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浙江公众之财富观

2010-08-02冯洁

浙江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浙江人贫富差距富人

本刊记者/冯洁

许多年前的一句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更令浙江这一资源小省荣膺中国经济第一方阵。30多年过去,身为“先富”一族的浙江人,渐渐开始反思:“先富”与“后富”的背后,也许蕴藏着贫富分化的危机

日 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布了《社会公众对贫富关系及富人群体认知调查》结果。这份被媒体誉为浙江省首份财富观报告的文本,道出了浙江人客观而务实的财富观。

贫富差距“侵袭”公众感受

贫富差距作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焦点社会问题之一,不仅为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所关注,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然而,公众对于“贫富差距扩大”一致认同的结果,多少让人感到有些突然。调查显示,近七成(69.3%)的被访者认为本地贫富差距程度很高或较高,而认为“不太高”或“不高”的仅占调查总体的5.1%。

无独有偶,更细致的调查表明,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本地贫富差距较高的认同亦是出奇地一致。在回答“您认为本地贫富差距程度高吗”时,认为高(包括很高和比较高)的,国家公务人员、办事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分别高达68.3%、67.0%和68.4%,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分别占59.0%、68.8%和65.8%,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及失业无业人员也分别达到62.8%、75.2%、75.4%和74.3%。可见,不同职业群体对社会贫富差距程度很高与较高的主观感受及判断评价都非常接近。

公众对于收入差距扩大的感受,或许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所副所长杨建华介绍,目前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仍保持在2.47左右,假如算上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城乡居民比例将达到2.6以上,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比例也维持在6.8,城镇居民内部收入比例则在7.5左右,并且未有缩小的趋势。

根据倒“U”型理论,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对此,杨建华分析:“按照倒‘U’形理论,拐点应该已经到来。然而我们发现,中国的收入差距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迅速扩大,至今仍未缩小。”

而对于未来的贫富分化趋势,超过50%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认为未来贫富分化会缓和很多和有所缓和的占22.8%。人们普遍感到,这种贫富分化程度在今后几年还会不断加剧。

浙江人“仇富”现象不严重

浙江人崇尚务实的创富道路,也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浙江人的“仇富”心理并不强烈

富人作为当下“贫富分化”议题中的一极,在媒体的描述中通常是被仇视的一族。然而,新鲜出炉的财富观报告却显示了浙江人豁达的财富观。当问及“如果把当前的有钱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您给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打几分?”,在1124个有效样本中,平均得分为5.69,中位数为6.0。其中,“0-4分”的人占总体的19.1%,“5-7分”的人有62.3%,“8-10分”的有18.6%。从分值的分布上看,5-7分区间最集中,占到总体的六成多。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民众对富人的社会责任还是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并没有出现网络上所流传的“紧张”态势。杨建华分析,浙江人的财富观折射的是国人的财富观。创业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每个社会成员改善人生的基础。浙江向来具备“创业富民”的良好根基。浙江人崇尚务实的创富道路,也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浙江人的“仇富”心理并不强烈。相反,他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非常清晰,不仅对富人创造财富持肯定态度,并且自身也对创造财富跃跃欲试。

而对于“富人”这一社会角色,公众的期待是不言而喻的。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富人有义务帮助穷人,可见大部分公众对富人有着“参与社会建设,推进社会整合”的主观期待。杨建华也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富人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财富。其经济权利越大,所获得的机会就越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大,这样一种权责相辅的模式也是现代理性社会的基础。因此,富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公众对待财富的一种理性看法,也是全体社会的一种合理期盼。”

贫富差距问因“三次分配”

对于逐年扩大的贫富差距,杨建华分析,问题还是出在分配环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则是对前两次分配的补充和平衡。然而,落实到实际层面,则显得有些过犹不及。

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劳动作为分配要素正在逐渐弱化。相应地,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杨建华认为,突出其他要素的分量是必要的,但是,一次分配过多强调效率而忽略公平,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当前,劳动要素在国民财富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已从原先的50%以上降低到40%左右,而最直观的,工人的工资在第一次分配中也被压缩到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意味着劳动者没有可供支配的闲钱消费,也在无形之中抑制了消费,同时也遏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次分配本应强调公平,而实际却恰恰忽略了公平。一项调查表明,浙江省3200名从业人员中,70.5%为传统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也间接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公务员为例,他们的收入较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社会保障也较为完善。相比之下,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目前来说,他们的保障水平还很低。”

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基础之上,第三次分配更多地强调经由救助、补助等手段,以期从社会层面完善收入分配。“目前这方面的制度仍然不够健全,尤其是面临一些突发事件,社会的救助体系还不够强大”,杨建华说。

缩小贫富差距的政府作为

调查显示,公众对当前贫富差距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更对于政府政策在其中所发挥的调控作用,显得信心不足。当问及“各级政府正在调整相关政策,以缩小贫富差距,您认为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可能性”时,约有一半公众对政府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政策调节的效果不看好,如再加上“难以说清楚”的社会公众,对这一政策调节信心不足的公众高达80%以上,而认为通过政策调整有可能(包括“比较大”和“非常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公众仅占一成多。

而关于缩小贫富差距这项任重道远的长期计划,离开了政策的调节,也是行不通的。杨建华对此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提高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不能再让工人的收入水平只是停留于维持基本生活的状态。当前政策调整的首要任务,是要提高劳动要素在分配中的作用。二是加快城市化的建设推进力度,大力培育中小城市。可以想见的是,浙江省经过若干年建设,若能将中心镇建设成小城市,将县城建设成中等城市,将中等城市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大城市,其发展自然会进入一种全新状态。三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水平的建设。尤其是针对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还不公平的现状,应建立起最基本的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各方面的保障制度。四是建构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个体、家庭遇到突发事件,救助是他们渡过难关的一种重要途径。五是对垄断性行业加以调节和规范。

当前,劳动要素在国民财富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低,已从原先的50%以上降低到40%左右

猜你喜欢

浙江人贫富差距富人
“富人治村”: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以媒介融合创新最美浙江人传播——以浙江广电集团新蓝网为例
像富人一样去思考——读《富人是如何思考的》
渐富人群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最美现象”视域下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境遇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几点思考
报告
“浙江人的价值观”专题笔谈
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