。据当地采菇者介绍,荔枝菌多在天气闷热有雷阵雨时生长量较大,而且历年出菇的地点和时间差异不大,出菇时间多在上午3:00~5:00,在同一地点可采收2次,间隔时间大约1周。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荔枝菌分布区5月~7月气象条件、不同深度地温变化情况见图 2、表1。

由图2、表1可见,荔枝菌生长发育期间属于气温和地温较高(旬均气温28.9℃、旬均地温28.6℃)、湿度较大(旬均湿度80.3%)、雨量充沛(旬均雨量132 mm)和日照时数短(旬均28.8 h)的季节。其中以5月下旬至6月下旬的高相对湿度与荔枝菌的生产周期最为吻合,而6月下旬30℃以上的高温与5月下旬208.4 mm的超高雨量是引发高温、高湿生态条件的前因后果。因此,高温、高湿气候条件是荔枝菌生长发育的必要生态条件。

图2 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荔枝菌分布区5月~7月气象条件(2005年~2008年)

2.4 菌圃的环境与营养特性

荔枝菌地下生长点是白蚁巢,其菌圃的位置、环境特征与营养成份见图3和表2、表3。

荔枝菌采收期采集的荔枝菌菌圃深度和温度分别为28 cm和25.3℃,而菌圃的含水量和pH值分别为20.74%和4.38,其营养成分主要为糖和蛋白质,分别达到40.38%和6.27%。菌圃样本间的差异主要与菌圃深度关系密切,浅的菌圃表现出温度高、含水量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菌圃中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经检测发现细菌总数高达7.4×106个·g-1,并有青霉、曲霉、轮枝霉、交链孢霉、根霉、毛霉、顶孢头孢霉等真菌存在。

表1 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荔枝菌分布区5月~7月不同深度地温变化(2005年~2008年)

图3 荔枝菌菌圃位置

表2 不同样本荔枝菌菌圃环境特征比较

表3 荔枝菌菌圃的的营养成分

3 荔枝菌发生量与共生菌圃的兴衰变化特征

据调查,荔枝菌发生量与菌圃大小有关,菌圃越大,其上生长的荔枝菌呈群生状,出菇多而个体大,产量可高达几千克。最大的蚁巢直径有1 m多,周围卫星式分布一些小的蚁巢,小蚁巢上的荔枝菌基本是单生,呈现菌圃越大营养越丰富,荔枝菌产量也越高的特点。因此当地果农有于每年的1月~2月,在蚁巢周围用沙壤土覆盖自制有机肥及4月左右进行松土来增收荔枝菌的传统做法。

荔枝菌在同一地点一般可采收3年~4年,最长时间达7年。若蚁巢遭到人为破坏,白蚁会搬家导致来年其菌圃无荔枝菌子实体发生。有些菌圃头年还能采收到荔枝菌,第2年则只长出黑色呈圆锥的棒状体(图4),我们将当年刚采摘过荔枝菌的白蚁巢(内有少量的工蚁)带回实验室,塑料袋(末完全密封)包装放入26℃环境遮光培养,发现1周后在蚁巢蜂窝式结构内壁上长有许多小白球,2周后小白球消失,整个蚁巢被大量的白色气生菌丝体包裹,1个月后,长出2个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长10 cm,直径大约3 cm的棒状体子座,鉴定为黑柄炭角菌Xylaria nigripe(kl.)Sacc[10];同时解剖蚁巢,已无活工蚁存在。这与陈士瑜报道凡生长黑柄炭角菌的地方,蚁巢已经死亡,不能再生长鸡菌是一致的[11]。

图4 黑柄炭角菌

4 讨论

荔枝菌生长发育需要气温和地温较高、湿度较大、雨量充沛和日照时数短的条件,各地生长月份不一样,但温度和湿度条件与云南、四川等地的条件相近 (20℃~28℃),与非洲东部有异(30℃)[10-12]。荔枝菌菌柄地上部分长5 cm~16 cm,地下部分长20 cm~40 cm,快速出菇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虽然荔枝菌生长的白蚁巢即菌圃,其深度和含水量不及其他地区,但干物质含量和pH值相近[3,13]。这可能与广州市海珠区果树保护区荔枝菌自然生长地地下水位较高影响了菌圃深度有关。

目前尚未完全摸清白蚁对蚁巢伞的生长发育,尤其在子实体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蚁巢的存在对蚁巢伞的生长繁殖都是必不可少的[2]。天然白蚁巢菌圃是否是荔枝菌生态栽培的必要条件,以及探索成熟的生态模拟条件将成为荔枝菌仿生态栽培或人工增殖栽培的关键。

[1]Hu Zhongce,Zheng Xiaodong,Chen Xinai,et al.Submerged culture of chromium-enriched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J].Mycosystema,2008,27(1):118-125.

[2]魏铁铮,姚一建.蚁巢伞生态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3): 282-287,295.

[3]Batra LR,Batra SWT.Termite-fungus mutualism[C].//Insect-Fungus symbiosis,nutrition,mutualism and commensalism.New York:Allanheld,Osmun&Co,1979.

[4]Pegler D N,Vanhaecke M.Termitomyces of southeast Asia[J].Kew Bulletin,1994,49(4):717-736.

[6]赵守光,刘小康,陈明达,等.鸡菌引种驯化栽培试验[J].中国食用菌,1997,17(3):11-13.

[7]黄伟坤.食品检验与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9.

[8]卯晓岚.中国经济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10]陈士瑜.菇菌栽培手册-220种食、药用菌的驯化状况及栽培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11]张大成,李子平.凉山地区的鸡菌[J].中国食用菌,1988,7(1): 28,29.

[12]Lusoher M.Significance of“fungus garden” in Termite nests[J].Nature,1951,167(6):34-35.

[13]龚国淑,张世熔.鸡枞菌的生态调查及其分离培养[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6,14(3):382-386,370.

猜你喜欢

蚁巢海珠区法测定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作品集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不同生境的红火蚁蚁巢特征及防治药剂筛选
“小小蚁巢设计师”
ICP-OES法测定钢和铁中微量元素
A Corpus-based Study ofThe vocabulary collocation in Adult EFL Learners’ Writing
HPLC法测定桂皮中的cinnamtannin D-1和cinnamtannin B-1
UPLC法测定萹蓄中3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