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麦22的产量构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2010-07-09孟丽梅冀天会杨子光孙军伟
孟丽梅,冀天会,杨子光,张 珂,孙军伟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洛麦22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周麦13为母本,豫麦49为父本杂交,利用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寒、耐热、落黄好、熟相佳、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的特性。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豫审麦2008001。笔者运用近年来的有关试验资料,对洛麦22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品种为小麦新品种洛麦22,试验地点设在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田。
1.2 分析方法
利用2007~2008年度播期播量试验数据(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并结合2006~2008年河南省高肥冬水组区试及生产试验数据,对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动态结构分析,评价洛麦22高产条件下合理的产量结构和增产途径,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因素与产量及相互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产量因素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单位面积穗数(0.149 5)>千粒重(0.062 9)>每穗粒数(-0.429 4),以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其中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负值。而产量因素间的相关均为负值,以每穗粒数与千粒重的相关值最大,这说明产量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制约关系最大。
表1 洛麦22产量因素与产量及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2.2 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这3个农艺性状中,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次之,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小。从表2还可以看出:千粒重通过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的间接影响较小,而单位面积穗数通过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间接影响均较小,以每穗粒数通过单位面积穗数及千粒重的间接影响系数较大,进一步说明洛麦22高产栽培时,应采取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稳定千粒重并适当提高穗粒数,以提高产量。
2.3 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比较
根据试验结果把产量水平分组(表3),统计各个试验结果的平均数、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随着产量的提高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每穗粒数也随着产量的提高逐渐增加,千粒重随着产量的提高则增加不明显,进一步表明了洛麦22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单位面积穗数及每穗粒数的增加而获取高产的。
表2 洛麦22产量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表3 洛麦22不同产量水平产量结构
2.4 洛麦22高产栽培技术
2.4.1 精细整地 适耕期内一般要深耕至25 cm以上,并旋耕整平,使土壤细碎,疏松保墒。
2.4.2 合理施肥 要在适足有机肥的基础上,按照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基肥每667 m2施有机肥35 m3,纯氮5~7 kg,五氧化二磷7~8 kg,氧化钾5 kg,硫酸锌1 kg,一次性做底肥施入。拔节期追施尿素7.5 kg/667 m2。
2.4.3 提高播种质量 ①要进行种子处理,种子质量要选用经过精选和包衣加工、达国标的洛麦22良种,②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河南最佳播期为10月8~15日,基本苗宜控制在10~12万株/667 m2。③机械条播。播种深度为3~5 cm,墒情不足时要造墒、划锄、再播种,保证一播全苗。
2.4.4 加强田间管理 ①及时查苗、间苗、补缺。出苗后查苗,对缺苗断垄处2叶期以前进行补种,移稠补稀。②控制冬前多余分蘖,冬前总茎数≤90万/667m2的田块,提前在返青期追施尿素15 kg/667m2,冬前总茎数≥90万/667m2的田块,采用划锄或隔行深耕断根控制多余分蘖。③浇越冬水。12月底浇越冬水,浇后划锄。④重施拔节肥。能够促使大孽生长,提高成穗率。防止早衰。⑤浇好灌浆水。以促进籽粒灌浆,遇旱年份,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减轻干热风危害,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⑥病虫害防治。主要在拔节孕穗期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可用15%的粉锈宁和40%的氧化乐果混合液均匀喷雾。⑦适时收获。要在蜡熟期进行收获,及时脱粒,晾晒,以防霉变。
3 小结与讨论
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目前,小麦品种高产栽培所选用的良种,就分蘖成穗而言,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另一种是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一般来说,多穗型品种具有稳产性能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分蘖成穗率高、后期落黄好等特点,大穗型品种穗大粒多,但成穗率偏低,单位面积穗数较少。
研究表明,大穗型品种对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都有较高的要求,遇不利气象条件难以发挥其高产潜力,而多穗型品种光能利用率较好,且稳产性能也较好。洛麦22多穗型品种的3个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总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千粒重次之,每穗粒数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在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1]王福亭.农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
[2]宋志伟,杨首乐.春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2(5):174-176.
[3]丁祥海,施凤雪,房玉伟.播种期对钱优系列杂交籼稻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0,(5):24-26,29.
[4]杨远柱,邹应斌,单彭义,等.超级早稻株而优819配套栽培技术规程[J].湖南农业科学,2007,(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