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板?
2010-06-30曹中铭
曹中铭独立撰稿人,财经专栏作家。重视对政策面、时事热点的分析,为规范中国股市鼓与呼,关注中小投资者的苦与乐。常年为多家杂志、报刊等媒体供稿,发表有数百万字的文章。
A股市场的国际板,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命题”。
早在去年的3月13日,央行在其发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就指出,在股票市场,要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去年5月份,上海市政府也曾表示,将积极支持上海证交所国际板建设,推动红筹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上海证券市场发行A股。
近两年的国内资本市场可谓好戏连台,去年《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的实施以及新股IPO重启、创业板的挂牌,今年融资融券机制的推出,再加上股指期货的交易开启等,中国资本市场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上述重大举措纷纷启动或实施之后,国际板的推出也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深交所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板,去年创业板又挂牌交易,而上交所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市场建设中却鲜有动作,因此,上交所在创业板还没有挂牌之前表态称将推出国际板,不排除有与深交所竞争的因素在内。另2y面,推出国际板,不仅是上海欲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需要,与此同时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诉求。毕竟,如果没有在国际金融中的话语权,就不可能有定价权,国内资产就存在被贱卖的可能。
国际板的消息一出,市场上质疑的声音就不断出现,最有代表性的即为A股市场将成为“国际提款机”之说。特别是由于A股市场的不成熟,在新股IPO重启之后,新股普遍以较高的市盈率发行,市场担心那些外资企业在登陆国际板时有可能“入乡随俗”。如此,外资企业在境外以较低的市盈率发行新股,而在A股市场中,则可能实现高价发行。毫无疑问,这是投资者所不能接受的。
无论是红筹股先“回归”也好,还是外资企业先行也好,国际板到底会不会成为“国际提款机”,时间将会给出答案。而在国际板的推出几乎已是板上钉钉的态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际板,实际上才应是我们最为关注的。
针对国际板成为“国际提款机”的质疑,市场上亦有不同意见。其主要观点为,在国际板挂牌的企业,其股票价格长期经受成熟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检验,市盈率相对稳定,有着较为市场化的定价基础。但千万不要忘记,当年中石油回归时,其A股发行价格被H股股价所左右的境遇。而中石油跌破发行价格之后,长期处于“潜水”的事实,亦成为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永远的痛。因此,国际板新股发行价格,绝对不能以其境外市场的市价作为参考,那样将导致类似中石油一幕重演。笔者以为,低市盈率应成为国际板新股发行的首选。唯如此,国际板才能避免成为境外企业的圈钱工具。
进入国际板的公司,应该都是些运作成熟的企业。当年几大国有商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目的是为了提升公司的治理结构。然而事实却是,境外战略投资者成为几大国有商行的股东之后,更多的是扮演“投资者”的角色,基本上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提升几大国有商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初衷丝毫没有达到。相反,这些以廉价成本成为股东的战略投资者,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那么,推出国际板的目的,除了力求达到掌控国际金融的话语权外,让国内企业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如何更好地管理大型公司、如何更好地完善公司治理、如何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等,亦应该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中小板、创业板推出之后,几乎成为“冒险家”的投机乐园。笔者以为,对于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的国际板,监管层有必要实施严厉的监管措施。另外,也要防止国际板演绎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沪市“二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