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考

2010-08-06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董彪

中国商论 2010年2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 董彪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还有多少企业能够苟延残喘、劫后余生、等待经济复苏,又有多少企业能够在困境中寻求机遇、大无畏地承担起社会责任?韩资、台资企业的“非正常撤离”,东部沿海城市企业的大量关闭,曾一度引领经济潮流的枭雄们纷纷裁员,凡此种种,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缩减营业规模、减少员工数量等躲避金融海啸袭击的方式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所应当选择的。躲避不失为明智之举,但是难道躲避就是当下惟一的正确选择吗?企业如何在经济危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不无思考的必要。

1 以创新为核心的精品战略意识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历史,不难发现曾经出现过不少叱诧风云的企业和企业家。但是,这些名噪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大多如昙花一现,随着岁月更迭或难逃被兼并的命运或悄无声息地退出竞争舞台。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持续稳定保持经济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并不多见;能够泰然应对经济危机,保持市场占有率的企业更是为数不多。考察这些企业,不难发现他们大多具有不断创新的精品战略意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惟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创新,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1.1 人才储备

伴随市场竞争从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企业应当意识到传统的以量取胜、深度盘剥劳动力的方式并不可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占有率、保障企业持续稳定获得利润。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以及创新的实现都必须以有足够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基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人才激励的机制,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尤其应当支持、鼓励创新,而不是为了节省开支扼杀创新精神。

1.2 产品升级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用于消费的资金量减少,如何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维持企业经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产品升级上寻求新的增长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战略显得尤为突出。改革开放数十年来,中国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品种单一到多元、从机械化到智能化、从高能耗到节约型、从环境污染严重到生态化等等诸多转变。在这一系列的转变中,企业不能被动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追随同行业的发展步伐,而应当站在改革创新的风口浪尖,在满足当下市场需要的同时大胆地预测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保持先人一步的创新理念,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尤其是经济危机影响的当下巩固地占有市场。

1.3 服务型企业的理念

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企业能够保持市场竞争力重要的但并不是惟一的原因。营销理念的变革、企业模式的转型是企业战略中层次更深、影响更远的元素。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应当在提供精良产品的同时在营销理念方面进行革新。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提供产品的领域进行竞争,而应当直接面向终端,提供优质服务。从面向经销商的产品供给型向面向终端的服务型模式转变,使得精品战略不再停留在“物”的层面,而是扩展延伸到“人”的层面,为精品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立足本国、展望全球,打造民族品牌

2.1 以民族特色为根基的国际接轨

纵观中国现代化进程,其间的转变更多的是出于无奈而非自觉。在被动地学习西方强国的过程中,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遭受极大的挫伤。与国际接轨大多演变成对西方国家的盲信、盲从。遵循国外的产品质量标准、满足国外市场的偏好和需要,形成对西方强国的过度依赖。这就使得企业逐步沦为外国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毫无民族特色可言,弱化了企业创新的能力,制约其长远发展。

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对西方强国的生产技术和营销理念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不假思索、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学习、保有特色、坚持创新的少。经济危机、金融海啸的爆发让我们意识到,西方强国的制度、技术和观点有可取的一面,但是也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并不总是需要参照国外企业的标准,将其作为蓝本不加质疑地予以接受。从本土出发,考虑本民族既有文化基础、本民族的需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设计具有特色的产品,才能应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企业应当重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强调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学习和借鉴。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不是被动的,不是为了成为国外企业的克隆或代言人,而是为了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唯有如此,我国企业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树立民族品牌形象,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同行企业平等地进行交流、对话。

2.2 满足本国市场需要发展民族品牌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诸多出口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这就暴露出单一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自身所存在的致命缺陷,而要防范此类风险必须在市场选择定位上寻求多元化路径。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多数没有被金融海啸吞噬的企业都具有供给对象多元化的倾向,即不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将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植根于本国市场。在我国经济状况发展势头良好的大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出口外向型企业普遍面临停业、破产倒闭的威胁时,立足本土的企业仍然能够维持企业经营,巩固市场占有率。

此外,中国的企业应当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提高中国人民的福祉。因而,立足本国市场既是企业生存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应有的内容。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的现有格局下,我国企业不仅应当关注我国城市人口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应当关注农村人口的消费需要。我国农村的消费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但是并没有引起企业界的足够重视。企业应当研发适应农村市场需要的产品。在价格、机器配置上充分考虑农村的现实状况,让农村人口切实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普遍福利,解决农村人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最广泛的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品牌的战略才能保障企业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转危为安,并寻求拓展市场的新空间。

3 勇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担、化危为机

伴随金融危机的蔓延,许多外资企业未经解散清算程序便“非正常撤离”。这种“非正常撤离”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形势,也损害了企业员工以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与韩资、台资等企业“非正常撤离”相对应的是我国沿海城市大量的企业为了躲避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纷纷停业、关闭或大幅度裁员,致使用工量急剧缩减,大量的农民工返乡。

从理性人的角度而言,通过停业、裁员等缩减企业运营成本的方式避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更大的损失无可厚非。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采用这种方式都是最优的。当金融危机肆虐时偃旗息鼓、关闭企业,等待经济复苏时再谋发展确实能够起到缩减成本、减少损失的效果,但是这种推卸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也会让企业、企业家失去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值得珍惜的信誉和公众的信心。反之,倘若能够在遭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时勇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任,尽量减少裁员数量、维持企业经营,那么必将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新的商机。从长远来看,企业未来因社会公共认可所可能获得的利润通常会远远大于企业在应对危机时的付出。

对于那些有能力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实力引领经济潮流的企业而言,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就裁员、关闭、非正常撤离、降低产品质量、“募而不捐”只能表明该企业和企业家的短视。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应当看到危难中潜在的机遇,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经济危机是暂时的,社会公众不会忘记那些在经济危机中维持经营、保障就业的勇士,危机中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勇者必定是经济复苏时的强者。

[1]吴敬琏.金融海啸与中国经济[J].上海大学学报,2009,1:5~13.

[2]黄国雄.中国零售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J].商业研究,2009,3:1~2.

[3]李大洪.论关系竞争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竞争力提升[J].商业时代,2009,20:50~51.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回顾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