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穴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 31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0-07-16侯文静宋秀敏刘桂霞邹晓红

山东医药 2010年35期
关键词:胞宫月经周期经期

侯文静,丛 茜,宋秀敏,刘桂霞,邹晓红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 250014;2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3山东师范大学校医院)

原发性痛经(PD)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痛经,多发于青年未婚女性,临床表现为每次月经来潮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冰冷,甚至晕厥[1],常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2008~2009年,我们采用选穴针刺治疗 31例 PD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 62例 PD患者,年龄16~35(25.5±9.5)岁,初潮年龄 12~16(13.5±2.5)岁,月经周期 25~30(28±3)d,行经时间 4~7(5±1.5)d,病程 12~78(45±31)个月。均符合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2]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根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痛经辨证标准气滞血瘀证 56例、寒凝血瘀证 6例。纳入标准:入组前 2周内未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总分 >1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0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妇科及 B超检查诊断为继发性痛经;中医辨证诊断为非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年龄 <15岁或 >35岁;月经周期不规律;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等不适宜于针灸者。将 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1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心理、饮食及经期卫生等健康指导。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痛经发作第 1天开始行选穴针刺:按“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的原则选穴三阴交、次髎、地机、十七椎,根据新世纪全国《经络腧穴学》确定每穴的针刺方向及深浅[3],各穴位在针刺得气后均施以提插捻转泻法约 0.5min,之后每隔 10 min行针 1次,每次约 0.5min,留针 30min后拔针。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 3 d,每天 1次,共治疗 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仅于痛经不能忍受或 VAS≥80分时予阿司匹林泡腾片 1 g/次口服。

1.3 相关指标观察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连续随访 3个月经周期,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 1~3个月经周期及随访结束采用 CMSS评价痛经症状总频率和严重程度,其中总频率是本经期体验到的每个症状持续的总时间(0~4分),无痛经为 0分,持续总时间 <3 h为 1分、3~7 h为 2分、7~24 h为 3分、>24 h为 4分;严重程度指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出现的程度(0~4分),无不适为 0分,轻度不适为1分,中度不适为 2分,重度不适为 3分,非常严重不适为 4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 t检验。标准水准 α=0.05。

2 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 CMSS痛经症状总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 1。

3 讨论

表1 两组不同时间 CM SS痛经症状总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比较(n=31,分,±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 CM SS痛经症状总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比较(n=31,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后 2、3月经周期及随访结束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第 1月经周期 治疗后第 2月经周期 治疗后第3月经周期 随访结束观察组总频率 22.55±5.27 8.61±5.12*△# 5.87±3.60*△# 5.30±4.55*△# 3.33±2.35*△#严重程度 15.68±4.47 5.03±2.42*△# 3.63±1.90*△# 3.40±2.50*△# 2.10±1.54*△#对照组总频率 21.68±8.90 19.61±7.73 19.53±6.74 19.00±4.37 21.93±8.37严重程度 14.42±5.27 11.42±3.97 11.43±4.47 11.50±3.84 14.93±5.37

现代医学认为,PD是由于学习、工作压力大及平时生活不规律等使机体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进而导致神经系统调节紊乱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病症[4]。其发生机制与行经期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有关,后者可诱发子宫平滑肌收缩,产生分娩样下腹痉挛性绞痛,其中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历时稍长可使子宫压力升至 8 kPa以上,造成子宫供血不足;子宫压力超过平均动脉压时即可引起子宫缺血,导致厌氧代谢物蓄积,刺激疼痛神经元而发生疼痛[5]。PD属祖国医学 “痛经”、“经行腹痛”范畴。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以及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肝、肾二脏亦有关联。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使冲任二脉气血不和,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实证疼痛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以气滞血瘀证和寒凝血瘀证多见,其中气滞血瘀证多因七情伤损,肝气郁结,血行不畅壅滞于胞宫、冲任而致的行经腹痛;寒凝血瘀证多因行经期六淫侵袭、摄生不慎,坐卧湿地,受寒饮冷,冒雨涉水,寒邪客于冲任而导致行经腹痛[6]。

针刺治疗痛经主要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原则,着重通任脉、调畅冲任,使气行血行,经血畅行无阻,疼痛自然消失。另外,针灸治疗可温暖子宫,驱散寒邪,利水除湿,活血止痛。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 COMM痛经症状总频率和严重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机制:①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且三阴经皆与冲、任、督脉有联系,而冲脉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三阴交穴既可直接激发足三阴之经气,影响冲、任、督、带脉,又可调节肝、脾、肾三脏,达到气血流通,经气畅行,气血充盈、胞宫得养之效。现代研究证实,针刺三阴交穴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机能,明显减轻疼痛[7]。②地机属足太阳脾经之郄穴,为气血深藏聚积之处,能疏调脾经经气,通调任脉气机,是临床治疗痛经的有效经验穴,针刺脾之郄穴,可协调肝、脾、肾,使三脏相互配合,冲任二脉充盈调畅,疼痛得以消除,月事正常运行。③次髎位于腰骶部,可调补冲任,理气散瘀,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现代医学认为,次髎穴位于骶部,局部有第二骶神经通过,深刺可触及盆腔神经丛而调节盆腔脏器功能,解除子宫平滑肌痉挛,并使体内脑啡肽含量升高,提高痛阈[8]。④十七椎为经外奇穴,又名腰孔,穴居督脉,与督脉密切相关,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之功能,可通调诸阳、通而不痛。另外,从解剖部位上看,十七椎穴下有第 5腰神经分布,后者与其他神经形成盆腔神经丛、子宫阴道丛等次级神经丛分布于生殖器官,可调节子宫肌收缩,解除子宫痉挛缩。⑤阿司匹林泡腾片治疗痛经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连续使用易引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且半衰期短,即时口服只能暂时缓解疼痛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PD。

综上所述,选穴针刺可显著改善 PD患者痛经症状,机理为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供血、增加血液流速、促进前列腺素等致痛物质转运等。

[1]林萍.青春期原发性痛经中医心理体会原发性痛经[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2):61.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

[3]沈学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8-89,130,253.

[4]赵福学,赵芳,赵鹏.点揉关元、地机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96例[J].河南中医杂志,2005,25(6):59.

[5]何燕,陈朝霞,曹鸿敏.痛经的护理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4,19(3):123.

[6]吴意意,王朋.痛经的针灸诊治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9,28(4):280.

[7]郑岚,李艳.活血汤配合针刺三阴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5):350.

[8]苏永力,刘凤娥,何瑞欣.针刺次髎穴治疗痛经[J].河南中医,2002,22(4):52.

猜你喜欢

胞宫月经周期经期
胞宫源流考
经期延长是怎么回事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经期用药须谨慎
女性经期怎么吃都不会胖吗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
月经期短的女人老的更快吗
胞宫源流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