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产业结构变动四大趋势

2010-08-03孙娜

浙江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生产性高新技术

文/孙娜

“十二五”时期,浙江产业结构变动,面临“老”和“新”的带动作用都较弱的微妙局面。这一时期,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

“十二动五面”临时“期老,”浙和“江新产”业的结带构动变作用都较弱的微妙局面。一方面是纺织服装传统产业强化产业内提升,包括产业链延伸、工艺技术改进、组织结构优化等,但其在浙江产业结构中的份额将下降。另一方面是高新产业加快发展,包括生物医药保健产业、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的发展都较快,但因份额较低,带动作用有限。

然而,浙江“十二五”产业结构变动有两个比较乐观的趋势。一是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催化剂”的作用大大增强。二是企业向外投资经常化,产业结构向外延伸,对省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将有所弱化,但对浙江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要素优化配置,则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在这一整体判断中,还必须考虑到机械装备、电子电气、有色和黑色冶金等产业将有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浙江“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喜大于忧。

“去轻型化”趋势

“十二五”期间,传统行业是去“轻型化”和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并重的趋势,传统产业在浙江工业中的比重将持续有所上升。纺织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是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不过,即使在发达国家,传统产业也并未被完全抛弃或替代。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新经济的发展。

从纵向产业链看,目前省内纺织服装的整体架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很容易为其他国家取代,引起“微笑曲线”的下移,利润率下降。对此,浙江很多纺织类企业已向原料生产经营推进,大力发展粘胶短纤维、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等高附加值面料的原材料产品。未来浙江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在产业链延伸中将进一步加强以下趋势:

一是产业链纵向延伸加快。市场需求萎缩的现实迫使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另辟蹊径”,向产业上下游转移寻求突破,无疑是适合这些企业能力的。二是产业链源头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加强。省内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将逐步增多,很多高档纺织原料逐渐实现进口替代。三是产业链中游整体技术装备将进一步更新。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将有所提高。产业链下游的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将提升。四是以产业链为依托的传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省内纺织服装业在产业价值链上没有组成有序的系统和合作关系。

“去轻型化”的另一面,就是重工业化,这也是浙江“十二五”产业结构变动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十二五”期间,轻工业比重持续走低,重工业化趋势加强,整个传统产业总体平稳较快发展,产值份额将持续上升。

高新产业高速发展

省内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有其内在和外在的有利因素: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新技术外溢是高新产业发展的外部契机;国内外对高新技术产品的潜在消费需求是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长期来省内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自主创新是其发展的内在可能性。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更长远的目标:到201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500亿元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均比2007年翻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

我们推断,在未来一段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将延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将迎来“井喷”发展期。浙江未来高新产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一是生物医药、保健产业。二是新能源及环保产业。与环境治理具有密切关系的城市改造必将带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的资源回收处理与再利用等将有效带动新产业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将成为省内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更加突出。浙江应形成浙江高新产业集群的自主品牌,变“产业集群”为“创新集群”。

生产性服务业凸显特色

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8年的41.0%,高于全国水平0.9个百分点。目前省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巨大。从总量上来看,改革开放之初,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约7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6%和第三产业的30%。到200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经达到396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1.1%和第三产业的51.8%,其增加值超过了消费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在服务业中已占绝对优势。从内部结构来看,省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趋于优化。2004-2007年间,浙江生产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长最快,2007年金融业已经超过批发零售业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比重最大的行业。

浙江不少民营企业已成功涉足生产外包、管理外包、设计外包、物流外包等领域

未来,省内生产性服务业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取得优势:信息产业及数字服务,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消费形式正风靡全球,数字产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社会消费方向转移的结果,而信息需求将产生巨大市场拉力。会展业,会展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成为浙江服务业中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行业之一。服务外包,浙江不少民营企业已成功涉足生产外包、管理外包、设计外包、物流外包等领域。在未来,各类生产性服物业集聚区将进一步扩大整合,凸显特色。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内部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趋势不断加强,这将有效带动制造业产业内升级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提升的“催化剂”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产业结构向省外延伸

对省外投资是浙江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跳出浙江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

我们对2006-2008上证和深证上市的浙江公司(A股)对外投资情况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浙江上市公司对省外投资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06-2008年,在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分别有91、98、108家企业有对外投资行为,有对外投资行为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近90%。截至2006-2008年,浙江上市公司累计对外投资总金额分别为101.3亿元、191.1亿元和 259.8亿元,2007、2008全年新增投资分别为89.8亿元和68.7亿元。在对外投资总额不断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占其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06-2008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2.5%、14.0%和17.0%,2008年比2006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对外投资占所有者权益比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浙江企业“去本土化”倾向。

浙江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情况显示,省内企业对外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行业板块。2006-2008年,在承接浙江对外投资的省外企业中,有40%以上是制造业,其余除了极少数的海洋渔业投资之外,全部都是服务业企业。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浙江制造业逐渐成为一个跨区域的概念,浙江一面承接着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一面向省外转移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浙江经济从本质上就具有很强的开放进取精神,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浙江都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一大步。在省内企业对外投资进入加快增长的新阶段,浙江经济和产业结构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省内产业的空心化趋势,给省内经济发展带来的将是“一弊两利”结果。

“一弊”显而易见。对外投资的加剧,将使省内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目前,浙江省内投资低迷而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局面已持续若干年份,省内工业增长持续回落和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与此不无关系。长此以往将易出现制造业占比明显下降,且与服务业之间比例失衡的局面。

“两利”之一,即对外投资带来的跨省区要素配置对于省内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在研究浙江产业结构时,必须越来越多的考虑到浙江企业在省外的延伸部分,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两利”之二,即对外投资带来的总部经济兴起对省内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的优化提升作用。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生产性高新技术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马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中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