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在评价锁骨下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010-08-03赵军波张立国宋丽英张琳琳
郭 强 赵军波 张立国 宋丽英 张琳琳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超声科(158100)
为了探讨超声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116例神经内科初步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双侧锁骨下动脉及双椎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与55例同期门诊非脑血管病患者作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鸡西市人民医院住院的神经科内科初步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116例,诊断以全国第四届心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为准,并进行头颅MRI检查及头颅CT检查证实。男50例,女56例;年龄45~80岁,平均63岁。合并高血压病患者58例,糖尿病21例,高血脂62例。有10年以上吸烟史者34人。55例同期门诊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45~80岁,平均62岁。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HDI5000型彩色超声显像仪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位,后枕部略垫高,头稍后仰,偏向对侧约45°,检测部位为左右侧锁骨下动脉近、中、远段及开口处,头臂干,椎动脉开口、颈段、椎间隙段及枕段。诊断标准为:1.5mm≥内膜-中膜厚>1.0mm时,诊断颈动脉内膜增厚;内膜-中膜厚>1.5mm时,诊断为硬化斑块形成;斑块较大,管腔面积狭窄百分率≥50%,血流速度增快,>125cm/s,诊断为血管狭窄,在锁骨下动脉近段及开口处中度以上狭窄时,须伴有椎动脉隐匿型盗血、部分盗血及完全盗血频普改变;管腔内充满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测无血流信号显示,且血管远端有明显低搏动改变,诊断为血管闭塞。检测方法及步骤如下:①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7.5MHz)对锁骨下动脉中、远段及部分椎动脉进行检测。②用腹部突阵探头(频率为3.5MHz)检测锁骨下动脉近段,椎动脉开口及部分椎动脉,头臂干,用该探头检测时,需要同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先用仪器上的ZOOM键将图像放大,然后再用彩色多普勒取样框选取所检测的血管,同时将彩色多普勒增益及二维灰度增益减低,以获得较好的图像效果。③用心脏相控探头(频率为2.5MHz)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来检测头臂干,双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测量参数有管腔内径、内膜厚度、斑块情况(部位、大小、性质)、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参数。
1.2.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锁骨下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见表1。心脑血管病组左、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增高(P<0.0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左、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的比较
2.2 病例组与对照组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
病例组116例检出89例有动脉粥样斑块,共165块,发生率为77%;对照组55例检出动脉粥样斑块9例,共22块,发生率为17%,病例组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及对照组动脉粥样斑块性质比较见表2。病例组各部位斑块性发生率的比较见表3。两组斑块性质及发生部位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比较
表3 病例组各部位斑块性发生率的比较
2.3 动脉狭窄情况
动脉狭窄程度判断,狭窄程度以(1-残留血管截面积/血管的截面积)×100%来判断, <50%为轻度、50%~75%为中度、75%~99%为重度、100%为完全闭塞。116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6.7%(31/116),其中轻度狭窄11例(35.4%),中度狭窄9例(29.0%),重度狭窄5例(16.1%),极重度狭窄3例(9.6%),完全闭塞3例(9.6%)。狭窄部位:椎动脉开口处11例(35.4%),锁内下动脉开口处14例(45.1%),锁骨下动脉中远段狭窄6例(19.3%)。
3 讨 论
超声对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开口处的检测相对较困难[1],为了能够更清晰显示这些部位,我们就合理地利用每个探头的优势,来帮助我们来解决颈部动脉扫查时面临的深部动脉难以检测的难题。①用7.5MHz的线阵探头时,探头发射频率高,波长短,分辩率与波长成反比,所以分辩率高,图像清析;但频率高,声波衰减大,穿透力低,对较深部的血管难以清晰显示;②用频率为2.5、3.5MHz的探头时,由于探头发射频率减低,穿透力增强,检测深度增加,解决了高频探头无法完成的深部血管的检测,同时测量血流速度范围增加,适合具有明显狭窄病变血管的检测。对于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等处检测时,由于检测位置体表解剖不规整[2],如锁骨上窝,用线阵探头很难完成对该部位血管的检测,也就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病例。
超声对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病变的诊断、评估有重要价值,是动脉病变检测的有效手段之一,对斑块大小、部位、性质能够做出很好的判断,特别对于血管狭窄的诊断,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血管造影。血管狭窄以轻度及中度狭窄为主,狭窄部位以锁骨下动脉开口为主,其次为椎动脉开口,这是由于血管开口处血流速度较快,血液对管壁的切应力较大,血管内膜易受到破坏,近而产生硬化斑块致管腔不同程度狭窄[3]。锁骨下动脉近段及开口处中度以上狭窄可引起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导致脑后循环供血不足,所以超声检查对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检测意义重大[4]。
[1]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79.
[2]丁建华,华杨,凌晨等.彩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9):747-748.
[3]韩文芬,孙长坤.颅内外血管狭窄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北京医学,2006,28(8):464-466.
[4]沈德根,王亚芬,张家贤.急性脑梗死患者颈静脉超声的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