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的经世面向
2010-06-22王维
王 维
摘要:南宋事功学派代表陈亮,面对国家民族的困境,以一种英雄式的生命形态解读和体悟《周易》。相对于同时期的思想家们,他将《周易》提升到高于四书、《春秋》等书的地位,进而秉承易学中利用厚生、开物成务而广业的经世面向,在其整体天下意识之下,开拓出一套不同于心性学派的商标实事实功的经世之学。这种学说以道器一体论为其哲学根基,以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为其主要表现内容,是对易学经世面向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易学;道义;事功;经世致用
中图分类号:B24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1-0029-05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人。作为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他针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困境,面对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及世人对于传统价值系统的迷失,以其强烈的现实关切,认为只有开创实事实功才可以拯救民族国家的危亡。因此,其平生以恢复中原、富国强兵为抱负。这种事功优先于一切的立场,成为其泛观时弊,解决一切时代问题的出发点。其对六经的解读,也深刻体现出这种思想倾向。其对《易》的理解就鲜明地展现了与程未理学不同的经世面向。
一
众所周知,在儒学发展的悠长长河中,它的形态也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着。在确立、结构又重构的过程中,儒学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天人之学的学术品格,这种天人之学贯穿整个儒学发展的历程。作为五经之一的《周易》,自产生之日起,就引发了历代学人对它的研究兴趣,也正是这些学者以各自的视野和立场解读易理,才使得《周易》的易理与精神在解读中日益丰富和延续下去,汇成易学这一专门之学。可以说,正是易学的鲜明天人之学品格显豁出儒学的天人之学,并促进了儒学形态的转换。宋代儒者以易学为学术根基,以四书为学术主干,完成了儒学整个价值系统的转化。汉唐之儒生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与价值失序的时代,他们从经典中寻找拯救社会的良方,认为通经可以致用。宋代之儒肯定汉唐之儒通经致用的路子,但是他们却认为汉唐之儒关注经典文本本身,沉迷于文献的训诂、考据,这是不合适的。“穷经,将以致用也。……今世之号为穷经者,果能达于政事专对之间乎?则其所谓穷经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或也。”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明通经典里的精神。宋代儒者站在天人之学的视野下,认为人应该挺立起生命的主体性,成就内圣,再将之向外拓展,开创功业。他们认为经典为其提供了修养身心、安顿生命、开创经世功业的理论资源。但是他们中另有一部分儒者不赞同走道德经世的路子,而转向了事功经世。宋代功利学派易学的先驱是李觏。他关注现实人事问题,认为《周易》应该运用于国家复兴的事业中。“李觏在批评刘牧以虚无主义解《易》的同时,强调从实用的角度,即‘急乎天下国家之用的视角解《易》。”这与他的经世致用的学风是分不开的。南宋事功学派继承并发扬北宋事功先驱者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事功面向。陈亮认为汉唐之儒与心性学派儒家通经致用的路径不对,应该就现实事功谈经世。故而他不关注经典文本本身的词章意思,而是从现实事功谈对经典的认识。在其为学生授课而写的讲义《六经发题》中,主要阐明了其对《书》、《诗》、《周礼》、《礼记》、《春秋》的认识。六经里面独缺《易》。为何《六经发题》中单不提及《易》?纵观《陈亮集》中论《易》文字约有二十多处,其中并没有整篇详细地对《周易》进行注解,所提及《周易》之处,或引用其文,或简约一两句概括,而程朱心性学家都有详细的《周易》注解。有学者认为陈亮在六经中排除了《易》,说明他在儒家精神的确认上有自己独特的取舍和认定,这“与北宋五子以来以《易》为基本思想框架来建构儒学的思路迥异”。愚见以为,下面这段话说明了陈亮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认识,尤其是对《周易》的态度。
世之儒者,揭《易传》以与学者共之,于是靡然始之所向。然予以谓不由《大学》、《论语》及《孟子》、《中庸》以迭乎《春秋》之用,宜于《易》未有用心之地也。
这段话反映了陈亮对四书《春秋》、《周易》及其关系的认识。他批评世儒研读经典的视野与态度。他认为世儒都在研究《周易》中内圣成德的部分,他们不了解《周易》之真正用心之处。鉴于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他认为国家亟待解决的是恢复君臣大义和疆土的统一,实现国富民强。而《春秋》一书正是揭示了如何恢复君臣大义的经典。因此,他抬高《春秋》的地位,认为熟读四书是明了《春秋》微言大义的前提,进而在明了《春秋》之大义的基础上,才能明了《周易》的真正用心之处。这里,陈亮将《周易》提高到比四书、《春秋》更高的学理地位。可见,其以独特的经世视野看待经典,认为经典的功用是为了治理天下、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在研读经典时,应该关注其里面的经世面向,且这种经世不是道德经世,而是实事实功的经世路径。而《周易》中正好提供了这种事功经世的理路。故而他认为《易》较之于四书、《春秋》具有更加崇高的地位。他猛烈抨击当时占学术界主流地位的道德性命之学,并认为创建实事事功较之于心性之学的修为更具有优先性。牟宗三先生认为陈亮具有一种英雄式的生命形态,他的一切思想都是从生命的实然处发出的。故而陈亮亦站在生命实然的角度解读《周易》,认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经世思想。
包羲氏、神农氏、黄帝氏始开天地而建人极,其大者固已为百王之所不可废,而风俗之尚朴、法度之尚简也,故其书不可存而存其大者,《易》所载十三卦圣人是也。而《易》之书则天地古今之变备矣。
这里“十三卦”取自于《周易·系辞下》“观象制器”一段而来。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新木为耜,揉木为未,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古圣先王“观象制器”的典故。这十三卦是:离、益、噬嗑、乾、坤、涣、随、豫、小过、睽、大壮、大过、夹。先王为了治理国家,观天地万物之象,创制礼法、发明器具等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耕作、捕鱼、舟车、房屋、市场交易等,以及生活中的礼法制度。这十三卦表明《周易》思想中强烈的关注现实人生的倾向,体现其经世面向,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成顺致利”,之道。
夫成顺致利之道,《易》所载十三卦,圣人盖用此道以开天地而立人板者。自汉以来,英雄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