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灵之城马丘比丘

2010-06-22编译魏明

大自然探索 2010年7期
关键词:马丘比丘印加考古学家

编译 魏明

在高高的秘鲁安第斯山顶,雄踞着一座叫马丘比丘的古代城市。没有城墙,因此这座古城看上去并不像是一座城堡。城里有喷泉和小水池,有寺庙和用花岗石雕凿而成的奇异圣坛,却少有线索来解释缺乏铁制工具和轮辐的当地古人是如何创建这一山顶奇迹之城的。除此之外,对于究竟是谁建造了这座城市、为什么要把城市建在山顶上这类问题,一直以来也无确切答案。直到现在,新的研究才开始从曾经生活在此地的人们的骨骸中破解这种种奥秘。

坐落于安第斯山一条高度超过2400米的狭窄山脊之上的马丘比丘城,是一个遥远偏僻而又神秘莫测的古代遗迹。在这座山顶古城中,分布着超过200个建筑结构,其中每一个都是由经过精致刻凿的石头建造的。一些建筑看上去像是住房,另一些则是寺庙。这些建筑包围着面积为1英亩(约4000平方米)的绿地,而所有建筑和这片绿地都由露天水道和喷泉供水。

如今,这里是空无一人的废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失落之城和幽灵之城。然而,这里的门户和通道分明昭示着这里曾经人丁兴旺,这座古城曾经壮丽惊人。可是,这座城里没有任何的文字线索,也没有任何雕刻可以暗示建造此城的目的。而在马丘比丘的最高点,奥秘进一步加深——这儿耸立着一根雕凿精美的石柱。

从这个最高点眺望四周,壮美的风景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到讶异而又好奇:这座古城的建造者,当初是怎样把这么多巨石送到山顶上,怎样将它们雕凿得如此精细,又怎样在不使用灰泥的情况下将它们安放就位,从而牢牢支撑建筑的墙壁?究竟是谁建造了马丘比丘?他们又是如何在这个“不可能之地”建造了这座令人不可思议之城的呢?

更让人迷惑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放弃这座奇迹之城?在马丘比丘,随处可见有正准备安放、但工作突然中止迹象的石头。2010年2月,考古学家正式宣布,通过对马丘比丘遗址进行新的发掘,同时对这座古城下面进行首次发掘,破解上述奥秘的线索正在浮现。

破解马丘比丘之谜并非易事,因为从山下前往这座古城的道路异常艰险,堪称全球最难的道路之一。这条被称为“印加之路”的天路的建造者,就是不惧高度、勇猛攀岩的印加人。印加人之所以能在15世纪中期迅速崛起,部分原因就是他们建造了虽然这么险、但同时又这么好的山路。直到今天,这个总长超过16000千米的道路网络仍然清晰可见。

“印加之路”中的一段

华曼·波马的一幅画作

印加人留下的其他种种证据也证明,他们是工程大师和能工巧匠。他们的梯田、水道和石头城市完全可以同古罗马建筑相媲美。但和古罗马人不同的是,印加人是在没有轮子、没有铁器、也没有书面文字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切的。印加人虽然有被称为“其普”的计算体系,就是用打结的绳子来计数,但却没有对他们的生活和历史留下任何记录。于是,现代人对印加人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于在16世纪征服印加人的西班牙殖民者,而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记叙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嘲讽式的偏见。

不同的记叙则来自于一位名叫华曼·波马的印加艺术家。波马出生于西班牙人到达秘鲁之后不久,因此他是跨越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两个世界的观察者。波马创作的成百上千幅简单画作,描绘了印加人的农业技术、王室生活以及印加人荣耀的征服历史。从西班牙人和波马的描述中,今天的考古学家已经知道印加人是凶猛的战士,他们曾征服几十个民族,从而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印加帝国的疆域曾经宽达大约3800千米。

为了养活自己,印加人变陡坡为梯田。有证据表明,印加时代开垦的农田甚至比今天的秘鲁农田总数还要多。但有关印加人的最惊人细节是:印加帝国只统治了短短100年,然后这个帝国就轰然坍塌,首先是疾病肆虐,然后是内战不断,最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终结。

考古学家从西班牙人那里知道,最后一个印加国王退隐到了安第斯山中一个叫做维尔卡邦巴的城市,并在那里坚持了35年,但最终这座城市在1572年被西班牙人毁灭了。奇怪的是,西班牙人没有留下有关维尔卡邦巴城的确切位置的记录,于是失落之城维尔卡邦巴的传奇就诞生了。

这个传奇的诱惑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几乎在350年之后,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专程到秘鲁探寻维尔卡邦巴古城。1911年1月24日,宾厄姆带着相机到达了一条山脊顶,也由此步入历史。“它简直太神奇了!”宾厄姆后来写道。那么,这个“它”究竟是什么呢?宾厄姆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把它叫做“马丘比丘”,而他相信:马丘比丘就是失落之城维尔卡邦巴。一年后,宾厄姆带领的探险队发现了超过100座墓葬,他由此更加坚信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维尔卡邦巴城。

宾厄姆和他的骨骼专家乔治·伊顿博士对这些墓葬中的骨骸进行了深入检验,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结论:其中80%的死者都是女性!对此该如何解释呢?根据西班牙人的记述,印加帝国最漂亮的女子都被集中到了一座山中“修道院”,她们大约在8岁时就被送到那里,余生全部为印加国王服务。宾厄姆认为自己找到了这些被后人称之为“太阳圣女”的女子的遗骸。他还进一步推测,当最后一个印加国王退隐山中以躲避西班牙人时,他把自己的所有“太阳圣女”都带至此地。

宾厄姆认为,这些女性骨架完全可以证明,这座雄伟壮观的马丘比丘城正是传说中的维尔卡邦巴城。1913年4月,宾厄姆的考古结论及现场照片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轰动,宾厄姆也由此成为一个明星。

但问题是,宾厄姆的惊人结论实际上并不正确。对于其他印加废墟的调查表明,西班牙人毁坏了他们发现的几乎每一个印加圣址,而在马丘比丘,除了自然风化留下的创伤,整座城市几乎毫发无损。而驳倒宾厄姆结论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却正是他在马丘比丘遗址发现的那些骨骸。今天的法医人类学家重新检验了这些骨骸,结果发现:这些死者中的男女比例各为约50%,这与乔治·伊顿当初的检验结论大相径庭。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从骨架上确定死者的性别,就必须考虑种族和人种因素,而伊顿当时只参考了欧洲人的骨架特征,以为骨骼较小者就是女性,而事实上安第斯山居民的体形都相对矮小。

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

今天的法医人类学家还发现,这些死者中虽然有多个小孩,但他们的年龄同“太阳圣女”相比还是差得太远。根据种种迹象,这些死者中有大量“太阳圣女”的可能性被彻底排除,而马丘比丘就是维尔卡邦巴的结论自然也就失去了立足之本。那么,马丘比丘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

马丘比丘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一座军事堡垒?抑或一个宗教中心?

在马丘比丘附近有一个叫做帕塔拉卡塔的小镇,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线索:帕塔拉卡塔曾经向马丘比丘的所有居民提供食粮。沿着印加道路网,从马丘比丘步行至帕塔拉卡塔需要几小时,帕塔拉卡塔也是距马丘比丘最近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农耕的地方。不过,帕塔拉卡塔居民看来也并不仅仅是农人,他们同时可能还担负着其他职责,比如工匠和建筑师,他们有可能正是马丘比丘的建造者。

一名当地向导在帕塔拉卡塔镇上方一个几近垂直的峭壁上发现了一处墓葬,经考古学家观察推断,此墓在过去500年一直保持原封不动。考古学家此前曾调查过该地区的许多容易到达的墓葬,这些墓葬都很简单,基本上就是把遗体放进山洞里而已,而新发现的这座墓葬不仅难于到达,而且有明显的建造加工痕迹。考古学家在墓中发现了9具人骨架,其中许多都显示出曾受损伤的征兆,而且很像是日常活动所致,例如从高处坠落或被重物坠压。假如真是这样,这些骨伤就有可能是在采石场中造成的。如此看来,这些死者的确有可能正是马丘比丘的建造者。

由演员扮演的“太阳圣女”

古印加帕塔拉卡塔镇遗址

经过进一步的检查,科学家发现其中一些人头骨上竟然有洞,而且明显是一种叫做“环钻术”的印加手术留下的痕迹。所谓环钻术,就是去掉一部分头骨以释放骨裂所造成的颅内压,说白了这就是一种颅骨手术。在印加帝国发现的许多愈合的头骨都证明,印加人是做环钻术的高手。

这些人为什么要做环钻术呢?他们的颅伤到底是由事故还是暴力造成的呢?以其中一具颅骨为例,额骨完全断裂,洞一直延伸到了额窦,这明显不属于事故致伤,而很可能是武器所伤,也就是战争的结果。事实上,在这座新发现的印加墓葬中,有不少头骨都显示出明显的钝器伤害特征,例如典型的棍棒伤痕。也就是说,这些死者并不是马丘比丘的建造者,而有可能是印加战士,是马丘比丘的保卫者。

此前不少学者认为马丘比丘是一处平和的宗教圣所,而这一新发现表明这种观点只是一种缺乏依据的臆测。不过,马丘比丘城中确实有不少寺庙,例如三窗庙、秃鹰庙、太阳庙,后者建在一块巨石之上,在两至日(冬至与夏至)时会被阳光照得闪闪发亮。而在马丘比丘城的最高点,还有一根被称为“拴日石”的石柱。如此看来,上述各种证据就显得有点自相矛盾了:马丘比丘究竟是一座军事堡垒还是一个宗教中心?

马丘比丘城中的三窗庙遗址

接受过环钻术的印加人的头骨

答案或许在库斯科(秘鲁南部城市,11世纪初起至16世纪为印加帝国首都)被找到了,这座城市至今居住着印加人的后裔。在每年罗马天主教的基督圣体节期间,当地人都要将圣母玛利亚和其他15位圣人的雕像移出教堂,搬到广场上,以此表示敬意。不过,他们举行仪式的许多风格,比如演奏乐器和抬着雕像游行,却是十足的印加风格。这也并不奇怪,因为这实际上是当地的基督徒们对印加宗教仪式进行的一种“修订”。

据此可以想象,500年前的印加人也一样游行走过库斯科城,所不同的是他们当时抬着的并不是基督教圣徒的雕像,而是他们自己的国王的木乃伊——国王被印加人尊为神明。那么,会不会是其中的一位印加国王下令建造了马丘比丘呢?单就马丘比丘的建造技艺本身来看,它已明显暗示出王室风格。科学家估计,马丘比丘城的建造至少花了50年时间。由于印加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00年,所以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自然是最早期的印加国王,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足够的时间来建造马丘比丘。那么,下令建造马丘比丘的究竟是哪一位印加国王呢?

库斯科城内的印加石墙遗址

根据一位名叫伯纳比·科布的西班牙耶稣会会士的记述,目标指向了印加帝国的缔造者帕查库提国王。虽然迄今没有发现可以证明他是马丘比丘缔造者的证据,但他的名字中潜藏着一个小小的线索——“帕查库提”意为“他是世界的重建者”。

当今考古学家对帕查库提的了解,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因于科布神父,此人是在西班牙人征服印加人之后的16世纪晚期到达秘鲁的,他的记述是依据对印加后人的采访。根据科布的记述,帕查库提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在建立统一的印加帝国之后,他把余生都花在了为自己修建宏伟的庙宇、宫殿和坚实的堡垒方面。

马丘比丘的精美石工同帕查库提在其他印加城市修建的庙宇石工非常相似,这暗示马丘比丘的建造者确有可能正是帕查库提。不过,将帕查库提同马丘比丘联系起来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据,则来自于保存在库斯科殖民档案中的一本由西班牙人建立的花名册。在这本年代注明为“1568年”的花名册中,不仅提到了“比丘镇”这个名字,而且还注明其主人是“印加·尤潘基”,也叫“帕查库提”。这一证据确定无疑地证明,下令建造马丘比丘的人正是首任印加国王帕查库提。

帕查库提像

印加人究竟是如何建造马丘比丘这一山顶奇迹之城的呢?一组水利学家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查明了其中的秘密。

创建马丘比丘,地点的陡峭并不是唯一的难题,该地区每年的暴雨经常引发山体滑坡,而且这块区域位于两条地震断层线之上,这就使得在这里建造石头城市真是难上加难。

不过,马丘比丘所在位置的确拥有两大优势:附近有新鲜的山泉和充足的花岗石来源,本地恰好还有一个采石场。当印加工程师们开始建城时,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固大山,防止山体滑坡。为此,他们建造了由一层又一层梯田构成的壮观壁垒。科学家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说,马丘比丘其实并不只是山顶上的马丘比丘城,应该还包括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山顶的那一层层梯田,它们才是马丘比丘的真正根基。

这些梯田其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农田,因为其中虽有一些被用于小规模农作,但建造它们的主要目的却是排水以加固山体。如果不这样做,雨水就会把山坡变成泥浆,马丘比丘也就不会有立足的根基。

为了防止山体滑坡,印加人创建了复杂的排水系统。考古学家在山坡梯田内发现了肥沃的表土层,下面是一层沙土,再下面是大大小小的碎石和石头。显然,这样的土层结构具有层层过滤雨水的作用,哪怕大雨倾盆,梯田也从来不会被水淹。具体而言,水不是冲下山坡的,而是慢慢地从土壤渗下去的,因此不会造成侵蚀。

以这种基本设计为指导,印加人在大山上建成了第一层梯田,然后是第二层、第三层……不断重复,一直建到了山顶。到了山顶之后,印加工程师们必须克服更大的水问题。马丘比丘城的地面都是用石头铺好了的,所以能排水的地方很少。然而,印加人早就预见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建造城市的过程中,他们在全城仔细修建好了超过一百条排水道,而且其中许多条排水道将来自城区最高位置的径流集中到城中央广场。考古学家在城中央广场的深入发掘显示,那里有一个卓有成效的排水系统:在常见的表层土和小石头层下面,有一个厚厚的白色花岗石碎料层,这是印加人多年来辛苦凿石的结果,而凿石的目的正是为了建造一种地下排水道。

印加人建造的马丘比丘梯田(台阶)

马丘比丘城中的一个排水道

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土方工程,深度达到地面下近3米,覆盖面积数英亩。地下水道收集积水,使之分流离开马丘比丘城。据建筑学家估算,在建造马丘比丘城的过程中,印加工程师们至少将一半的功夫都花在了打地基以确保马丘比丘城能永久存在方面。

在印加人不遗余力地为马丘比丘城排水的同时,他们也建造了喷泉,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庆祝自己的业绩。城中迄今一共发现了16处喷泉,其中每一处喷泉都不但设计漂亮,而且还在提供饮用水方面很实用。这些喷泉都由附近马丘比丘山坡上的一处天然泉供水,印加人建造了一条坡度刚好的水道,经由这条水道流进喷泉中的水量足以为马丘比丘城中的大约1000位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

了不起的不仅仅是这样的水利工程,更是印加人巧夺天工的凿石工艺。花岗石的硬度很高,尽管印加人缺乏铁制工具,但他们还是将花岗石变得能为己所用。那么,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马丘比丘采石场为考古学家提供了线索。在这个采石场中发现的石头证据表明,印加人凿石的基本方法就是直接捶打石头。他们先用大型工具重击大石块,使之分裂,然后运用较小但更坚韧的工具凿出结实而又光滑的表面。石头凿好之后,他们把它放在滚木上或泥浆中,推至建筑工地附近。最后一步就是把石头放置到位,并且让它同相邻石块契合得紧紧的。

因王室命令驱使而建造的马丘比丘城堪称是印加工程与艺术的一座丰碑,但仍有许多奥秘未解: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来建造一座城市?为什么帕查库提要下令在这么一个“不可能之地”建造马丘比丘城?建城是不是源于宗教目的?

考古学家对印加宗教的了解,同样是来自于科布神父在西班牙人征服印加之后写作的文献。科布神父写道:“印加人对自己奉为神灵的太阳、水、地球和其他许多事物,都以一样的敬意和一样的仪式加以崇拜。”印加人相信,太阳和大山都是必须通过仪式进行安抚的神。科布记录了这些祭拜仪式中的一种——杀儿童祭祀。不过,科布的这一记述是否带有殖民者的偏见而属于捏造呢?让考古学家有些意外的是,科布的这一描述竟然在1999年得到了证实,当时,高山考古学家在阿根廷一座高高的山峰上发现了完好保存的儿童木乃伊,而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被杀死后献给科布所描述的山神的孩子。

马丘比丘城中的一处喷泉

科学家在检验一具被杀死以献祭的印加儿童的木乃伊

矗立在马丘比丘城中心的拴日石

马丘比丘城所在的神秘位置或许也正好解释了这座城市建于山顶的目的。考古学家将这种解释称为“圣景”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印加人不仅崇拜太阳、河流和山神,而且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同这些神灵“融为一体”获得力量。那么,这种“融为一体”是如何做到的呢?

即便对于印加人来说,马丘比丘山的山顶也是一个建造城市的不同寻常之地。印加帝国的都城库斯科和比萨卡之类的其他印加城镇,都建在平坦得多、很容易前往的地方。而马丘比丘城不仅偏僻,还很遥远——在印加帝国时代,从库斯科步行去马丘比丘城要走整整5天。就算是在今天,旅游者从库斯科前往马丘比丘废墟也要先坐4个小时火车,再坐汽车,而且这趟汽车之旅路途颠簸、艰险。

那么,印加人为什么要把城市建在山顶呢?纵观马丘比丘城及其周围地区,处处有迹象暗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一些地方,印加人把石头雕凿成马丘比丘城周围的神圣山峰形状,当作圣像来展示。

在印加时代,如果人们从比马丘比丘城更高的海拔前往此城,他们就会看见这座城市被神圣的乌鲁邦巴河所环绕。对处在农业时代的印加人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重要,因此马丘比丘城所在的地点自然就很重要。还有一个证据把马丘比丘城同“圣景”理论联系起来,这就是那根耸立在金字塔形状的马丘比丘城顶部的被称为“拴日石”的石柱。“圣景”理论认为,这根石柱和四个山神(马丘比丘城周围的四座最高的山峰)一样,对印加人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事实上,拴日石不仅是马丘比丘城的中心,而且也是周围这一整片风景的中心。四座最高峰环抱着马丘比丘城,而它们恰好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靠近圣河、与四个最强大的山神连线,这些很可能使得马丘比丘峰对印加人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对第一位印加国王帕查库提来说,马丘比丘城究竟有什么实际用途呢?在这座城内有一处王室宅邸,它靠近第一处喷泉,保证国王能饮用最纯净的水。不仅如此,它也靠近城中最重要的寺庙。可是,马丘比丘城究竟是帕查库提的朝廷所在地、宗教中心还是军事前哨,则仍是一个谜。

对宾厄姆所发现的人骨架进行的重新检验,给出了一个可信的解释。在宾厄姆于1912年进行的发掘中,他的探险队误将这些人骨架辨识为“太阳圣女”。最近,科学家对这些人骨架进行了再度检验。一旦这些人的身份被确定,马丘比丘城的具体用途就有可能得到解释。

在这次检验中,科学家在这些人骨架上没有发现暴力伤害的证据,因此可以断定这些人不是士兵;而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这些死者的墓葬都很简单,没有值钱的随葬品,这意味着他们不是王室人员。此外,在这些人骨架上,有迹象表明这些人也不是普通劳工,而似乎是介于普通劳工和贵族之间。例如,即便是在其中的成年死者骨骼上,都少有关节炎的征兆,这说明他们的劳动强度并不大,并未从事过石工或把石头搬上山坡之类的重体力活。

然而,表明这些死者身份的一个关键线索来自于他们的饮食结构。为了查明他们的饮食结构,科学家使用了一种叫做“同位素分析”的技术。在检验中,科学家将少许骨骼样本气化,以寻找被吸收进骨结构中的食物的化学痕迹,结果发现了高含量的碳13同位素,它是玉米的标记。尽管玉米在今天的秘鲁是常见食物,但是在印加时代却是王室食物。事实上,在梯田土壤中发现的数百个花粉样本表明,在马丘比丘城周围种植的少量作物中主要是玉米。

马丘比丘城中的王室居住区遗址

玉米富含碳水化合物,吃起来有点费牙齿,难怪这些死者中的很多人出现了牙脓肿和掉牙。如此看来,这些人尽管不是王室人员,却能经常享用王室的玉米,而且不用干大量重活,那么他们究竟是马丘比丘城中的什么人呢?考古学家最终确定,这些人其实是一大群王室侍者,而马丘比丘城正是帕查库提国王的一处王室庄园城,是一处安详的退隐处,是帕查库提和朝臣们前来休息、祭拜和享受的地方。在这里,当然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王室仆人来伺候他们。

不过,在附近的帕塔拉卡塔镇墓葬里取得的新发现,却与上述祥和的场景格格不入。在这些墓葬里发现的不少死者的骨架上都有严重的伤痕,这暗示马丘比丘城或许也没能摆脱战争的阴影。那么,马丘比丘城为何会成为集战争与和平为一体的地方呢?

根据西班牙人的记载,在帕查库提掌权大约10年后,印加人征服了马丘比丘峡谷。或许是为了纪念胜利,帕查库提下令修造马丘比丘城。考古研究表明,印加人也精于心理战,他们在山顶修建宏伟的马丘比丘城,很可能是为了让生活在山谷上面和下面的人们都能看见这座圣城。这样一来,马丘比丘城就传达了一个关于征服与占据的信息:这座山顶奇迹之城的主人拥有着这一大片土地,同时也控制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由此看来,马丘比丘城就是印加力量的一个令人敬畏的象征,是帕查库提的一个壮观的炫耀物,是把印加人同圣山圣水联系起来的纽带,而不仅仅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作。可是,假如这座山顶之城的确是印加人展示其宗教与军事力量的地方,那为什么西班牙殖民者不像自己糟践其他印加城镇那样来糟践马丘比丘城呢?为什么在西班牙人的正式文件中从未描述过马丘比丘城?

部分答案还是要到库斯科的基督圣体节游行中去寻找,这个一年一度的仪式是当地人对印加仪式所做的“改版”。 当时的印加人在举行这一仪式时,他们带着木乃伊尤其是国王的木乃伊游行,而非像今天的人们那样带着基督圣徒的雕像游行。1471年,在帕查库提逝世后,他没有被埋葬,而是被制成了木乃伊。具体的过程如今已不清楚,但有一种理论推测,他的遗体是被逐渐风干的:白天被置于灼热的阳光下炙烤,夜间则接受低温冷冻,如此交替,最终完全脱水而成为干尸(即木乃伊)。

马丘比丘城居住区全景照

耐人寻味的是,今天的当地克丘亚人保存美洲鸵肉的做法与此很相似,其结果就是“肉干”,这也是英语中借用的少有几个克丘亚词语之一。一旦被制成木乃伊,帕查库提的遗体就继续在玛雅世界的政治和宗教生活中起着活跃的作用。由印加艺术家创作的绘画证实了王者木乃伊在这方面的用途。虽然考古学家并未找到过印加王室木乃伊,但有证据显示,每当举行重要的仪式和游行时,国王的木乃伊都会被带来,侍者在一旁驱赶蚊蝇,同时每天给木乃伊献上食物。也就是说,国王的木乃伊就像国王在世时那样继续受到崇拜,继续控制或被借以控制印加社会。

对国王木乃伊的照顾和处置,是由一组叫做“巴纳卡”的家族成员来承担的,他们同时掌管这位国王的一切不动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就连帕查库提本人也资源短缺了。于是,建造马丘比丘城的工作放慢了下来,接着全盘中止,这是因为帕查库提的后人们有更紧迫的事要做——甚至西班牙殖民者还没来,天花就先期而至,接下来是血雨腥风的内战,最终导致印加帝国土崩瓦解。帕查库提死后还不到60年,印加帝国就在西班牙人的铁蹄下彻底坍塌。其中某一时段,马丘比丘城中的人们也许会说:“看来没人会来这里拜访了。”自然,到那时这座奇迹之城也无需再照料了。于是,除了那些最忠实的王室侍者外,其他人恐怕都已遗忘了马丘比丘城的存在。再过了一段时间,很可能就连最忠实的侍者也离开了。这样一来,西班牙人恐怕从未听说马丘比丘城,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未发现这座山顶城市。

乌鲁邦巴河环绕马丘比丘城

对现代人来说,这可真是最幸运的“错误”,罕有的一个印加古城遗址就这样安然逃过历史的劫难。当然,马丘比丘城依然潜藏着诸多惊人的奥秘,等待科学家去一一破解。

猜你喜欢

马丘比丘印加考古学家
印加文明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马丘比丘被叫错100多年?
戴面罩游马丘比丘(环球360°)
马丘比丘为一名旅客开放
毕业一起去旅行 我们终将在路上释怀:徒步去马丘比丘,看天空之城
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秘鲁——印加文明的发源地
印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