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步入关键一年

2010-05-25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形势分析小组

浙江经济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心镇经济发展

文/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发展形势分析小组

(形势分析小组主持:杨树荫;执笔:朱李鸣 何垒 陈王进)

2010年,国际、国内经济总体回暖,但向好压力不小。就世界经济而言,发达经济体就业市场不景气、消费市场疲软必然导致总需求萎缩。就国内经济而言,回升向好趋势延续,“保增长”形势较为乐观;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不改,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对浙江而言,2010年将是推进全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关键的转折之年。

整体运行态势初判

从投资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稳中有升。按照浙江投资计划,2010年储备项目依然充足,而2009年开工的续建基础设施项目2010年必须配套安排相应投资,因此基础设施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另一方面,从2009年3月份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长率逐月提高的趋势看,2010年增速将较2009年有所提高。此外,受房价高企、清理闲置土地、政策紧缩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可保持基本稳定;而随着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推进和中心镇建设,预计城镇、农村房地产投资将大幅度增长。考虑到2009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大、第三季度民间投资回升较快等因素,预计2010年投资增速有望保持2009年全年水平,实际增速可达13%以上。

浙江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包括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

从消费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保持平稳。刺激政策的延续和扩大保证政策性消费相对稳定。2010年,很多消费刺激政策、收入刺激政策将会延续,比如汽车消费、家电下乡等政策涉及面可能进一步扩大。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保证政策性刺激效应的延续提供了基础,但考虑到居民收入水平有限,刺激效应将逐步减弱。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展开,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大规模上马,转移支付力度和补贴加大以及其他民生工程的开展,将有力增强人民群众消费信心。综合以上因素,预计浙江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继续维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名义增速有望达14%左右。

从出口看,外贸出口将小幅平稳增长。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全球贸易量将有所回升,2010年外需总体形势将较2009年有所好转。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预测,2010年外贸增幅可望达10%左右。虽然这一预测稍显乐观,但说明2010年总体形势好于2009年。同时制约外贸回升的因素也较多,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偏高、消费模式发生改变将不利于需求回升等。根据浙江外贸出口前三季度降幅比全国平均降幅小的总体趋势,考虑到2009年浙江外贸出口负增长、基数较2008年低的实际,预计2009年四季度浙江出口降幅将继续收窄,2010年将转正并有望实现全年10%以上增长。

综合看来,2010年全省经济发展有望逐步回升。但当前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尚显薄弱,尤其是结构升级步伐偏慢、与转型升级相匹配的要素支撑仍然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高,导致产业转移加快却缺乏新产业支撑、资本流出速度加快、实体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经济发展后劲值得担忧。在此背景下,2010年将是推进全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关键的转折之年,在略微宽松的外部环境下,如何实现结构调整的突破,应该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题。

总体思路与重点建议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结合浙江实际,建议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国家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突出“调结构、拓市场、稳增长,促和谐”四个重点,加大转型促发展力度,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十二五”时期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集聚政策资源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浙江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的路径有:一是从世界产业革命新趋势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出发,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二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纳入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发展物流仓储、石化、海洋装备以及海水淡化、海洋能源、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临港产业;三是从整合上游产品体系和提升竞争力出发,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和造船;四是从增强传统优势产业加工实力和替代进口装备出发,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五是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出发,加快发展网络系统和设备、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六是从国家大飞机项目落户上海、杭州建设空港经济圈出发,培育发展航空制造业;七是从制造业和服务业联动发展出发,大力培育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八是从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出发,大力培育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经济、楼宇经济等新兴服务经济。省内在具体突破方向上要尽快形成共识,围绕重点集中政府各部门分散运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源,形成全省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集聚力量打造产业集聚新平台。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在充分考虑战略区位条件、土地后备资源、产业基础支撑、城市功能依托、能源保障条件等基础上,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建设一批有力支撑产业带、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建设的新平台。明确将新平台作为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各类特殊功能区等)的对象,并借鉴中(国)新(加坡)合作建设天津滨海科技生态城、广州知识城、南京科技生态岛、苏通科技产业园等外省经验,努力吸引有关国家政府和国际财团参与浙江新平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更多高层次国际合作园。加强对台合作,争取建立台商投资园区、海峡两岸高科技产业开发园、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对台经贸合作区。抓紧做好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区、内陆口岸物流中心等各类功能性园区的设立申报工作。争取依托北仑港和梅山保税港区,创建国家级自由贸易区。

加快构筑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在继续鼓励外贸企业设立境外自主品牌专营店和售后服务机构的同时,要引导企业依托国际化的产品品质和商业经验,加快建立内销服务网络,推动浙江产品走向国内主流市场,在高端领域培育一批拳头产品、知名品牌,满足全国人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

通过共同建立实验室、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等引进创新载体,促进科技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

加强企业境外、省外投资的引导与服务。根据所在国政策和投资环境,推动企业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境外设立营销网点或生产加工企业、境外承包工程、资源开发和劳务合作,带动设备和零部件出口。对以并购方式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关键技术的企业予以融资优惠。对于浙江即将转移的传统优势产业或产品,政府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工业园区与基地,引导浙江企业有组织的向外转移生产功能,同时推动本地传统优势产业功能升级、发展特色产业总部基地。

加快中心镇的培育。在现有中心镇试点基础上,再集中力量择优培育若干有潜力成为区域性小城市的重点镇,围绕培育小城市的目标,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完善中心镇社会管理职能;要加快完善设施,增强吸纳产业和人口能力,提高中心镇的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全面完善中心镇功能。建议全面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依法赋予开展小城市试点的中心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切实提高中心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抓住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调低中心镇的农保率水平,支持中心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保障发展空间。

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创业环境。按照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精神,制定社会资本突破行业垄断和各种隐性壁垒的实施细则,支持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和教育、文化、卫生、科研、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平等享受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多方面政策优惠。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尽量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扩大备案管理范围,提高投资审批效率。

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网络。支持浙商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实现跨省域发展;鼓励各城市商业银行及泰隆、民泰等民营性质银行落户省域中心城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或者联合重组,实现在省内的跨区域或向县域延伸发展;支持科技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发展,进一步引导小额贷款银行规范发展,支持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合作银行。以省产权交易所为中心,通过联合、合作、兼并、托管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全省联动的产权交易市场,打造一流的地方资本市场平台。积极发展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抓住国家逐步放开和规范私募基金管理机会,依托民间资本充裕、民营经济发达优势,大力扶持本土创业投资(VC)、私募基金(PE)发展,努力成为全国创业投资和私募基金发展的重要基地。

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集聚载体。围绕大学科学园、国家工程中心、高新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企业研发中心等建设,通过共同建立实验室、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等引进创新载体,促进科技合作,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建设若干有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研发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探索培育低碳经济示范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以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为依托,建设若干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示范区。要进一步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科学地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推广绿色建筑和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倡导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能源”;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绿色交通模式;重视和加强碳排放核算制度建设。

加快构筑更加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平等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扩大就业与促进创业并举,促进就业增长;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加大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省外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建设全国一流的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基地;构建全国性的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自主创业,鼓励自谋职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猜你喜欢

中心镇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心镇聚集力因素研究
《中心镇视域的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与模式选择》简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国内外中心镇建设实践及对湖南的政策启示
加快中心镇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