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
2010-08-03郭占恒
文/郭占恒
近 年来,随着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使浙江长期累积的发展空间散、产业层次低、大项目少、企业规模小、增长后劲乏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并提出“坚持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突破口,正确处理好增强优势与转化劣势的关系”。全省上下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结合各地实际和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四大”建设,切实增强浙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扎实推进大平台建设
今后10到20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及浙江还将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果没有大平台大空间就难以实现大发展大提高。浙江应把大平台建设作为省级发展战略来谋划布局,创新思路建设大平台拓展新空间。必须清醒看到,浙江的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极其短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繁重,要调减85%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几无可能,所以必须另辟蹊径,充分利用浙江山海资源丰富、低丘缓坡和滩涂众多的优势,向山地要空间,向滩涂要空间。据省咨询委调查,全省现有可围滩涂资源391万亩,如果再深1米围涂,还可再造199万亩。另有坡度在5°—14°低丘缓坡资源765万亩,可用于建设用地344万亩。总计接近1000万亩,发展空间潜力还很大。宁波、温州、台州、舟山、杭州、嘉兴等沿海地区,要以丰富的滩涂资源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平台。金华、衢州等浙中地区要以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为基础,结合浙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平台。利用这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研发基地、创新基地。
解决浙江过去生产力布局离散的问题,没有空间集聚的大产业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扎实推进大产业建设
经济转型升级的根基是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发展的紧迫任务,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这里的大产业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第一个层面是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代表的三大产业,要继续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二个层面是三次产业内部的产业或行业,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一些有特色优势小行业做大做强。第三个层面是依托大平台建设或块状经济基础,加快培育形成的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这方面应作为今后推进大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提出把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主要是考虑要从根本上解决浙江过去30年由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离散的问题,没有空间集聚的大产业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如杭州规划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大江东新城,其中工业用地约10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汽车、重大装备等制造业,陆海空并举的大物流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产值目标将超过100亿元,就是通过空间整合来发展大产业。
浙江发展大产业的空间应该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这是因为,下一步中国区域发展的潜力在沿海,出路在沿海。目前,自北向南的沿海省市纷纷把发展重点向沿海地区转移,许多省市还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对浙江发展沿海大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发展沿海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首先是港口资源丰富,拥有能够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的深水岸线占全国的1/3,其中可建1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个,居全国第一,十分适于发展大运输量的临港大工业。其次是块状经济发达,这些块状经济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需求量很大,易于产业向上游延伸。第三是民营企业成长性好,已具备了向装备制造等大工业领域发展的实力,如吉利集团的汽车、万向集团的汽车配件、恒逸集团的聚酯、正泰集团的电器设备等,都具有向大工业发展的趋势。对此,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快发展沿海大产业,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牛鼻子,对拉动有效投资较快增长,扩大就业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解决多年来形成的投资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首先是扎实抓好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大力推进以“六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项目和一批航道、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推进核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电力装机350万千瓦,加快“两房建设”步伐。其次是积极扩大社会投资,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努力引进一批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还有一个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扎实推进制造业的大项目建设。在抓好“铁、公、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把加快制造业大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临港大工业建设项目等,为当前和今后浙江的转型发展打基础、上水平、增后劲。
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
浙江中小企业十分发达,这是优势。但由于缺少大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在于拥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对优化浙江的企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至关重要。
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应实行重点培育和积极引进并举。一方面,大力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当前重点是做好目前已经确定的146家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并择优若干家培育成中国的500强甚至世界的500强。这方面浙江已有一定基础,如在“2008中国企业500强”中,浙江有43家,在全国工商联最新公布的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名单,浙江有185家,占全国37%。虽说数量不少,但个头还不够大,尤其是距世界500强还有很大差距,大有加快培育的基础和必要。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到浙江落户生根。经过这30年的发展,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信贷规模、工程项目等战略资源十分丰富,政策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企业经过战略性重组,其资源占有、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非一般企业可比,许多企业已成为世界500强,如2008年在141家中央企业中已有19家进入世界500强,2009年可能还会增多。浙江应改变“不等不靠不要”思维方式,积极“傍老大”,按照“引央企、招国资”的思路,加快与一批中央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千方百计把中央企业引到浙江,积极利用国家的战略资源发展自己,以此优化提升浙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