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的语言处理
2010-07-03李燕华
■李燕华
每个演员都希望自己的歌声优美动听,而悦耳的歌声离不开语言。汉语的字音、语调十分复杂,如何咬字、吐字来处理歌唱中的语言是每个演唱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声乐演唱中的语言处理进行论述探讨。
一.歌唱语言的基本特征
歌唱的语言,无论是在呼吸的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音量的控制、音色的处理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与日常语言都有很大不同,所以,仅以讲话的语言要求歌唱是远远不够的。
1.咬字和吐字
习惯上,人们常把咬字和吐字混为一谈,其实这是歌唱语言发音中的两个步骤。咬字是指发音中子音的形成,吐字是指发音中母音的送出。例如“高”字,发子音“g”的全过程就是咬字的过程,而当我们把母音“ao”字交待清楚后,就完成了“高”字的吐字过程。
2.咬字和吐字的基本规律
在整个歌唱过程中,每个字分解为字头、字腹和字尾三个部分。
字头就是一个字的声母(子音)部分。字腹就是一个字的韵母(母音)部分。字尾也叫“归韵”。字头决定字的意义。字腹是歌者充分显示演唱功力的地方。字的音韵的完美与否主要取决于字尾也就是“归韵”能否处理得当。如“收”字,首先咬准字头“sh”,接着吐出字腹“ou”,最后归韵在“u”。
二.歌唱语言的正确处理
1.重点字的突出和强调。
重点字要选得准,用得巧,才能起到在歌曲中深化主题的作用。如:《梅花引》(韩静霆词、徐沛东曲)
“梅花”、“踏”字是重点,其次是“一”、“雪”,最后才是“枝”。如果所有的字不分主次,都用一个劲儿来唱,势必造成层次不清,表达不好歌词所赋予的对梅花冰清玉洁品格的赞美、颂扬之情。
2.加强语调、语气、语势的作用。
为了渲染气氛,或为了突出某个字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必须采用特殊的咬字、吐字方法。
⑴重咬轻悬:将某个字紧咬住之后先不吐出,不出声也不换气,让字悬在当中,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九里里山圪垯十里里沟》(许敏歧词、吕远曲)
这里的“垯”字,演唱者先按上面的方法处理,效果非常明显。然后唱“十里里沟”时突然将声音放开,前后形成强烈对比。
⑵缓起慢收:大凡在慢速抒情曲调中,为表现一种特定的意境和情绪,将字缓起慢收,拉长过程,情感一贯到底。
以上歌曲《母亲河》中(刘麟词王志信曲)中第一句的“红”字和第二句的“白”字都集中运用了“缓起慢收”的唱法。这一唱法的运用,把母亲河两岸美景用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⑶提前归韵:这是一种特殊的归韵方法。是将带有鼻韵母的字提前归韵,用字尾行腔(一反用字腹行腔的常态)显示它的特殊色彩。如东北民歌《摇篮曲》:
这里的“棂”字就是采用字尾“ng”(嗯)行腔。极有东北地方风味。
⑷字头延长:在歌唱语言中,字头要短促,但这里却要延长字头,这又是一种特殊的处理。如:《爱的奉献》(黄奇石词、刘诗召曲)中:
“这”、“心”、“呼”、“唤”这几个字均采用了延长字头的手法,使所众感到异常真挚、诚恳、动情,从而产生无限的联想和共鸣。
3.认真唱好衬字
衬字有三个作用:美化语言,强化风格,深化感情。
⑴美化语言:在一些歌曲或民族歌中,衬字的运用使歌词更加优美而富有特色。如:《跑马溜溜的山上》(四川康定情歌)
⑵强化风格:有的衬字一听就知道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风格,它与民族语言有着特殊的联系。如:《祝福妈妈》(禾雨词曲)
很显然这是一首具有浓郁西藏地域特色的歌曲。
⑶深化感情:衬字对延伸歌词的思想感情起着烘托和深化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歌曲的色彩和情趣。如:《赶圩归来啊哩哩》(古笛词黄有异曲)
这句中的“啊哩哩”既有鲜明的彝族民歌特色,又起着深化歌曲主题的作用,抒发了彝家女对美好生活由衷热爱和对家乡无限自豪的赞美之情。
此外,在汉族歌曲中也不乏衬词的应用,这里提一下一种运用气息不断弹动舌尖而发出特别音响的 “打得儿”技巧,如在江南民歌《小九连环》及山东民歌《水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中都有使歌曲添色的精彩段落。
4.善用方言
如果演唱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或带有地方音调创作的歌曲时,可用相应的方言演唱。演唱苏北民歌 《杨柳青》,可尽量学会扬州话;演唱《太湖美》则可使用苏锡方言;演唱《峨眉酒家》穿插四川方言演唱就更有味道了。当然,在运用方言的问题上不可勉强,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用普通话演唱也是可行的.
总之,充分了解歌唱中语言特性,掌握好歌唱中的语言处理方法,才能丰富演唱者的表现力,实现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使音乐演唱更加完善,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