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昆”为“舞”探索创新——记2009年首届中国昆舞国际研讨会
2010-07-03谢建平郭妍琳
■谢建平 郭妍琳
2009年12月28日至29日,首届中国昆舞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文化厅联合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承办,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及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
29日上午9时30分,首届中国昆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开幕式由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主持,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他代表文化部向会议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及各协办单位表示感谢。他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举办这次盛会,既是对新中国60华诞的美好祝福,也是为新中国舞蹈事业60年的辉煌献上的一份厚礼,意义十分重大。昆舞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继“戏曲舞”、“汉唐舞”和“敦煌舞”之后又一个带有流派意识的舞种探索形式,它的出现既是昆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相互碰撞、相互吸纳与融合的产物,又是当今舞蹈创新思维与社会的整体文化取向相互映衬、相互借鉴与共同建构的结果,因而它的发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在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日益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意识的今天,相信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推动昆舞艺术的健康运行,也会为中华舞蹈文化的当代建设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江苏省文化厅,向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各国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江苏文化发展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指出,昆舞是挖掘昆曲表演艺术的优质基因,以时代审美的理念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的舞蹈。昆舞生发于昆曲,受到昆曲的滋养,为古老的昆曲艺术注入了新鲜活力。他希望通过举办这次研讨会以及相关展演活动,不断开拓中国古典舞的新领域,进一步推动昆舞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并热切地期盼昆舞这枝独秀,在不久的将来绽放出朵朵奇葩,遍舞全国,世代流芳。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概况,详细介绍了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昆舞艺术发展状况。开幕式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与会专家代表资华筠女士做了题为《昆舞生成发展的基础及其文化价值》的主题发言。她指出,一.“昆舞”是遵循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针,践行“传承发展”的重要成果。它受到了昆曲的滋养,又对昆曲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昆舞”是中国古典舞“复兴”轨迹之拓展,也是中国古典舞现时发展之使然。三.“昆舞”是艺术家的长期积累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她还具体分析了昆舞语言体系的若干特征,并突出强调了昆舞是艺术家高度文化自觉的体现,以及昆舞还有继续丰富和完善的必要性。28日晚7时30分,与会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在前线大剧院观看了为此次研讨会专门排演的昆舞专场演出——《昆韵》,并在演出结束后与演员们集体合影留念。
12月29日下午2时整,首届中国昆舞国际研讨会在金陵滨江国际会议中心酒店江川会议厅正式举行,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分别主持了上半场与下半场的研讨。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在讲话中肯定了昆舞在文化创造上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的道路的,他指出昆舞来之于传统,是从昆曲中提炼、采纳、筛选而成的。昆舞是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特色,在共性中有自己的个性,在借鉴创新中又不生搬硬套。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从昆舞生成的学术前提,昆舞的概念界定,昆舞的理性价值,昆舞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对昆舞的理解。他认为,“昆舞”,顾名思义,应是昆曲中的舞蹈的衍生物,是以昆曲“唱、做”艺术为素材创造的、古典文化内涵深厚的舞蹈样式。它是一种“内向型”的舞蹈,除具有昆曲表演艺术的规律与特征外,“意守丹田”的意念作用是其核心“法门”,思维方式上的中国哲学、美学涵义是其内在根据,呼吸是其形态构成的生理和心理依凭。此外,昆舞还有五点重要的理论意义,即创造性、文化性、目的性、风格性和观念性。中国舞协研究部林力平主任从简述昆曲艺术入手,着重对昆舞艺术的创立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昆舞理论成因的思想依据和独特的东方艺术审美特征,以及对比中西方审美价值的美学意义及其对当代人的美育作用。韩国舞蹈政策研究所舞蹈评论家张光烈先生提出了将昆舞推向世界舞台的国际交流方案。他说要培养昆舞的专任讲师,编撰英文教材;在世界各国的舞蹈专业以及舞蹈学校,阶段性地开设能够学习昆舞的讲座;扩大昆舞的观摩演出;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藉此,循序渐进地培养起昆舞的专家和观众,使世界各国的国民能够体验到昆舞。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以普通观众的身份,从教学和观剧的角度对昆舞与音舞诗剧《虞美人》进行了一些思考。他特别肯定了马家钦院长关于昆舞研究——教学——创作——演出四位一体的办学思路和运作机制,他认为这种思路和机制,突破了以往这四个环节各自作战、互不关联的传统模式,而将它们整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彼此依存的整体,对我国现行的人文社科研究体制、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体制、文艺作品创演体制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北京舞蹈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建教授高屋建瓴地论述了追寻古典舞的“真身”的两种方式,传承与再造,并指出昆舞现在也在做这样的工作。苏州大学文学院周秦教授从昆曲与昆舞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了昆舞艺术的审美取向,他指出,昆舞艺术对昆曲艺术的汲取主要在昆曲的表演程式;昆曲的文化精神等方面。上海歌舞团原团长方元编导指出,“昆舞元素”是“昆曲”艺术本体的延伸与变异。“昆舞”的成就在于其“元素”的可组合性,提取“元素”中任何几个动作都可按照教员与编导的构思意图随意组合,可以变换节奏,可以表现不同的意境与情感和性格。
12月29日晚的分组讨论会在江海厅和江河厅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江东研究员和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教授分别主持了各组的演讲与讨论。北京舞蹈学院章民新教授畅谈了她对《昆韵》以及教学成果演出的观后感,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可以发展在休闲场所的吟诵舞蹈等。韩国古典舞蹈家金英淑介绍了韩国传统乐舞在发展传承上的一些情况,并对昆舞与韩国传统乐舞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分析,指出两者一些动作上有着较高的相似度。日本雅乐专家三田德明也介绍了日本雅乐的传承情况,并对雅乐中左乐和昆舞艺术进行了一定的艺术比较。《舞蹈》杂志副主编杜晓青指出,昆舞是古典舞的再造。所以,应该首先要研究透昆曲这个母体,然后再谈发展。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许薇对中国古典舞和昆舞进行了比较分析,也阐释了昆曲与昆舞的区别之所在,她指出,昆舞是昆曲的优质基因提取,是以舞蹈为主体的,是形的自由、是美学范畴的放。江苏省文联原党组副书记高以俭肯定了昆舞对中国艺术和文化中的“意”、“和”、“雅”、“韵”的充分把握,以及昆舞对其自身一个体系和三个系统的成功构建。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原主席黄素嘉回顾了马家钦院长在昆舞创作上的艰辛历程,并将昆舞的艺术品格概括为,独特、鲜活、纯真。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谢建平研究员指出,“昆舞”是从昆剧表演艺术中提炼出来的舞蹈艺术,昆舞的编导者将中国古典舞的一些活态传承基因从昆剧表演艺术中挖掘了出来,并予以了系统化的重组与构建,这是一项创造性的工程。但其音乐部分则显得有些拘谨,希望经过修改后,能实现舞魂与乐魂二者间的真正统一。苏州市戏曲研究所顾聆森研究员认为昆舞韵味的浓淡在于昆剧程式的解构与化合,其中也包括昆剧的文学和音乐程式的理解与运用。把昆剧的程式元素转化为昆舞元素,是昆舞成功的基础。此外,他指出昆舞的音乐取向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会代表的发言精彩纷呈,既有对昆舞本体的思考,又有对昆舞实践的探索,为我国舞蹈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新经验。
本届昆舞国际研讨会受到了来自全国著名舞蹈理论研究机构、艺术院校以及专业学术期刊的高度关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舞蹈理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局面,对中华舞蹈文化的当代建设以及我国古典舞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届昆舞国际研讨会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专家的高度赞扬,为中国昆舞走向世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