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农民收入增长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思考

2010-07-23平,贺

统计与决策 2010年3期
关键词:家庭经营纯收入基尼系数

刘 平,贺 武

(浙江大学 宁波理工学院,宁波 3151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和谐社会目标下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浙江,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农业小省,浙江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起就一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被外界称作是浙江奇迹。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和“三农”政策的不完善,导致近年农民收入的差距扩大,增收难度加大。

1 浙江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浙江农民收入无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位居全国前列,自1985年以来,浙江农民收入水平已连续24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纵观30年来的经济发展,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5元增长到2008年的9258元,名义收入增长54倍之多,按可比价格(1978年=100)2008年比1978年增加了6.54倍。

图1 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村平均收入对比

从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图来看,在1978~1991年的时间段里两者收入逐渐拉开距离,1992~1997年,浙江省农民收入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都呈现出波浪式起伏态势,1997年之后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从1997年的1.76倍上升到2006年的2.18倍。2007、2008年两者差距稍微有点回落。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4717元,而浙江省02年就已超过这个数值,因此目前来看浙江省农民收入绝对水平超过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约6年。

1.2 农民收入结构演变趋势明显

农业小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4年一直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秘诀在于浙江农民大多数从事非农产业,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经商,工资性收入是推动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1.2.1 工资性收入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

我们从近十几年来看看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1996~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的年均增长分别为10.3%、4.6%和14.2%,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从2000年开始,工资性收入比重超过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收入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04年以来,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收入增长加快,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幅度趋缓,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稳定(见表 1)。

表1 1996~2008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

1.2.2 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三十年来大幅提高的同时,收入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产业收入比重的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来自于单一的农业经营,随着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收入逐渐退出主体地位,1990年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到44.9%,2008年继续下降到17.8%,农业经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不断减弱;与农业收入比重下降相反,非农产业在农民的增收地位中越来越突出,2008年浙江农民来自家庭经营的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收入人均165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7.8%,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00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1.6%,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来,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略显乏力,但该项收入比重占到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归功于浙江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和本土化、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带来的工资性收入以及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也即非农就业收入是浙江农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2 面临的问题

2.1 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

浙江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如收入差距、低收入户增收困难问题等。

2.1.1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虽然浙江省农民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较来看,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从相对差距看,浙江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十分明显,两者的绝对差距从1980年相差269元上升到2008年的13469元,城乡收入比从1980年的2.22倍扩大到2008年的2.5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隐性福利等成分,则实际收入差额可能还要大,且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两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但随着城市改革不断推进,两者之间的差距又开始不断扩大。出现了农民纯收入增长明显落后与城市居民纯收入增长的现象,而且这种差距伴随经济的发展还在持续扩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二元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按照二元经济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拉大;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会逐步缩小城乡(见表2)。

2.1.2 不同收入层次差距扩大

虽然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258元,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家庭仅占42.8%,另外57.2%的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在平均数以下。如果按人均收入高低将所有的家庭分成五等份,结果显示,2008年收入最高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19000元,比1995年提高2.19倍,而收入最低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2653元,比1995年只提高1.2倍。高低收入两个阶层收入增长速度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低收入家庭的相对贫困化。收入差距在1995年最低为4.97∶1,到2008年两者之比扩大到了7.16∶1。

表2 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表3 浙江近年来农民高低收入户全年纯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再从衡量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的基尼系数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基尼系数为0.2左右,农民收入差距相对平均化,90年代初期基尼系数达到0.3,收入差距开始进入合理区间,此后十多年,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不断上升态势,浙江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3450上升到2007年的0.3535。2005年的基尼系数达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最高值,此后两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2007年的的基尼系数由0.3535扩大到2008年的0.3614。基尼系数的不断扩大说明我省农民在总体收入增加的同时,个人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表4 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值

2.1.3 不同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008年,浙江11个设区市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值是2.28倍,分别比2005年、2000年、1995年上升了0.08倍、0.18倍和0.41倍,收入差距从1995年的1714元,分别上升到2000年、2005年和2007年的2532元、4435元和5790元。

2.2 增收面临瓶颈

从浙江省整体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农民收入问题在本质上变成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不仅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且农民收入的增长几乎完全要依赖这两项收入的增加,这意味着农民收入问题是一个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联系,这实际上就是农民收入增加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困难的真正原因。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外出从业人数增加、从业环境逐步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经过20多年的沉淀,由于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国家的环保政策、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些对生态损害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前几年有所减弱。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难度不断加大,转移空间越来越局促。此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的情况下,从而使农村中小企业支撑农民增收的力度逐渐减弱。再加上城市下岗职工和附近省份廉价民工大量涌入,加剧了农民就地转移的难度。

3 缩小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需要进行短期的政策调整,开辟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和领域,更要着眼于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逐步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3.1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浙江城市化进程较快,但仍存在较多阻碍劳动力城乡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农民无法通过自己的正当劳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加快城市化进程,关键是实现政策、体制、制度上的城乡同等,形成城乡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系统。当前,浙江已经开展居住证制度试点就以此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彻底取消对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种种限制。同时,对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配套改革,逐步使进程农民融入城市生活。

3.2 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和筹资水平,强化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补贴。从浙江实际出发,逐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保障。特别应保障青壮年劳动力城市化迁移以后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社会保障。

3.3 提高农民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是人口流动和非农就业机会获得的重要条件。对于发展慢的地区来说,这更是在代际更替中实现收入增长的根本性长效措施。公平推进基础义务教育,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加强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条件和服务,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力要素质量,从而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获得更高劳动收入。

3.4 加大金融支持

一直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苦于无生产场所或资金而无法进行创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资金链更加绷紧。加大国家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让小企业、个体户能够从国家金融机构获取手续比较方便、利息适中的小额度贷款。同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产品生产抗风险能力。如果政府在生产场所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上规范管理,农村潜在生产力将再一次得到迸发。

3.5 提供二、三产业的发展平台,优化务工环境

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既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又是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政府应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通过降低门槛提供小企业、个体户的发展场所和空间,能够让全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优化务工环境,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努力解决农民工收入、居住、子女就学、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如: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制定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理收入;建一批适合农民工居住的城市廉租房,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增加教育投入,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的义务教育;尽量让进城务工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的其他福利,感受现代城市的文明生活。

[1]潘明,朱慧.浙江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性研究[J].浙江统计,2009,(4).

[2]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4—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8各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丁舒.公平分配制度与心理分析[J].商业经济,2006,(10).

[5]李炯等.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浙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纯收入基尼系数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农村人口变迁对农业家庭经营的影响与法律对策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