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不仅仅有石油,有油焖大虾——一样的曹禺,不一样的潜江『日出』
2010-07-11路直达
□ 严 军 路直达
和时下“泛滥”的文化周不同,“曹禺文化周”从意义到内涵,从筹划到实施有诸多自己的特点。而回过头来看,又正是这些特点,承载了“曹禺文化”的精髓,昭示了“曹禺文化周”长久生命力。
2010年3月,湖北省潜江市宣布,为了纪念戏剧大师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将于今年10月,举办“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曹禺文化周”。这一届文化周距离上一届已经整整6年。如果说6年前的第一届“中国曹禺文化周”对于潜江是一场“雷雨”的话,6年之后,潜江人更希望借由“中国曹禺文化周”迎来一场期待已久的“日出”。
借势曹禺打出文化牌
在中国,曹禺可以说家喻户晓,但凡看过点书的人都能对他为数不多但流传甚广的剧作如数家珍,《雷雨》、《日出》不仅是各地话剧团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还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对于国人来说,曹禺是伟大的剧作家,而对于湖北潜江人来说,却不仅仅如此。曹禺是潜江人,尽管知道的人不多,但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2004年第一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举办之前,人们对于潜江的认识是,湖北中部一个面积2004平方公里,101万人口,靠石油“扬名”和“发家”的新兴城市。
目前,潜江有占全国出口四分之一的小龙虾生产,每年以小龙虾为主的淡水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占湖北省的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潜江有占广东制衣企业半数以上的裁缝,每年有10万以上的“潜江裁缝”外出打工,是全国著名的劳务输出品牌;潜江有以医药化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有以石油化工为龙头的完整产业链,有“地上盛产粮棉油,地下富藏油气盐”的一方沃土。这样一个经济味浓厚的城市,多少会让人将其跟“暴发户”联系起来,而很难想象其与文化沾边。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误解。
“天门的陆羽茶文化节、荆州的龙舟节、荆门的啤酒节、宜昌的三峡旅游节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仙桃市也将在今年举办体操节,而我们潜江近十年来一直没有举行过大的有影响的活动。”早在2004年,“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组委会办公室朱主任在答记者问中曾这样说。或许是意识到,正因为不曾有过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动,才使得潜江的文化历史和底蕴不为人知,甚至被人误解,办一届文化意味浓厚的活动,推动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2004年第一届“曹禺文化周”诞生的最佳注解。
2004年,修葺一新的潜江剧院里,话剧《雷雨》拉开序幕。这是北京人艺自1952年建院以来首次莅临县级小城演出,老院长家乡的人民第一次领略了国家级剧院的风采。
用“雷雨”来形容第一届“曹禺文化周”可算是十分贴切,因为它的声势恰如雷雨,惊醒了中国戏剧界、文化界和许多普通民众——原来曹禺是潜江人,原来潜江还有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
“多少年来,我像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走过不少地方,没有一处使我感到这是我的故乡,是我的父母之邦。我像是一只南来北往的飞鸟,山山水水,高山平原,我认识许多人,听过许多熟悉不熟悉的声音,但没有一处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感到温暖、明亮,人问我:‘你贵处哪里?’我答‘潜江’。我从来没有到过潜江,但是近八十年了,我认为我是潜江人。我爱潜江,这不是模模糊糊的两个字,而是其中有血与肉的联系……”曹禺于病中所写的《我是潜江人》也因而流传。
其实,潜江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几千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更和交融,潜江逐渐形成了长江中游最具代表的荆楚文化。如今的潜江有号称“天下第一台”的章华台,有春秋楚国离宫别院遗址群落“龙湾遗址”,有“领头雁”之称的潜江花鼓戏,还有久负盛名的潜江花灯节,特别是在荆楚文化的熏陶下,潜江孕育出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汉俊、辛亥革命元老李书城、世界文坛泰斗曹禺等一代杰出人物。只可惜因为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潜江这些文化并不被外界了解。
潜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定平说:“在曹禺先生的故里——潜江举办‘曹禺文化周’将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眼光聚焦潜江,极大地提高潜江的知名度,让潜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潜江,促进潜江全面发展。”
此外文化周的举办还能够促进潜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景观建设,弘扬潜江先进文化,丰富潜江的文化内涵,提升潜江的文化品位。将“曹禺”打造成为潜江的一张城市名片的意图更是不需多言。
不一样的“曹禺文化周”
2010年是曹禺诞辰100周年,无疑是再次举办“曹禺文化周”最恰当的时机。
在4月8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筹委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潜江市委书记朱汉桥表示,文化周是潜江形象对外的一次大展示,大检阅,每项活动要精而又精,要有特点、有亮点。要擦亮曹禺这张文化名片,将文化周办成全国一流的文化盛会,以此推动潜江文化经济大发展大繁荣。
要大造声势,切实做好对外宣传,扩大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在国内外的影响;要充分发挥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民间社会团体的积极性,把一个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潜江展示给全国人民;要充分利用曹禺文化周这一平台,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以举办文化周为契机,扎实做好环境整治工作,让城市街景美化起来、绿化起来、亮化起来。以优美环境、优质服务迎接八方宾客。
和时下“泛滥”的文化周不同,“曹禺文化周”是由中国文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剧协、中国书协、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联、潜江市人民政府和江汉油田管理局协办,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潜江市文联、江汉职业艺术学院承办的一次文化艺术盛会。
“如此高层次的主办方和协办方,必将为潜江带来高层次的客人和丰富的资源。”一位相关专家对此评价道。
当然,不论主题、规模,还是层次上的特点,都只是“曹禺文化”作为文化周内在的不同,真正决定“曹禺文化周”影响力和持久力的还是潜江市民的支持。这点似乎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古话。
早在第一届“曹禺文化周”之前,就有许多热爱潜江、高度关注潜江发展的有识之士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要求举办类似的大型活动;一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还自掏腰包广泛调研、征求市民意见,并以议案、提案的形式明确提出举办“曹禺文化节”;记者在网上调查也发现,接近百分之八十多的潜江市民赞成“曹禺文化节”作为潜江特有节日长久举办下去。有民众支持,又有自身特色,难怪第一届“曹禺文化周”会如此“风光”。
“曹禺文化周”还仅仅只是“日出”
从2004年到2010年,两届“曹禺文化周”相隔了整整6年时间。这不禁再次让人觉得,第一届“曹禺文化周”像一场雷雨,动静很大,但去势也迅猛。这样一场短暂的“雷雨”到底给了潜江怎样的润泽,以至于时隔6年,卷土重来呢?
毫无疑问,潜江是第一届“曹禺文化周”的最大受益者,引发的热潮被称为“潜江”文化现象,“曹禺文化”这张城市名片也被牢牢攥在了潜江人的手心,同时,招商引资上也得到了突破。据资料显示,在经贸洽谈环节中,有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国内客商共120多人,签约项目20多个,协议引资18.16亿元。其中有总投资2.16亿元的新加坡(潜江)工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3.38亿元的年产8千吨牛磺酸生产线项目和总投资1.7亿元的木塑环保复合材料及年产10万套汽车内饰件项目尤为引人注目。
这也印证了一位专家之言:“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发达的现代工业支撑,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雅的精神塑造。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软资源,文化所塑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由此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是现代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营销方式。
不过,这种形式也并非尽善尽美。回顾第一届文化周,我们不难发现,歌星、影星似乎成了文化周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好多人去潜江不是被“文化周”本身文化内涵吸引,而是为了一睹明星风采。不可否认,这样的确能扩大文化周的影响力,但是很大程度也掩盖了“曹禺文化周”的文化内涵。
正如一位市民所担心的那样:“明星大腕的出现,吸引了人们太多的注意,一旦演出落幕,真正好的文化成分反到成了‘配料’,这很不利于‘曹禺文化周’的长久发展。”
不仅如此,综合性过强也是“曹禺文化周”的一大弱点。可能有人会问,综合性强不好吗?综合性强可以吸引更多客人,更能扩大潜江影响力。话虽如此,但是纵观全球知名“文化周”,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都是一些“小”而“精”的文化周,“大”而“杂”的虽然能一时吸引人,但是长久下去,因为没有特别明显的主题,没有精品节目,很难留住受众。
也就是说,如何真正以“曹禺文化”品牌的内涵唱好经济这出大戏,将是考验第二届“曹禺文化节”是否能延续辉煌的关键。
更应该注意的是,文化周毕竟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而“曹禺文化”品牌的开发却并不是靠这一周时间就能完成的?文化周一旦结束,“曹禺文化”将何去何从?再等待一个6年吗?潜江能有多少6年可以等待?看来,只有将“曹禺文化”融入潜江城市文化的灵魂,才能保证这个品牌历久弥新。
第二届“曹禺文化周”之于潜江不再是一阵“雷雨”,而是“日出”。“日出”则仅仅是新的开始,正如一位潜江市民所言:“曹禺文化周只是破了个题,开了个头。一个产品品牌的诞生需要经过长期的科学运作与管理,需要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同样,一个文化品牌的诞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