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基于杭州的实践
2010-08-02刘亚平
文/刘亚平
建设生态城市是加快城市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型模式。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城市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优势,以生态环保型经济这一全新的模式来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环境,从而创建城市的生态文明,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而推进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追求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在制定生态城市具体标准时,应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环境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2)经济发展标准,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发达的经济来支撑;(3)社会文明标准,良好的社会风气、较高的人口素质、健全的道德理念、稳定的社会保障、有序的社会秩序等是生态城市应当必备的社会条件和基本保证。
尽管杭州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比较好,但在环保投入、资源保障、技术支撑等方面与全国先进城市有较大的差距。2009年,杭州市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比北京市低3.2个百分点;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人才、科技保障等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比全国先进水平的上海市低近20个百分点。此外,无公害食品发展有待加强,规模化养殖畜禽废弃物无害化或资源化处理刚起步。这些都是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狠下功夫,急需解决的问题。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1)完善法规制度,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如法规要约束居民尽量减少生活垃圾,保护绿地环境;约束企业“三废”排放量必须达标。(2)完善经济政策,对资源投入大、能耗高的产业要加大限制力度;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型环保产业,放宽审批限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补助;对从事3R研究开发、设备投资、工艺改进等活动的企业给予享受政策性优惠贷款,等等。
——推进结构调整。杭州需要转变高消耗、高污染和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城市范围内构建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发展、生态经济效率持续提高为目标的产业共生网络。要加快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1”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做优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高效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刺激GDP的快速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完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
——强化技术支撑。目前杭州市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关键技术。因此,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形成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是一大努力方向。如循环生产技术,实现废物再利用以及大幅度减少天然资源消耗的生态化生产;清洁生产技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生产全过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系统优化技术,通过资源、能源工业代谢分析,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并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所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其保障和引导作用,运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积极积极吸纳新技术,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