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治疗异常子宫出血66例分析
2010-07-25孙爱密浙江三门县人民医院317100
孙爱密 (浙江三门县人民医院 317100)
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为异常子宫出血66例行宫腔镜电切术,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期收治因异常子宫出血行经宫颈子宫肌瘤切除(TCRM)及子宫内膜切除(TCRE)或同时伴肌瘤、息肉切除(TCRP)共66例,年龄25~53岁,平均46.2岁,均已婚。患病时间1~5年。术前均常规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并行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确定手术方案。术前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42例(63.6%);子宫内膜息肉5例(7.6%);黏膜下子宫肌瘤19例(28.8%),按国际宫腔镜培训中心提出的分类标准[1],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未向肌层扩展)10例,Ⅰ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5例,Ⅱ型(无蒂,向肌层扩展>50%)2例,另外2例为多发性黏膜下肌瘤。内膜切除42例(63.6%),内膜并息肉切除3例(4.5%),内膜息肉切除2例(3.0%),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17例(25.8%),肌瘤并内膜切除2例(3.0%)。切除组织称重送病理检查。术后随诊3个月以上。
1.2 手术指征 66例患者均有月经量过多或月经紊乱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有的伴不孕。同时符合以下各项:①保守治疗无效又不愿切除子宫或有严重内科并发症不能耐受手术者;②子宫≤12cm;③黏膜下肌瘤,且直径≤5cm;④无生殖器官恶性肿瘤;⑤行内膜切除术者无生育要求,年龄40岁以上。
1.3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行血、尿、白带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及X线胸片等检查,充分了解患者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妇科检查排除生殖道炎症。术前常规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对严重贫血可输入浓缩红细胞,使其血红蛋白达80g/L以上。手术日期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d进行。手术前3天每日聚维酮碘(碘附)阴道消毒1次,手术前12小时插宫颈扩张棒,或术前2小时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有利于术中宫颈扩张。术前6小时禁食。
1.4 手术方法 手术器械采用宫腔镜双极气化电切系统,设置电切功率50~80W,电凝功率30~50W,以及持续灌流式宫腔镜及配套光源系统和膨宫仪,膨宫灌注压力为18~20kPa,吸引负压为50mmHg,膨宫介质为5%葡萄糖注射液。取截石位,硬膜外麻醉或静脉麻醉,手术全过程在B超监视下进行,宫颈扩张至11~12mm,置入电切镜,首先观察宫内病变。子宫内膜切除术:术前用8号吸头彻底吸宫,使内膜薄化,再切除宫体内膜及其下方2~3mm肌层,接近宫颈内口逐渐抬起镜体,使切除组织逐渐变薄,均终止在宫颈内口稍下方,切除条状组织同镜体一同出宫腔,减少进宫腔钳夹组织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在切除内膜过程中如见有活动出血的血管,及时电凝止血。子宫内膜息肉切除:自其基底部切除息肉,要求切除基底层以减少复发;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0类黏膜下肌瘤切断蒂后卵圆钳钳出;Ⅰ、Ⅱ类肌瘤切除突出宫腔内部分后,静脉滴注缩宫素10U,使宫壁内的部分瘤体挤入宫腔内继续切削,只需切除凸向宫腔的部分,不要求完全切净肌瘤以防子宫穿孔。切除组织称重后送病理检查。出现活动性出血时用弯盘收集,测量其容积(ml),估算出血量。
1.5 疗效判定标准 随访3~12个月,内容包括:询问月经周期、月经量,了解患者月经恢复、贫血纠正及受孕情况;阴道B超检查了解子宫内膜及子宫肌瘤情况;宫腔镜检查,进行疗效评判。治愈:黏膜下肌瘤及息肉,术后月经量减少或正常,月经周期正常;功血,术后无月经或月经稀少。有效:黏膜下肌瘤及息肉,月经量较术前减少,周期缩短;功血,术后月经量正常或较术前减少。无效:术后3个月阴道持续流血或血量过多。
2 结果
2.1 三种疾病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 没有1例发生子宫穿孔。功血42例中,出血≥400ml 1例(2.4%),体温37.5~38.5℃ 2例(4.8%),轻度水中毒1例(2.4%);黏膜下肌瘤19例中,出血≥400ml 1例(1/19),体温37.5~38.5℃ 2例(2/19),轻度水中毒2例(2/19);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上述并发症。
2.2 手术及术后情况 6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子宫最小如正常大,最大如孕10周,平均如孕6周+。宫腔最短6.5cm,最长11.5cm,平均8.9cm。手术时间9~70min,平均38min。切除组织重量TCRE(TCRE+TCRP)4~11g,平均6.3g。TCRM(TCRM+TCRE)3~47g。所有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此后逐渐降至正常。住院时间最短2d,最长5d,平均住院(4.5±2.4)d。
2.3 术后病理诊断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32例(48.5%),增生期子宫内膜5例(7.6%),内膜增生3例(4.5%),分泌期子宫内膜2例(3.0%);内膜息肉5例(7.6%);子宫平滑肌瘤19例(28.8%)。
2.4 随访 TCRE术后1个月及3个月用扩张器扩张宫颈至6号,全部顺利扩入,无粘连发生。TCRM、TCRP术后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宫腔形态正常,无占位性病变。行TCRM 术患者中有不孕史的2例,分别于术后第4、5个月怀孕,随访期间无异常。综合疗效见表1。
表1 三种疾病术后6个月综合疗效 [例(%)]
3 讨论
3.1 宫腔镜电切术的临床价值 既往宫腔内良性疾病反复诊刮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者,只能行子宫切除治疗,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则让患者多了选择。对年轻患者,宫腔镜电切术不损伤卵巢功能,且能保留子宫,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稳定;为有不孕史患者增加了受孕机会,并大大减少了日后的剖宫产率;对年老、有内科并发症、不能耐受长时间开腹手术者,采用此种治疗方法,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的预后可以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媲美,甚至更好。本组资料中6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出血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好。因其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疗效高、并保留了子宫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
3.2 手术适应证 宫腔镜电切术只适用于宫腔内良性病变。顽固性功血、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最适合宫腔镜电切术。一般认为,0型黏膜下肌瘤电切的效果最好,残存的肌瘤是影响疗效及复发的因素。本组资料中黏膜下子宫肌瘤有效率(84.2%),这与黏膜下肌瘤类型有关,3例无效者中2例为II型黏膜下肌瘤,1例为多发性黏膜下肌瘤。因此,对于黏膜下子宫肌瘤,手术指征应严格控制在0型及I型。
3.3 手术并发症 宫腔镜电切术的主要并发症有子宫穿孔、出血、低钠血症、水中毒、感染等。因子宫角肌层薄(0.5cm),在子宫角和子宫峡部肌壁较薄弱处电切易穿孔,有时尚可通过穿孔的子宫灼伤膀胱、肠管等邻近器官。术中大出血主要是术中电切过深,达到子宫内膜表面下5~6mm,伤及子宫肌层血管所致[2];如果手术时间长,术中开放的内膜和肌层长时间暴露在膨宫介质中,可造成大量灌注液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导致低钠和水中毒,严重者可致死。其预防方法是:①在子宫角和子宫峡部肌壁较薄弱处电切易穿孔,术时须高度谨慎。内膜切除术前行吸宫术,使内膜变薄,有利于手术操作,掌握子宫内膜的切除深度,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黏膜下肌瘤要严格控制在0类、I类及直径≤5cm者。有人认为,目前宫腔镜下电切割术是治疗直径小于5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金标准
[3]。控制宫腔内压和灌注液量,手术时间建议控制在1小时以内,术中严格监测注入和回收的液体量,如回收的液体量与注入量相差1500ml以上应中止手术。②术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术后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③术中全程B超监测。术中充盈的膀胱和宫腔内的膨宫液形成两项对比,可清楚显示宫腔方向、宫腔占位性病变和子宫壁厚度,电切时的高热使基底组织脱水、皱缩、凝固、切割面出现强回声光带,可提示切割范围及深度,防止漏切和子宫穿孔,对手术有导向作用,且费用低,无创伤,可最大限度代替腹腔镜监测[4]。本组3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即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用呋塞米(速尿)20mg,症状逐渐消失,诊断为轻度水中毒,系因手术时间超过了60min或电凝止血时间较长,液体吸收过多所导致。本组术后体温升高4例,24h后体温恢复正常,也与膨宫液吸收有关,并非感染。因此,此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术中熟练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时间,采用B超全程监护,术后严密观察及随访,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宫腔镜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
[1]夏恩兰. 宫腔镜学及图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8.
[2]夏恩兰,Wong F,李自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2-181.
[3]Maher P.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fibromyomata[J].Rev Gynaecol Pract,2003,3:41-45.
[4]董建春,马秋艳,王晓雷,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73例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