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的Lasek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的疗效观察

2010-07-21莉颜

天津医药 2010年4期
关键词:屈光度散光虹膜

高 莉颜 华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适于矫正角膜偏薄,睑裂较小,曲率(k)值偏高的中低度近视患者,但对于合并有散光者矫正并不十分精确。手术过程中眼位的改变等影响了散光矫正的准确性[1]。本研究应用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并将结果与普通Lasek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接受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的Lasek患者35例作为治疗组,年龄18~45岁。普通Lasek治疗的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48岁。2组性别、年龄、平均球镜和平均柱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术前检查 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下显微镜、直接及间接检影镜、非接触式眼压计、屈光度数、超声角膜厚度测量和角膜地形图,Wavescan波前像差检查并排除有手术禁忌证患者。

1.3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均采用美国VISX S4 IR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常规术前准备后,用新鲜配制的20%乙醇浸泡角膜上皮10~20 s(时间尽量短)后,分离制作角膜上皮瓣,对治疗组选择个体化治疗程序进行虹膜识别定位,再行激光切削,对照组不需虹膜识别,切削后将上皮瓣复位并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

1.4 术后用药及随访 术后立即给予抗生素眼药水左氧氟沙星及非甾体类抗炎眼药水双氯芬酸钠点眼,每日4次。3~5 d后取出角膜接触镜。之后改滴0.1%低效糖皮质激素眼药水氟米龙每日4次,逐月递减。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情况和总高阶像差。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治疗组眼球旋转情况 治疗组患者术前在暗室中于坐位行虹膜识别,手术中平卧于手术床上,虹膜识别调整后,所有眼均发生了眼球旋转,旋转方向以外旋为主。旋转平均偏移角度为(3.12±1.12)°。检测出瞳孔中心总体偏移量x轴方向(0.23±0.18)μm,Y 轴方向(0.18±0.13)μm。对照组由于术前不需行虹膜识别仪的检查,术中不进行虹膜定位,故无法观察此数据。

2.2 视力、屈光度和波阵面像差 2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1.0。2组平均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平均柱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总高阶像差值较术前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视力、屈光度及波阵面像差比较 (±s)

表2 2组视力、屈光度及波阵面像差比较 (±s)

觹P < 0.05

治疗组对照组t 14±3 44±10 16.820*35 38-0.41±0.17-0.43±0.18 0.488-0.28±0.08-0.58±0.11 3.639*

3 讨论

Lasek手术对于屈光度数不高、角膜偏薄的患者,既解决了厚度问题,同时避免了lasek手术使用板层刀机械性切割角膜所引起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lasek术后短期内角膜上皮愈合和修复得不够光滑以及少量胶原增殖导致角膜不规则,会影响术后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的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完毕,形成完整的角膜组织,各项检查结果也基本稳定。故本研究均采用术后6个月的观察结果。2组屈光手术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说明该术式治疗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如何提高术后的视觉质量是当今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而波阵面像差是评价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尽量减少术源性高阶像差是获得高质量的视觉效果的前提。2组切削方式术后6个月的总高阶像差均有所增加,这是由于手术本身和术后切口愈合等生物反应等造成的高阶像差无法精确解决。但治疗组的增加幅度远远低于对照组,这说明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可以减少术后像差的增加。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Wavescan波前像差仪采集的虹膜纹理数据加以数字处理,检测出眼球的旋转角度和瞳孔移位量,在激光切削过程中加以补偿,调整,从而使手术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手术中由于体位的改变会发生眼球的旋转,较小度数的眼球旋转可能不会明显影响术后效果,但超过2°的旋转会诱发明显的术后像差[2]。超过4°的旋转可能导致部分散光无法精确矫正[3]。同时手术中光线的改变会诱发瞳孔直径的改变,角膜屈光手术主要以瞳孔中心作为激光切削的对准点,不断自动调整准分子激光的发射角度,使角膜定位达到最大精确度,从而提供更加精确的切削平面。治疗组所有眼别均发生了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的位移。通过虹膜识别技术,在术中最大限度地修正了切削位置的偏差,这与李海燕等[4]的检测结果大致相同。如果不加以调整,补偿,会发生偏心切削,诱发新的散光发生。本研究治疗组术后6个月残留散光低于对照组,说明虹膜识别引导的个体化lasek对于矫正散光有较好的准确性。

本研究对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的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散光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疗效观察,效果满意。但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合并角膜偏薄的患者,有必要寻求非角膜屈光手术来矫正。虹膜识别技术的应用还未实现术中实时跟踪,术后高阶像差的产生无法精确解决,故无法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 Sugar A,Rapuano CJ,Culbertson WW.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myopia and astigmatism;safety and efficacy[J].Ophthalmogy,2002,109(1):175-187.

[2] Ciccio AE,Durrie DS,Stahl JE,et al.Ocular cyclotorsion during customized laser ablation[J].J Refract Surg,2005,21(6):S772-S774.

[3] Swami AU,Steinert RF,Osborne WE,et al.Rotational mal-position during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J].Am J Ophthalmol,2002,133(4),561-562.

[4] 李海燕,孙同,谭勇.角膜屈光手术中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测量[J].眼科新进展,2007,27(11):836-838.

猜你喜欢

屈光度散光虹膜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
虹膜识别技术在公安领域中的应用思考
视知觉学习对近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增长的影响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