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探讨

2010-07-18

海峡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朱棣郑和西洋

张 锋

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探讨

张 锋

福州市博物馆

明朝为恢复建国初期国内残破的社会经济,对外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争取与海外国家和平共处,以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实行的睦邻友好政策主要表现在与海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欢迎他们入明进贡,对进贡使者放宽限制,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因此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不仅使国内经济建设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倭寇的侵掠。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期间,忠实地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成为明朝永乐年间对外友好政策的执行者。

郑和下西洋 对外政策 明朝

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在十五世纪是史无前例的壮举,从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率众七下西洋,往返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活动内容包括:政治宣传、睦邻邦交、经贸活动、文化交流和宗教祭祀等。本文试对郑和下西洋与明初对外政策的内在关系作初步探讨。

1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明朝是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明初,由于战争破坏,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社会经济处于严重凋敝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后,制定了一套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开发农业和城镇手工业,实行屯田制,兴修水利,鼓励商品贸易。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城乡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相结合的三元经济结构体。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农业产出增长较快,城镇手工业明显聚集,商业日趋于繁荣。据《明史》记载:洪武年,明太祖致力于农耕田开发,耕地面积数倍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棉麻加工、纺织、制瓷、造船等手工业发展兴旺,商业繁荣。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奉行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怀柔政策,创造了国内数倍于往时的盛大国力。

由此可知,明初社会经济虽然经历了元末战争的破坏而处于凋敝状态,但经过统治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繁荣。同时,明太祖为了构建新帝制下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国家运行体制,通过频繁的削藩、封爵等措施,削弱政权中不稳定因素,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外交是内政的继续。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要想国内安定的局面能得到维持,必须还要有连续的、稳定的国际环境。

明初面对北方强大的元蒙势力及东南沿海倭寇与逃亡沿海各地的反明人士勾结,明太祖认为,海外贸易存在诸多不安定的因素,商船出入大洋通贩诸国时,国内外反明分子一旦与倭寇勾结,会酿成事端,唯有厉行海禁,切断国内外反明势力与倭寇间的联络,才能杜绝这些危险因素。为此,明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但这里禁止的是民间私人贸易,而与其它国家的交往并没有就此停止,只是被朝贡贸易所垄断。

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对北方宿敌蒙古严加防范的同时,又根据历史经验,制定了与海外各国和平交往的方针。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遣沈秩出使渤泥国时,就对渤泥国王马哈沙谟明确表示,明朝“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于王?但欲王之称番,一视无外耳[1]”。洪武四年,明朝重申对外不施用武力的政策,反对穷兵黩武。《实录》记载,朱元璋对大臣们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辟在一隅。彼不以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由此可知,明朝政府愿望是要同邻国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并无物质上的要求。

朱元璋还曾多次强调和平外交政策的重大意义,并用假设的方法说:“朕若效前代帝王,并吞边夷,务行势术,则耽罗之变起于朝夕,岂非因小掠而构大祸者乎?”同时,还将自己的和平外交思想记入“皇明祖训”中,作为后代子孙的重要治国原则。这一系列和平政策奠定了以后明统治者处理海外各国关系的基本思想,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为后来历史所证明。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继续遵循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方针,对内实行 “休养安息”政策,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对外以“怀柔”、“抚绥”为宗旨,果断地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从永乐元年(1403)起,朱棣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派出了众多使臣到爪哇、苏门答腊等国家,向这些国家表达了承袭祖训的决心。朱棣对礼部大臣们说:“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待之以诚。其以土物来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这些表明朱棣真心实意地要开拓朱元璋奠定的对外友好政策,发展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关系。

2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政策关系

2.1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极致,并恢复、发展了因元朝灭亡而中断的宗藩关系,完善了封贡体系,使其手续更加缜密,组织管理更为严格。但“洪武末年,多数海外国家已久不来贡,与明廷十分疏远了[2]”。因此,为了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巩固其统治地位,他对封贡体系更是情有独钟,“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仍是‘锐意通四夷’,广招海外国家前来朝贡[3]”。明初,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朱棣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提高自己的威望。明成祖派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下西洋,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政治、外交和贸易多重任务的船队。其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目的。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是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其二,外交目的。郑和七下西洋中,没有占领任何一个国家或城池,没有对他们到达的任何地方声称拥有主权以夸耀自己的“发现”,这与后来西方殖民者的海上扩张成鲜明的对比,就此而言,郑和船队完全是典型的和平之师、友好使者。他们每到达一地,即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在有些地方还树碑以示友好,如永乐七年(1409),郑和在锡兰以金银供器、彩粧、织金宝幡布施佛寺,并建立石碑,碑上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可以看出郑和在七下西洋中充当的是明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和平使者。

其三,对外贸易。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载运许多中国的陶瓷、丝绸、钱币等货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郑和船队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的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禁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禁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表明中国愿意恢复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2.2 郑和下西洋的深远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目的。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初年明成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方针的产物,是在贯彻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它有着重大的意义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郑和下西洋推行明代和平外交的政策,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明朝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但郑和船队没有恃强凌弱,在国际的活动中相互尊重,诚信相待,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整个世界对当时明朝的认同,在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在贸易活动当中,采取了厚往薄来的做法,赢得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第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他航程经过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使得中华文明在与这些国家的交流中得到了传播。他不仅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世界上很有影响的产品带到其他国家,同时还把中国的度量衡、历法、礼仪、农业技术、医学,包括生产工具等带到了沿途国家。这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代表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郑和七下西洋对于海上的探索和了解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航海实践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在15世纪的航海事业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3 结语

在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看清郑和下西洋的两面性,然后总结历史,开拓未来。郑和下西洋是明初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内外政策的范围内活动,为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所左右,受到时代的局限,有其值得讴歌、充分肯定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不足取的一面。既要将它置于具体的历史时代,看到它的丰功伟绩、深远影响,又要将它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看到它没有经济动力一面,吸取它不重经济效益的教训;既要看到它世界航海壮举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毕竟没有开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局限性。

[1] 明·宋濂.勃尼国人贡记.宋学士文集(卷五五).

[2] 冯天瑜.中华开放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3]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朱棣郑和西洋
朱棣“魂牵”建文帝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