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劳动力资源短缺制约
2010-08-03张宗和陈明鑫
文/张宗和陈明鑫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启动之时,浙江民营经济能否领先于全国有效化解普通劳动力供应短缺问题,将决定着浙江民营经济是否能够在本轮起跑时保持优势;而浙江能否确保长期优势,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对人才的强吸引场,成为高质量人力资源的聚集地。
中国劳动力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已经存在明显的市场分割,形成了大学生劳动市场和民工劳动市场,这两大市场相互独立,有着不同的供求特征。金融危机期间,两大劳动市场都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危机后期则完全不同。农民工市场迅速从劳动力过剩转变为短缺,在东南沿海地区最早显露出征兆。而企业招工困难的同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就是说,短缺与过剩并存,是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显著特征。
浙江的情况同样如此,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企业普遍出现招工困难现象。2009年7月浙江省企业总需求人数60.3万人,而同期的求职总人数却只有35.4万人。而且劳动力紧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机械工业,以及有一定技术要求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产品制造业,供求结构失衡明显。从劳动力文化程度上看,劳动力需求与供给集中在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其中初中及以下所占比重约为85%。从目前浙江用工的整体情况看,普通劳动力的短缺是制约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农民工结构成分的改变。目前“二代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第二代农民工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两者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生活方式和求职心态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同。他们不仅看重工作收入,更注重工作岗位的综合收益,比如福利条件、社会保障、工作自由度以及个人的提升空间等因素。二是现行用工制度影响农民工回流。一些民营企业在用工上缺乏长期战略,企业有业务时大量招工,没订单时则纷纷解雇。这种用工制度伤害了农民工情感,降低农民工返回欲望。三是体制性待遇差异。现行的是以“户籍属地管理”为依据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农民工在居住环境、子女就学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实际困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四是惠农政策和西部开发的影响。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民收入及社会保障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务农收益与外出打工收益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外出打工日益缺乏吸引力。同时,西部大开发为中西部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条件,吸纳了一部分返乡民工。五是高等教育扩招的失误,导致一批原本应该以高中生(或职高生)身份成为技术工人的学生就业诉求改变,不再进入普通劳动市场。这使得社会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普工供给短缺,大学生供给过剩。
此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速度低于吸收高学历劳动力的速度,停留于对普通劳动力的高需求水平,还有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所产生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应失调,是导致劳动力短缺的又一原因。
此次劳动力短缺虽然存在一些短期性因素的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人力资源必然是短缺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初期,浙江应当充分重视民营经济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行企业用工制度和引人制度的创新,以“先近后远,先引后稳,引挖结合,用培结合”十六字化解浙江劳动力短缺,即集中力量先解决近期短缺问题,然后解决长期短缺问题;先解决引入问题,后考虑稳定问题;引入人才和挖掘当地人力资源潜力相结合;使用劳动力和培训劳动力相结合。
——提高入浙民工的净收益,增强吸引力。如提高民工工资,完善保障体系,降低生活费用等。各地政府可以采取对入浙民工发放3个月至6个月生活费或住房补贴的临时性政策,或者赴浙就业民工单程车票报销等非常规措施,吸引民工来浙,事后再从用工企业收回,或者依靠税源扩张收回;同时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工资,增强吸引力。
——倡导民营企业实施“稳定性用工制”。所谓“稳定性用工制”,简单来说包括两方面:一是保证普通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二是对优秀员工尤其是优秀的技术工实施终身雇佣制,保证优秀人才的稳定性。实施“稳定性用工制”,对企业储备人力资源、增强农民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忠诚度、稳定员工队伍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对民营企业及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实施“三方培训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建立合作培训机制,通过与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培训,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三结合的投入模式,对外来农民工进行针对性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各地区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特点,大力加强紧缺岗位培训。
——挖掘开发本地人力资源。对下岗人员,应以乡镇和街道为单位,组织其参加再就业培训,实现合格上岗。开展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工作,让更多的村民就业,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开发在浙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资源,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学习适用专业技术,尽快上岗。
——构建区域人力资源积累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由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提高和产业升级四部分构成。前三项既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条件,又能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中,简单劳动的使用量比重将减少,高级人才的需要量将增加,尤其是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从而降低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形成对人才的选择性递增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