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改变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
2010-07-16阳明玉秦静庭杨方源
阳明玉,张 明,秦静庭,杨方源,王 昕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是好发于婴幼儿的一种急性血管炎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主要侵犯中小血管,其中冠状动脉损伤最严重,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本研究通过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无冠状动脉病变组 (NCAL)血脂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血脂的改变,探讨血脂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 2002年 1月—2008年 6月在我科住院的川崎病患儿 46例,均符合第三界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 28例,女 18例;平均年龄 (3.0±1.3)岁;其中根据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探测左、右冠状动脉内径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 (CAL组,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狭窄)11例,非冠状动脉病变组 (NCAL组)35例。正常对照组为本院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共 30例,男 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 (3.2±1.1)岁。各组儿童的年龄、性别间具有均衡性。
1.2 测定方法 川崎病组于入院后当日或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患者治疗 10~14 d再次抽血 2 ml。用丙种球蛋白 (IVIG)400 mg/kg,静脉滴注,1次/d,共 5次;同时应用阿司匹林 50~80 mg/kg,每天分 3次口服治疗,并逐渐减量,如无冠脉损伤用 2个月,如有冠脉损伤用至病变恢复为止。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采用 GPO-POD酶法测定三酰甘油 (TG)水平。试剂盒由罗氏公司提供。仪器:日本 AEROSE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正常对照组在门诊体检时抽取静脉血 2 ml,检测项目及方法同川崎病组。采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探测左、右冠状动脉内径。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均以 (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川崎病组与正常对照组 TG、TC、LDL-C和 HDL-C的比较 急性期治疗前 5~10 d时,川崎病组血 TG、TC及LDL-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 4.72、3.54及 5.28,P<0.01),HDL-C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8P<0.01,见表1)。
表 1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治疗前 TG、TC、LDL-C和 HDL-C的水平 (x±s,mmol/L)Table 1 Comparison of TG、 TC、 LDL-C and HDL-Cin Kawasaki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表 2 CAL组与 NCAL组患儿治疗前后 TG、TC、LDL-C及 HDL-C的水平 (x±s,m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TG、 TC、LDL-C and HDL-C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2.2 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前后 TG、TC、LDL-C和 HDL-C的比较 治疗后川崎病患儿中无冠状动脉病变组血 TG、TC及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 2.95、2.10及 3.04,P<0.05),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3,P<0.05),而冠状动脉病变组治疗后血脂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0.01、1.36、 0.05及 0.08,P>0.05,见表2)。
3 讨论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病因未明的发热性疾病,全身性血管炎是其主要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小到中等动脉,冠状动脉并发症及严重程度是决定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有20%~25%未经治疗的 K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的生命。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 6.0%~18.6%,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 3.1%~5.2%[2]。
本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在入院时血TG、TC和 LDL-C均高于健康儿童组,HDL-C低于健康儿童组;表明川崎病患儿存在血脂代谢紊乱。HDL-C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 (AS)的脂蛋白,是冠心病 (CHD)的保护因子,血浆HDL-C水平与 AS发生率呈负相关,低LDL-C时 AS的危险性增加。炎症反应时多种白细胞黏附与聚集,参与脂类代谢,影响 TC、LDL-C和 HDL-C等水平,同时还可增加血液黏滞度水平,在川崎病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
高脂血症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关系已有多种文献报道,高血脂是心血管损害的高危因素,高脂血症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可能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有密切关系[4-5]。表现为血管收缩异常、张力增加;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凝血活性增强和血栓形成;动脉中膜平滑肌增殖等。高脂血症时血中氧化型胆固醇增加亦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还可选择性地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I的合成释放水平,进一步抑制纤溶[6],具有更强大的损害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进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最明显的作用是对胆固醇稳态的调节,包括对胆固醇合成、分泌和代谢的调节[7]。此外,还影响神经鞘脂类的代谢,血小板的聚集,凋亡和蛋白质的代谢等作用[8]。研究发现,氧化型胆固醇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还能够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9-10]。
本研究还发现经过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后,川崎病患儿血脂水平发生变化,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血脂 4项指标恢复正常,而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则表现为血脂 4项指标与治疗前无差异。本研究表明 KD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均存在明显血脂代谢异常,主要为 HDL-C明显下降及 TG升高。血脂检测简单易行,早期进行血脂检测,以及对川崎病患儿进行血脂动态监测,有助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判断。
综上所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参与,对川崎病患儿改善其生活方式,早期检测血脂、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及时地采取抗凝、降脂治疗,可有助于逆转或减轻受损的内皮功能,从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对降低川崎病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1 杜军保 .进一步提高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1-323.
2 KatoH.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Kawasaki disease:coronary artery lumen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J].Prog PediatCardio,2004,19:137-145.
3 韦叶生,蓝艳,刘运广,等.白细胞介素 6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对血脂的影响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235-236.
4 王娟,都鹏飞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管内皮操作与早期干预研究进展 [J].中华全科医学,2009,7(8):872-873.
5 Diehm C,Kareem S,Lawall H.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Vasa,2004,3(4):183-189.
6 戚其学,李玉芬,曹云鹏 .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和纤溶酶原活性的变化 [J].微循环学杂志,2006,16(2):72-73.
7 Olkkonen VM,Lehto M.Oxysterols and oxysterol binding proteins:role in lipid metabolism and atherosclerosis[J].AnnMed,2004,36(8):562-572.
8 Freeman NE,Rusino AE,Linton MR,et al.Acylzcoenzyme 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 promotes oxidized LDL/oxysterolzin-duced apop tosizsinmac rophages[J].Lip idRes,2005,46(9):1933-1943.
9 罗治华,蒋三员,钟妙文,等 .脂脉舒结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2):107.
10 张园海,陆文文,陈其,等 .川崎病患儿血脂代谢变化的检测及分析 [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