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配合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48例
2010-07-10臧敏
臧 敏
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在呼吸内科门诊很常见。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11%~25%会发生感染后咳嗽,在流行季节发生率达25% ~50%[1]。笔者近年应用止嗽散配合西药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共96例,均为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14~47岁,平均(24.13±0.46)岁;病程最短 15d,最长 46d,平均(28.19 ±2.01)d。对照组男性 24 例,女性24例;年龄13~50岁,平均(25.76±1.93)岁;病程最短6d,最长52d,平均(29.05±0.46)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近期有感冒病史,病情缓解后遗留咳嗽,咳嗽呈阵发性,痰少,并见咽干、咽痒,受冷空气及刺激性气味后易发作;(2)肺部无体征,血常规、胸片检查无异常;(3)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排除:(1)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2)依从性不佳的患者;(3)年龄超过60岁,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加用中药止嗽散:白前10g,陈皮5g,桔梗10g,荆芥5g,甘草5g,紫菀10g,百部10g。伴头痛者加用菊花、川芎,严重者加用延胡索、僵蚕;伴咽痒者加用蝉蜕、柴胡;伴音哑者加用木蝴蝶、胖大海;伴咽痛者加用玄参;伴鼻塞流清涕喷嚏者加用辛夷花、苍耳子;咯痰色黄者加用桑白皮、瓜蒌;痰黏稠难咯出者加用海蛤壳、煅瓦楞;伴有气促胸闷者加用枳壳、地龙干。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7d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治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好转: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为70.8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是指病原微生物侵犯呼吸道,引起发热、咽痛、流涕,这些症状通常1~2周可消失,但咳嗽可迁延,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白色黏痰,持续3~8周或更长时间,肺部无阳性体征,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其原因通常是病原体感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激发神经原性炎症,从而促发的气道高反应性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在受凉或吸入冷空气及刺激性气体或烟尘时症状加重。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余邪未尽之咳嗽。初期因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肺卫,肺卫宣降失常,致咳嗽、咯痰。后期因本病患者绝大部分有抗生素治疗史,重用久用抗生素易致肺气亏虚,肺失宣降而发咳嗽。《医门汇补》云:“肺居至高,主持诸气,体之至清至轻者也,外因六淫,内因七情,肺金受伤咳嗽之病从兹作矣”。止嗽散中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祛在表之邪;紫菀、百部止咳化痰;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而性平,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之力;陈皮理气化痰;甘草缓急止嗽,与桔梗同用,又能利咽喉。上药合用,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苦甘而降,全方具有化痰止咳、疏风宣肺的功效,用之临床疗效满意。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杜,199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