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减排到低碳经济——“末日危机”下的利益纷争
2010-07-10
文/本刊记者
城市被地震摧毁,家园被熔岩焚烧,大地被洪水淹没……不久前,好莱坞大片《2012》里的灾难场景仿佛世界末日的预演,带给人类震撼之余,更促使人们高度关注环境恶化的问题,促使人们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期席卷北半球的寒流给许多国家带来灾难。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降雪83厘米,打破了1969年76厘米的纪录,英国正在经历自1981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韩国遭遇70年来最大规模的降雪,北京的气温降至50年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南半球正遭遇暴雨的侵袭,肯尼亚、澳洲、巴西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上百人丧生,数千人流离失所。
全球气候越来越变化无常,极端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如果不立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遏制,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专家、世界权威气候学家詹姆斯·汉森发出警告,抗击气候变化,人类仅剩4年的时间。
在这关乎世界命运的紧急时刻,举世瞩目的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全球194个国家派代表参会,119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在为期13天的激烈争论中,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艰难出台。利益纠葛成为笼罩大会上空的阴霾,关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帮扶如何落实”“减排是否执行一个标准”等焦点问题几乎无一取得实质性进展,而“碳关税”以及《京都议定书》存废等话题的争辩却充斥会场。
童话之都没有产生新的童话,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2010年的墨西哥。但是哥本哈根大会并非一无可取,大会的决定为各国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体制指明了方向,并作出了工作安排;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关于减低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的共识。
碳减排,一剂地球升温的“退烧药”
面对席卷全球的雪灾、雨灾,气候专家认为,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新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
气候变暖源于温室效应,学术界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时,地表上的热量散发不出去,这是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一项数据显示,在工业革命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280ppm(百万分之一),由于依靠燃烧化石燃料推动工业发展进程,现在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400ppm。科学家们警告,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到了450ppm,全球温度会上升2摄氏度,那时南北极的冰层会融化,大量冬眠在海底的甲烷以及二氧化碳被释放,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海平面迅速上升,许多城市被淹没,世界陷入一片恐慌。
这不是臆想,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轨迹走下去,大难临头的日子将为期不远。
这个世界没有上帝和救世主,能拯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碳存量是人类面向大自然的忏悔与自我救赎。
在气候大会召开前夕,中国政府率先在北京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充分彰显了中国的社会责任感及大国风范。据悉,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花费2万亿人民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要兑现减排承诺,中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个“艰苦卓绝”,形象说明了中国的困难与压力。
国际社会也纷纷作出减排承诺。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将温室气体减排17%,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20%以上;日本承诺较1990年减排25%;挪威是首个承诺到2020年较1990年温室气体减排达40%的国家,这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应作出的减排承诺幅度是一致的。此外,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都作出了减排计划。
对于日渐升温的地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好似一剂退烧药,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情的加重。但是良药苦口,做出减排的姿态很容易,付诸减排行动却需要耗费极大的代价。面对这场气候危机,承诺只是刚刚开始,更多的争战在承诺之后,它深刻地折射出各国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博弈。
“碳关税”,贸易保护的美丽“画皮”
君子顺天知命,量力而行。各国减排标准的制订也须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让减排可测量、可核实。
但是,美、法等国提出的“碳关税”政策使《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生了扭曲。
所谓“碳关税”,主要是指如果某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征收进口产品 “边界调节税”法案,其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法国在哥本哈根大会前单方面提出,将从2010年开始对那些在环保立法方面达不到欧盟标准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法国的理由冠冕堂皇:提出征收“碳关税”,是为了防止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能达成协议。
这样的保护主义措施不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而且成为阻碍大会达成实质性协议的最大绊脚石。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部分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做法,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他强调,此举可能引发贸易战。法国的提议还遭到了欧盟内部国家的反对,如瑞典、德国。
尽管不得人心,但“碳关税”却是未来的一个趋势。WTO和联合国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只要起草得当,理论上美国等国家可以使碳排放税收符合WTO规则。随之,其他国家蠢蠢欲动。据悉,加拿大正在酝酿相关政策。在法国提出“碳关税”之前,欧盟计划从2012年起,对所有进出欧盟的飞机征收温室气体排放费,包括中国的几十家航空公司。
“碳关税”如同童话故事中的“狼外婆”,打着漂亮的幌子,干着罪恶的勾当。一旦“碳关税”获得国际认可,无异于一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发达国家只需要在先进科技和严苛环保措施的武装下,即可对其他国家大肆挥舞税收大棒。
蓝与绿的交响
“碳关税”一旦开征,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那些高能耗企业的成本将大大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将被削弱,出口将受到极大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数据,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可能平均增加26%的关税,出口量将下滑21%。
面对来势汹汹的 “碳关税”,中国该如何应对?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博士认为,“与其让美国人征了我们的税,去补贴他们的企业,不如我们自己先征税,再补贴本国的企业,使企业改变结构、良性发展。”因为,如果我们自己征收了“碳税”,美国再实行“碳关税”,就变成了双重征税,而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协议的。
此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碳税研究报告,认为应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内开征碳税。该报告认为,碳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也是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符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向,应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推行的硫税、氮税、燃油税、碳税等绿色税制确实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产业水平。我国环保部官员也曾表态,国家将探讨实施相应的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等配套措施,最终形成一个绿色政策法规体系,而碳税的出台正是标志之一。
低碳经济,全球经济新引擎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早在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的资源并不丰富,这使英国充分感受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明确指出,气候变化趋势加剧主要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要应对气候变化,就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低碳经济既是应对环境问题的利器,也是一轮新的经济增长点。欧洲人率先意识到,当人们将低碳视为有价值的事情,愿意为其付费、买单时,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市场就诞生了。而且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们只需要将先进的技术稍加转化,将经济发展的焦点稍加变化,就可以握有新经济形态的主导权。
世界各国已经在抢占这轮绿色经济的制高点。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奥巴马政府出台了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其中40%的支出和低碳相关;而日本与低碳相关的支出高达60%。
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卷入这股历史洪流。中国政府为扩大内需拿出4万亿元进行投资,直接用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金达21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达3700亿元。
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中国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之路”高层研讨会上说,中国政府将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举措,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还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作为开展低碳经济的示范点,制定和实施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行动的方案。
低碳经济乃大势所趋,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传统工业方面,中国很难超越发达国家用两三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优势,但是在新经济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在一些低碳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2009年3月,英国《泰晤士报》发布全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100人名单中,中国内地富豪占了17席,其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此外,中国在核能、风能、电动汽车、建筑节能等领域纷纷开始发力。
机会有多大,困难就有多大,面对低碳经济,中国的挑战同样很严峻。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如何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技术,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这是掣肘之患。
另外一个很现实的困境是,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并不丰富。目前中国70%以上的电力由煤炭来提供,据计算,中国火电厂每燃烧1吨煤炭会产生约2.4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污染如千钧重担,让人难以承受。
如何突破这道天然屏障?
绿色煤炭,中国低碳经济的关键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排,中国能源的核心是煤炭。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类似神话,中国不会牺牲经济增长去实现碳减排”,有人如此质疑,其依据是中国对煤炭高度依赖。
诚然,以煤为基础能源的中国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煤炭无法实现从 “灰姑娘”到“白雪公主”的转变。
煤炭是我国最安全、最廉价的能源,目前中国年用煤量已经达到30亿吨,并且还将逐年增长。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做好黑色煤炭的绿色使用,成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煤炭的使用效率极低。有数据显示,我国1吨煤炭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按照目前的煤炭消费规模,只要将煤炭的利用效率提高10%,就可以直接节约用煤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亿吨。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入手,煤炭行业大有潜力可挖,这是节能减排的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
煤炭实现自身蝶变还需要高科技作支撑。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将彻底改变煤炭污染严重的现状。
传统煤化工能耗高,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但以清洁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能源利用率高,资源利用充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少。有专家指出,多联产技术应用后,新型煤化工单位产品能耗往往要比传统煤化工降低20%以上,“三废”排放减少一半以上。煤化工的主要产品——煤基醇醚燃料不仅是清洁燃料,而且是现阶段应对石油短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减少汽车污染的理想过渡能源和替代燃料。
在煤炭的制油、制气、发电、生产甲醇和二甲醚等利用形式中,煤制气是煤炭热能有效利用率最高的。充分发挥煤炭的价值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要素之一。同煤集团和中海油正在酝酿煤制天然气项目,据悉,年产能将达40亿立方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煤炭大省山西已经开始了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山西省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山西有五条途径:一是培育低碳产业,有序推进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气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发展;二是推广低碳生产,从企业、园区各个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做好能源清洁利用;三是倡导低碳消费,积极引导大众消费观念向低碳消费转变;四是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染整治;五是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
从2009年的煤改到塔山循环经济园、潞安循环经济园,山西每一次探索都越来越接近绿色煤炭、清洁煤炭,从山西的煤炭改革中可以窥见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全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球气候变暖不是短期因素造成的,这个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煤炭行业在气候恶化的历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今到了改变煤炭形象的时候了。相信在科技的催化作用下,煤炭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