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辣椒疫霉菌生长和产孢条件的研究

2010-08-08李立凤李小梅张景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游动孢子霉菌

李立凤,李小梅,张景涛*

(1.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哈尔滨 150030;2.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70)

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辣椒疫霉菌多以游动孢子的方式从寄主植物的根部或茎基部侵入,引起辣椒疫病,可短期内暴发成灾[1],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方法[2]。在辣椒品种抗病性鉴定研究中,需要预先诱发出大量游动孢子作为接种菌源。

为此,本试验通过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条件和产孢条件的研究,确定疫霉菌快速生长和产生大量游动孢子的更好方法,为选育辣椒抗病品种提供适宜的菌种,从而为选育出优良的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

试验选用的辣椒疫霉菌菌种采自佳木斯松江乡红利村,分离自大棚辣椒。

1.1.2 培养基

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otato sugar medium,PSA),胡萝卜培养基(Carrot medium,CA),大豆培养基(Soybean medium,BA),燕麦培养基(Oat medium,OMA),玉米粉培养基(Corn medium,CMA)。

1.2 方法

1.2.1 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培养基种类:同1.1.2。

设置 22、24、26、28、30、32℃共 6个温度。

每个处理3次重复。4 d后测量菌落直径,求出生长速率。

菌丝生长速率(mm·d-1)=(菌落直径-4)/(2×4)。

1.2.2 不同培养基对菌种保存时间的影响

将菌种分别接种于5种培养基上,于接种后第5天、第8天、第11天、第14天、第17天、第20天观察记录菌丝生长状况。

1.2.3 不同光照处理对产孢量的影响

设置3个光照时间:0光照,半光照(12 h),全光照(24 h)。温度设置为26℃,7 d后在10×4倍视野下观察,选择6个视野,记录孢子囊量,并计算平均值。

1.2.4 不同光照天数对游动孢子量的影响

取长满菌丝的培养皿6个,每皿加30 mL灭菌水后置入光照培养箱进行全光照处理,温度为26℃,并于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和第12天取出,镜检,记录游动孢子量,并计算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形态的影响

图1表明,不同培养基上疫霉菌菌落形态、菌落厚度和菌丝稀密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五种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均为白色。在CA和PSA培养基上菌丝层最厚、最密集,特别是靠中心接菌点周围的菌层明显增厚,白色菌丝向上生长茂盛,呈绒毛状。CMA和BA培养基上的菌落较厚,仅次于前两种培养基,菌丝呈放射状。在OM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最快,但菌丝层最薄。

图1 不同培养基菌落形态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colony type on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2.2 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辣椒疫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差异较大(见图2),其中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4种培养基,其次是生长速率较高的玉米粉和胡萝卜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中等,在大豆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最慢,极显著低于其他培养基。不同温度处理表明,辣椒疫霉菌在28℃生长最快,说明此温度是辣椒疫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30℃以上菌丝生长速度逐渐下降。

2.3 不同培养基对菌种保存时间的影响

不同培养基对菌种保存时间长短的影响见表1。

表1 不同培养基菌丝生长状况Table 1 Hypha growth state of Phytophthora capsici on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由表1可知,辣椒疫霉菌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保存时间最长,说明其营养成分非常充足,能长时间维持营养生长,可减少转接次数;其次是胡萝卜培养基,其营养成分也较适合菌种的保存;大豆培养基仅次于前两者,但就菌丝生长情况来看其营养成分不均匀;玉米培养基保存时间在1周左右;燕麦培养基保存菌种时间最短,菌种较早出现萎蔫状态,说明营养成分含量较少,不适合菌种的保存。

2.4 不同光照处理对产孢量的影响

不同光照处理后,辣椒疫霉菌产孢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见图3)。全光照时产孢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处理,而0光照时却不产生孢子,表明辣椒疫霉菌在长日照条件下有利于繁殖,加重病害的传播,相反地,短日照条件下不利病害传播。

2.5 不同光照天数对游动孢子量的影响

不同光照天数处理的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量存在差异(见图4)。光照6 d处理的游动孢子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低于6 d光照时,游动孢子量很少;光照8 d后游动孢子量不但无明显增加,反而稍有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游动孢子在没有寄主存在的情况下,即使是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存活的时间也会很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对辣椒疫霉菌生长条件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在燕麦培养基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但菌丝较稀疏,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胡萝卜培养基,虽然生长速度中等,但是菌丝生长旺盛;温度也是影响菌丝生长的重要条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6~28℃,28℃以上菌丝生长明显减慢。保存菌种时间最长的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其营养充足能较长时间维持菌丝的营养生长,因此减少了转接的次数,省时省力。诱导产孢的试验表明,光照是孢子囊产生的必要条件,全光照时产孢的量最高,6 d为最佳天数,半光照次之,零光照则很难产生孢子囊,即使产生孢子囊,其量也很少,是否光照强度越高则越有利于辣椒疫霉产生孢子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本研究认为水对游动孢子量增加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试验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产孢条件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即在长满菌丝的培养皿中加水后进行全光照,此方法大大增加了游动孢子量,替代了诱孢培养液的制备,简化了操作程序,为抗源筛选提供大量菌源。

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孢子囊产生需要水和光照,表明病原菌的入侵与温湿度密切相关,田间夏季灌水后疫病迅速蔓延可能与这种特性有关。因此,建议夏季尽量避免高温时大水漫灌,或大雨过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可有效控制辣椒疫病。同时本部分结果也丰富了通过病原形态学对辣椒疫霉菌进行快速鉴定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对辣椒疫病的准确预测预报,一旦田间发现此类病症,应及早拔除病株,尽早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害传播致使大面积发生。

[1] 陆家.植物病害诊断[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9.

[2] 易图永,谢丙炎,张宝玺,等.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02(5):52-55.

[3] 戚仁德,丁建成,顾江涛,等.不同培养基对辣椒疫霉致病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1):96-97,105.

[4] 康立功,许向阳,姜景彬,等.番茄晚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Ⅱ)[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2):168-170.

[5] 彭化贤,刘波微,李薇.四川辣椒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和辣椒抗霉疫病性鉴定方法初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1):140-144.

[6] 张荣,辛光云,刘爱媛.辣椒疫霉菌保存及游动孢子诱导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678-8680.

[7] 王彦杰.番茄早疫病病源菌的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游动孢子霉菌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球轴承用浪型保持架径向游动量的测量
把手放进袋子里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制作孢子印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父亲
青霉菌柚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