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前路仍非坦途
2010-08-02张汉东
文/张汉东
笼罩在外贸企业心头的阴霾不会立即消散,外贸出口的未来发展之路仍然荆棘颇多
2009 年岁末,浙江外贸出口总算由“负”转“正”。海关统计,11月份浙江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58.6 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出口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2.3%;进口45.5 亿美元,同比增长38.3%。1-11月,浙江累计出口1194.1亿美元,同比下降16.1%。11月是2009 年以来浙江外贸进出口同比首次双双飘红。11月份外贸出口之所以能由“负”转“正”,一是,外部需求有所改善;二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外贸出口仍在低位运行;三是国家稳外需、促出口的政策收到一定的成效。
下一步外贸出口走势如何?全省商务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5%,笔者预计实际运行可能还会更高一些。2010年增幅可能会达到两位数,弥补2009年度下降15%左右的缺口,2010年度外贸出口绝对值达到2008年的水平值得期待。
同时,必须看到,2009年11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08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2008年11月浙江外贸出口同比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55%,2009年11月外贸出口113.1亿美元,绝对值仍然低于2007年同月水平,比单月出口历史最高点2008年7月的154.26亿美元更是低26.68%。即便2010年度出口绝对规模达到2008年水平,也只是一种填平效应,外贸回升之路布满荆棘。
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脆弱。一是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主要是各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国家投资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民间投资增长乏力,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不足。在浙江表现为民营企业投资实体经济意愿下降。二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要矛盾和制度性根源还没有彻底解决,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过高、通胀预期加重等负面因素无法在短期内缓解。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世界经济也许面临二次探底的可能。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外贸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2009年浙江遭受的“两反两保”案件70多起,涉案金额25.3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一倍。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涉及浙江企业9500多家,损失超过10亿美元。虽然理智告诉人们,和则共赢,战则共伤,但在经济困难的时候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可能是一种“自然反应”。
“中国制造”如今正面临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出口产品成本大幅提升。过去若干年“中国制造”攻城掠地占领了相当多的低端市场,如今正面临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的高成本时代正在到来。以浙江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过去似乎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也出现枯竭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11月对绍兴、金华两地100家有用工需求的企业调查显示,平均每家10月份计划招工40人,实际招工人数仅为25人,缺口超过1/3,其中出口类型企业的缺工程度明显大于内销型企业。由于劳动力紧缺和人工成本快速提升,很多外资企业把原打算在中国的投资部分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非洲。
碳关税将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影响。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项政策由美国主导,法国充当先锋,发达国家集体推动。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将“碳关税”正式纳入世人视野。法国不久前已经宣布将于2010年1月1日起开征碳关税。据世界银行估计,如果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不放弃征收碳关税的计划,受其影响,中国未来对美国的出口将会有所下降,幅度可能达到两成。尤其是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将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浙江出口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