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0-06-27

地理教学 2010年4期

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一

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到2008年,内蒙古有林业用地6.6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2%;森林面积3.55亿亩,居全国第一位。

10年来,内蒙古林业投资达到370亿元,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17亿亩,年均1000多万亩。目前,内蒙古生态建设规模空前,林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等方面不断进步。据2008年清查,森林面积比2003年增加4000多万亩,林木蓄积比2003年增加7000多万立方米,实现了持续“双增长”。同时,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双减少”,五大沙漠周边重点治理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五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逆转态势。

摘自200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

深海新发现1.7万多种生物

通体透明的海参、橙黄色的蛇形鱼、状若金块的甲壳虫、鲸鱼骨蠕虫、盲龙虾……这些世人罕见的生物全都生活在深海之中。“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22日宣布,类似新发现的深海生物已经达到了17650种,其丰富性、多样性和广泛性“令人吃惊”。

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杰曼说,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持续性生态系统和最大的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领域。新发现的这些深海生物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蕴含经济和社会价值。

据悉,科学家们使用了摄像机、声呐等各种现代技术寻找这些深海生物。由于缺乏阳光,它们大多依靠阳光层生物的排泄物或细菌为食。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为期10年,从2000年开始,共有80多个国家参与。普查结果将于2010年10月在伦敦首次全面公开。

摘自2009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520 天全封闭“登火星”俄明年启动模拟试验

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19日说,俄罗斯将于明年上半年启动火星模拟试验“火星-500”。

据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试验是“登火星”模拟试验的第三阶段,此阶段试验将在地面密闭试验舱内模拟火星往返飞行,由于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着陆到返回地球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近500天时间,“火星-500”试验将持续520天。目前已经有来自国内外的大量志愿者申请参加试验,俄方将从中选拔出6名志愿者。

据介绍,除需要选拔出合格的志愿者外,此次“火星-500”试验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饮食问题。据悉,此次长达520天的火星模拟飞行对饮食条件有着诸多限制,例如为保证“火星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准备的食物必须多样化;由于飞行时间长,这些食物的保质期要不少于两年;为真实模拟星际飞行,为“火星宇航员”提供的饮食用量都事先经过精确计算,在试验开始后不得再次补充任何生存必需品。此外,由于在试验舱内只能使用微波炉为食物加热或食用脱水食物,这些食物必须最大限度地方便宇航员食用。

此项“火星-500”试验由俄联邦航天署、俄科学院及其他国外太空机构参与,试验目的是了解未来前往火星的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未来火星探测积累经验。

摘自2009年11月21日《文汇报》

京沪高铁虹桥站明年七月投用

本报讯 (记者田玲翠 通讯员陶利平 唐国雄)随着京沪高铁虹桥站站房主体钢结构安装工程全部结束,近日京沪高铁虹桥站将全面进入室内装饰、设备安装及屋面施工阶段。预计明年7月上海世博会期间,京沪高铁虹桥站站房主体及综合场工程可完工并投入使用。

京沪高铁虹桥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京沪、沪昆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东西长412米,南北宽162米,建筑高度42米。京沪高铁虹桥站按近期年旅客发送量5272万人、远期7838万人设计,站房建筑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含高速、综合两个车场,总规模30个站台30条铁路线,建成后具有办理高速列车和城际列车客运业务等多项功能,同上海地区其它客运站一起构成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京沪高铁虹桥站还将与航空、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和地面交通等其它多种交通方式相连接,一起构成功能齐全的亚太第一综合交通枢纽。

摘自2009年11月24日《文汇报》

我远洋渔船将首赴南极捕磷虾

本月底,两艘停靠在阿根廷和乌拉圭的中国大型远洋渔业拖网船将首次驶入南极圈,探捕磷虾资源,为日后商业化捕捞积累科学数据。

首航,充满未知。“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组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陈雪忠说:“我国开展南极磷虾研究虽已20多年,但从未进行过商业捕捞,此行就是要弄清楚‘到哪儿捕、怎么捕、如何用’等基本问题。”

南极磷虾有何特别?它是地球上资源量最大的单种生物之一。据估算,南极磷虾的生物量约为6.5亿至10亿吨,每年的可捕量约为6000万至1亿吨,相当于全球一年海洋捕捞的总产量。

更重要的是,磷虾蛋白质含量出众——一只南极磷虾抵得上5克牛肉,尤其赖氨酸含量在对虾、牛奶和牛肉之上。据国外科学家计算,一年捕捞7000万吨南极磷虾,即可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每天提供20克高质量蛋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苏联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始对南极磷虾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捕捞,最高年捕获量约为48万吨。随着前苏联解体,南极磷虾的捕获量骤减。其后,日本、韩国、挪威等国相继加入商业捕捞行列。

探捕南极磷虾将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控制捕捞量。南极磷虾维系着须鲸、海豹、企鹅等高层捕食者的生存所需,是南极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一旦磷虾资源遭到破坏,不仅将给整个南极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还将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为最大限度保护南极这块生态净土,船员们将接受三次专业培训,每条船将派驻观察员监督整个探捕过程,所有生活垃圾将作无害化处理或随船带回港口。

摘自2009年12月4日《文汇报》

沪宁城际铁路将实施公交化运营

昨天,沪宁城际铁路望虞河特大桥等8个标段同时进行了无砟轨道板铺设、精调及CA砂浆灌注施工。记者从上海铁路局获悉,沪宁城际铁路明年7月全线开通后将实施公交化运营,上海到南京只需约1个小时,停靠站点多,发车班次多、密度高,最短间隔3分钟发一班车。

建成后的沪宁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是其最大的特色。全线设有21个车站,将开行大站直达和中间停站两种方式动车组,停靠站点多。作为客运专线,沪宁城际将承担沿线各城市、主要中心城镇之间的旅客运输任务,预计到2020年最大区段客流密度为4850万人/年,到2030年最大区段客流密度为6700万人/年。

摘自2009年12月5日《文汇报》

尼泊尔在珠峰召开世界最高内阁会议

12月4日上午,尼泊尔政府在高达5242米的珠峰南坡大本营举行内阁会议,并通过了十点“珠峰宣言”。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共同采取切实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给喜马拉雅地区带来的挑战。

包括总理马代夫·尼帕尔在内的尼内阁共24位部长级以上官员参加了会议,会议持续了约20分钟。12月3日,内阁官员抵达海拔2800米的珠峰南坡重镇卢克拉,4日上午分批乘坐直升机来到珠峰南坡大本营。由于会议地点条件恶劣,空气稀薄,当局特地准备了6位医生及其他后勤人员随队提供服务。

会后,尼帕尔总理表示,绵延27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养育着亚洲超过13亿人民,在全球生态环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珠峰地区冰川加速融化,雪线不断后退,从而给包括尼泊尔在内的南亚地区造成了严峻的生态挑战。尼泊尔政府愿与世界各国一起,商讨应对措施。尼帕尔总理还宣布创建一处新的国家公园和两处国家生态保护区。

全球变暖对南亚地区低海拔国家如孟加拉和马尔代夫的威胁已经广为人知,但喜马拉雅地区的生态威胁仍很少有人关注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尼泊尔每年夏天的雨季正变得越来越没有规律,森林大火也频繁出现。尼泊尔的雨季通常于6月初开始,于10月底结束。但记者在尼泊尔的四年多时间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几年来的雨季都晚来了数星期。

摘自2009年12月5日《文汇报》

减少草原退化沙化面积2亿亩

我国实施草原保护建设重点工程以来,已累计投入65.2亿元保护内蒙古草原,使内蒙古草原退化和沙化面积减少了2亿亩。

内蒙古拥有13亿亩草原,面积居全国之首。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连年干旱、过度放牧、草原建设和保护投入不足等原因,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达到7亿亩。2000年以来,在国家草原保护建设工程的带动下,内蒙古加大了草原保护建设的力度,在完善草原承包到户责任制的同时,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制度,鼓励农牧民建设养畜、科学养畜,目前,全区退化和沙化草原面积已减少到5亿亩,可利用草原植被覆盖率达37.7%。

按照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加快建设、永续利用的方针,内蒙古逐步处理好草原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力争到2010年全自治区草原的植被盖度达到42%,2015年达到48%,基本实现草原生态的初步好转。

摘自2009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首艘商用太空船亮相

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7日首次向外界展示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 —“太空船二号”。布兰森说,太空游首发团预计将于2011年成行。

在实际发射过程中,“太空船二号”将由母船“白骑士二号”携带到大约1.8万米高空释放。飞船内两名驾驶员与6名乘客将感受到长约5分钟的失重状态。整个飞行过程持续大约两个半小时。每名游客需为这趟太空之旅支付20万美元。

维珍集团说,眼下已有大约300人交付定金,排队预约。布兰森预计,首次太空之旅将于2011年成行。

摘自2009年12月9日《解放日报》

柴达木建设我国最大盐化工基地

青海盐湖集团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通过与该地区天然气、煤化工资源结合,打造我国最大的无机盐和有机盐化工基地。截至目前,以镁盐综合开发为主的三期工程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6亿多元,预计于2012年底建成。

青海盐湖集团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以后,将形成尿素、PVC、氢氧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完备的基础化工产品和碳酸锂、氢氧化镁、金属镁等高端产品。

摘自200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河北探明十亿吨特大铁矿

河北地质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近在冀东地区探明的马城铁矿资源储量达10.44亿吨,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探明的单矿床规模最大铁矿资源产地。根据冀东地区铁矿资源潜力分析成果,预测该地区还有约200亿吨铁矿资源潜力,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铁矿勘查最具潜力区之一。

马城铁矿位于唐山市滦南县境内。经勘查,该矿区共查明14个矿体。矿体呈近南北走向,矿带延长近6公里,埋深100—600米,单孔穿矿最大厚度达313.36米,主矿体平均厚度41.43—108.95米。

摘自2009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全国首个“太阳能村”示范工程启动

本报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王炜)河北省邢台市日前正式启动全国首个太阳能综合利用村庄——“阳光小村”示范工程。首个试点村选在邢台开发区百泉村,一期计划完成100盏风光互补型路灯、100盏风光互补型公共景观灯以及一栋居民楼舍的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总投资约为600万元。

邢台市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引进国内外光伏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20家,战略投资者50家,同时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等6大研发项目,最终建成集生产、研发为一体的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

摘自200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太湖属陨石冲击坑”又添新证

关于太湖的成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泻湖说、堰塞湖说、构造沉降说和火山说等多种假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学者们就对太湖冲击坑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索。1993年,王尔康教授等在太湖厥山岛发现震裂锥,并于2001年提出了太湖诸岛砂岩石英中成“人”字形的微裂隙可能是冲击压力卸载的产物。2003年10月,太湖周边湖泊——石湖开始了排水清淤工程,当地陨石爱好者王金来和王家超在石湖沉积的淤泥中发现了一些含铁质的石棍,还有一些形状奇特的石头。他们怀疑是“天外来客”陨石,于是不断请教苏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专家学者,探索究竟。由于这些石头奇特,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2008年初,王金来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教授,由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等南大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这些奇石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证明这些“奇石”是太湖冲击坑的溅射物。

南大课题组经过多种方法分析鉴定,目前在太湖沉积淤泥中发现的各种“奇石”与石棍,保留了明显的冲击溅射特征:外形多具有旋转扭曲形态及熔壳特征,这些特征显示其成因经历了冲击震碎、熔融、空中飞行,最后溅落在冲击坑及其周围;溅射物表层结构保留了气流刻蚀纹,并且有熔珠和铁质熔壳;溅射物内部岩屑、晶屑中保留有受冲击应力形变的证据。

研究显示,太湖冲击溅射物产生于太湖陨石冲击坑形成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太湖及周边的湖泊淤泥层保存了其中一些溅射物。专家推断,太湖冲击坑形成于全新世。

据悉,随着课题组对太湖冲击坑的构造特征及冲击坑形成机制研究的深入,太湖冲击坑的真实面貌将更清晰地展示。

摘自2009年12月15日《文汇报》

长江源头有新发现长了10公里

长江的源头应该有新的定义,从地理上看,长江“长”长了10公里。在完成历时143天、行程达43000公里的“为中国找水”大型公益活动后,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委员会副主任杨勇昨天在北京介绍了其考察成果,其中引人关注的,便是对长江的重新认识。

杨勇表示,在考察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峰时,考察队在东侧的一个低谷中发现了尕恰迪如冰川。“根据河源、地源的原则,我们认为,这个冰川的融化点就可以作为长江的最初源头。而它的长度就比以往的姜古迪如冰川要长十余公里。”杨勇表示,另外这个地方正好是格拉丹冬冰川外流水系和内流水系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从地理上有一个标志的意义,以东属于长江水系,以西属于藏北地区的内陆水系,这在以前的一些科考文献当中还没有记录过。这说明,格拉丹冬地区冰川的固体水库功能,除了孕育长江以外,还孕育了藏北地区一个面积广阔的高原水系,藏北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也是靠格拉丹冬冰川的融水来维系的。

摘自2009年12月16日《文汇报》

港珠澳大桥创下“三最”

在喜迎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之际,港珠澳大桥15日正式动工建设。大桥估计耗资逾700亿元,由中央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出资兴建。大桥有望于2015年至2016年全线通车。大桥建成后,珠海至香港的车程将由目前的3个半小时缩短至半小时,港澳两地经由陆路的往来车程将由现时的3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创下“三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全长约50公里,跨海逾35公里;世界最难大桥:大桥将建6公里多长的海底隧道,其施工技术难度在目前世界上是首屈一指;内地预期最长寿大桥:120年使用寿命,可以抗八级地震。

摘自2009年12月16日《文汇报》

人口趋势与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第二十六届世界人口大会发布的信息,目前,全球有50%的国家出现生育率下降的现象,特别是欧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降至生育更替水平(2.1)以下。专家指出,这种在非战争情况下出现的生育率下降,在人类历史上还未曾有过,应引起重视。

人口的增减趋势,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法国哲学家孔德曾经说过,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人在经济实体里,从家庭到社会,首先是“口”,然后是“手”,依托组织和制度,才进而成为“脑”。

作为人口规模的一项重要指标,总和生育率(TFR)是衡量一个社会育龄妇女总的生育水平的平均值。人类社会维持稳定人口规模所需要的TFR是2.1。一般来说,总和生育率的下跌从人均收入1000美元至2000美元开始,在4000美元至1万美元的水平时接近2.1。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一数值大体上会继续下行。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低于2.1(1970年仅有24国)。

总和生育率的下降与死亡率的降低必然会带来人口的老龄化。联合国的一份人口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1%,首次超过年轻人的数目。老龄化将带来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重大改变,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将对经济增长、储蓄、投资消费、劳动力市场、税收等产生冲击。因此,是否有足够的新生人口支撑经济的持续成长和良性循环,新增的劳动力能否承受迅速老龄化的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等,是很多国家人口战略面临的挑战。

人口发展战略不仅要关注人口自身的问题,还要关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摘自200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科学》评出今年十大科学进展

美国《科学》杂志17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09年十大科学进展:

●最古老原始人“阿尔迪”属于地猿始祖种,生活在距今440万年以前。古生物专家认为,“阿尔迪”并不是人与黑猩猩最后的共同祖先,却是迄今最接近这一共同祖先的原始人。对“阿尔迪”骨骼化石开展的研究使专家认识到,在经历最后的共同祖先阶段之后,人和黑猩猩在各自的进化道路上都出现了与共同祖先差异很大的特征。

●费米伽马射线望远镜探测到未知脉冲星。美国、法国等合作建造的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帮助天文学家发现了过去未知的脉冲星,增进了对它们发射的独特伽马射线的理解。

●雷帕霉素延长实验鼠寿命。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常用免疫抑制药物雷帕霉素可以延长实验鼠的寿命。这是首次在哺乳动物身上取得类似效果,该发现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对这些实验鼠开展的研究是在它们进入中年时开始的。

●石墨烯的应用。石墨烯是一种已知强度最高、拥有高度导电性的碳原子层材料,专家对这种材料的性质进行了探索,并开始用这种材料制作实验性电子装置。

●植物内脱落酸的受体结构。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可帮助植物对抗干旱等恶劣生存条件。揭示其受体结构,有望帮助专家设计新方法来保护作物不受长期干旱的侵害,因而有可能帮助各地提高作物产量。

●超快X射线激光。美国科学家用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在世界上首次制成超快X射线激光。这是一种强有力的研究工具,能对进行中的化学反应拍摄快照,改变材料的电子结构。

●基因疗法治疗致命脑病。法国、德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将基因疗法与血液干细胞疗法相结合的策略,这一发现有望用于治疗致命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磁单极子存在的证据。在对一种名为自旋冰的奇特晶体物质进行研究时,法国物理学家发现了一种磁涟波,它能成为证明磁单极子存在的证据。磁单极子是指理论上只有北极或南极一个磁极的基本粒子,此前专家从理论上预言了该粒子的存在。

●月球上发现水。今年10月,美国航天局科学家在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撞月产生的尘埃中发现了水蒸气和冰。

●修复哈勃太空望远镜。今年5月,美国宇航员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了修复,使该望远镜拥有了更为敏锐的观测能力,并拍摄到了自其1990年进入太空以来最壮观的天体照片。

摘自2009年12月19日《文汇报》

芬兰投资1亿欧元建造“零碳排放”购物中心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成为流行的生活方式。在芬兰,西部沿海城市波里明年就打算建一座“零碳排放”的购物中心。

据芬兰媒体《赫尔辛基新闻》日报22日报道,这个正在规划中的购物中心无需连入城市集中供暖网络,而是完全利用地热进行供暖和制冷。

报道介绍说,施工方将把地热采集管道嵌入打地基所使用的650根36米长的钢筋或混凝土桩中。夏天时,地热采集管道除负责建筑制冷外,还可以把多余地热储存起来,用于冬季供暖。

这个购物中心规划面积约为5.5万平方米,投资额约1亿欧元,建成后将成为芬兰首个“零碳排放”购物中心。

摘自2009年12月23日《文汇报》

亚洲规模最大污泥处理工程提前完成

亚洲规模最大的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提前15天完成八座蛋形消化池中的最后一座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这一环境“巨无霸”工程明年年底正式投运后,不仅能使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自身能量物尽其用,还能实现“变废为宝”,将为上海的节能减排立下汗马功劳。

以往,污水处理后形成的污泥,大部分经过简单浓缩脱水后填埋,无害化处理率低。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后,将对白龙港污水厂每天处理的200万立方米污水中产生的污泥采用浓缩、消化、脱水、干化处理。由于对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了充分分解,实现了污泥的无害化,最终产生的干污泥可以“变废为宝”,作为园林绿化介质土或垃圾填埋场覆盖土,还能用于盐碱地改良。

值得一提的是,污泥在八座蛋形消化池消化过程中,每天约能产生约4.5万立方米沼气,这些沼气可作为供热能源循环利用于系统本身的干化等阶段,实现节能减排,节约处理成本。据了解,本工程建成后,上海中心城区污水厂约50%的污泥将得到有效处理。与此同时,上海已为全市污泥处理制定了详尽规划,在石洞口、竹园、白龙港、杭州湾、嘉定及黄浦江上游、崇明三岛6大区域内,采用不同方式处置污泥。

摘自2009年12月18日《解放日报》

《哥本哈根协议》要点

在升温幅度上,协议承诺,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内,未提及是否以前工业化时期的全球气温作参照。

在减排目标上,协议没有提及2050年长期减排目标,对于2020年中期减排,协议要求各国在2010年1月30日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具体减排计划。

在资金问题上,协议指出,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到2012年间,通过国际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亿美元气候援助资金,并在2013年到2020年间每年提供总额为10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协议没有具体说明融资渠道及如何使用。

《哥本哈根协议》表示,将建立一个“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作为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性发展的融资主体,并设立“技术转让机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国际间技术转让。

摘自2009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

汉族祖先来自非洲

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人口20%、中国人口90%。“就目前所知,汉族50%以上的基因源自仰韶文化”,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教授金力表示。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三门峡渑池境内的仰韶村被发掘而得名。这个农耕文化以彩陶为著名标志物,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迄今中国已发现数千处仰韶文化遗址,以陕西、河南等省为多。金力说,事实上早在仰韶文化之前,距今约三四万年的史前时代,汉族之祖都来自古老而遥远的非洲,他们“先跨过长江,再跨过黄河”,才形成后来的汉族人群。

不过,汉族人群并非如此“单纯”,而是比较典型的混合人群。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书华博士认为,汉族人群历史悠久,汉族形成是一个多民族群体接触、交流、联结的复杂过程。“几千年不同程度的隔离、融合和迁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地区汉族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人群遗传多样性或者说差异性,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布特征”。

摘自2009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

欧洲筹建清洁能源网

欧洲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工业方面各自为战的局面即将结束,据1月5日出版的《南德意志报》报道,包括英国、德国、丹麦、挪威在内的9个国家正在筹划建立统一的欧洲清洁能源网络,将各国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水力发电资源进行一次整合,从而形成从北海到欧洲大陆北部的联合电网。

根据目前英国及德国媒体披露的消息,英国、德国、丹麦、挪威、法国、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和卢森堡的能源部门高层官员已于去年12月在爱尔兰就这一清洁能源网络的具体细节进行过讨论,并达成了一致。据《南德意志报》报道,按照该项目的规划,欧洲9国将用10年的时间,把英国和德国在北海的风力发电装置,通过海底高压电缆与挪威、丹麦以及比利时海岸连接起来。与此同时,挪威的水力发电资源以及欧洲大陆的太阳能发电资源也将通过海底高压电缆的传输方式,连通至上述的9个国家,从而形成一个覆盖整个西北欧的清洁能源网络。

专家分析说,目前尽管欧洲主要国家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程度都不低,但是无论风能、太阳能还是水利资源都存在季节性和气候性的变化,供给量并非很稳定。建成欧洲统一的能源网络之后,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能源供给不足的状况。特别对于处于外海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来说,如果能够及时把所产生的能源以电力形式传输到邻近国家,就能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目前的状况是,随着清洁能源的不断开发,现有的电网已经不能满足传输和储存清洁能源的需求,对于电网的改造迫在眉睫。欧洲统一清洁能源网络的上马,正是这一面向未来的电网改造工作的重要一步。

摘自2010年1月6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