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市场何以“胆量决定价格”?
2010-06-27胡立彪
■ 胡立彪
几十元和几百元的葡萄酒,到底差别在哪里,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说不出个所以然。对这种洋玩意儿了解少,“不知有汉”,这只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方面,有时就连那些行内人也会出现“无论魏晋”的情况,这虽让人生疑,却是当下葡萄酒市场现实的另一方面——从同一个桶里分装的酒,有的卖几十,有的卖几百,它们的差别显然不在酒本身的质量,只在于卖酒者的胆量。
质量决定价格,这只是市场的一般规律,要是胆量决定价格,那这个市场就有另外的规律了。据武汉的一家媒体报道,当地销售的进口红酒多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地,有些经营商为了降低关税成本(实际是逃税),只进口成桶的原酒,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口岸灌装,然后再进入内地市场销售。一般原装进口红酒利润在30%以上,而灌装的利润则可以达到100%甚至更高。一瓶成本在18元左右的灌装智利红酒,在市场上最高可以卖到200元。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热钱加入其中,而国外一些杂牌红酒也趁机涌入,导致整个进口红酒市场质量参差不齐,混乱不堪。目前,分装进口红酒已经占据进口红酒大约六七成的市场份额,而原包装纯进口红酒的比例则缩至三成左右。
进口红酒价格虚高,却并没有吓走那些需要它的人。调查显示,一般市民对于红酒消费的心理接受价位在40元/瓶左右,但价位在200元/瓶以上的进口红酒的市场销量却相当好。除了高收入人群,九成以上的高价进口红酒都是被非个人的或官或商的公款消费掉的。这类消费对价格并不敏感,就算贵至万元也照卖不误。武汉一家公司刚进来一瓶名为“罗曼尼康地”的法国红酒,标价10万元,没过几天便被人买走。七八千元价位的红酒自然不在话下,多的是一要就是几箱的单位式集体购买。有这种非理性的“刚性”消费需求,商家何愁好酒卖不出去,也何愁卖不出好价?人为制造“好酒”、“好价”,即胆量决定价格的事,也便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果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国进口红酒市场正以每年30%左右的高增长率大跃进式发展。然而,这种疯长分明埋下了严重的市场隐患。一方面,进口红酒不断蚕食国产酒市场份额,给国产酒制造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洋酒市场畸形发展,对国内企业生产和民众消费造成双重误导,这会使整个红酒行业面临一场危机。事实上,近些年,伴随着葡萄酒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价格战、终端战、渠道战、地盘战等低层次搏杀使竞争日趋恶性化。而且,无论是生产、营销还是消费,葡萄酒文化在我国都是天然缺失的,整个产业目前只能说是处于婴儿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极容易导致许多不规范行为的产生。洋酒市场鱼龙混杂,既呈现出了整个葡萄酒行业的不堪现实,同时它又作为一个原因,使情况更加恶化。
看来,对我国葡萄酒市场进行一次梳理整治,已迫在眉睫。一方面,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对这个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有葡萄酒历史传统的西方国家,都有专门的葡萄酒市场管理机构,且形成了一整套详尽、严格的包括葡萄酒生产、储藏、销售等各环节的标准规范。正是有了政府的监管,才保障了市场的稳定和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特别是加强种植、管理、工艺及消费文化等方面的引进和学习。比如,在生产上建立行业分级标准制度,在消费上普及葡萄酒知识、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等。当然,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若不从自身做起,注重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形象,那一切都是白费,而这样的企业最终也会“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