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徽州“茶筹”

2010-06-20郑建新

茶博览 2010年1期
关键词:祁红茶友竹片

■ 郑建新

这是一堆竹片,小小扁扁,手指长短,筷面粗细。猛看不打眼,细审不一般,厚重包浆诉说悠久年轮,烙烧烫字显示不凡阅历。这是什么竹片?

茶友长春送此物给我时,明确告诉我,竹片是茶筹,是贵溪村书记家里的老东西。

茶筹是什么?第76期《茶博览》报道:2009年7月18日,有103枚茶筹首次亮相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专家认为“这曾是茶馆向客人收取茶钱的凭证,上面书有茶馆商号和茶名,作用相当于现有的消费券,中国茶筹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至清代至民国初年。”

然而,茶友送我的茶筹并非是都市茶馆的茶筹,而应该是徽州乡村茶号的物件,是徽州茶女在茶号拣茶计量的凭证,具有计酬钱币的功能。

茶友说的贵溪在祁门南乡,属于平里镇的小茶村。小是小,辈份和名头不得了,因为村里出过一位大茶人,名叫胡元龙,是大名鼎鼎的祁门红茶创始人。

祁门红茶创制于清末,全名叫祁门工夫红茶。这里说的“工夫”是指手上的工夫,也就是人工操作的意思。尤其早年阶段,祁红制作特别追求和考究工艺,分为初制、精制两大环节,十几道工序,繁琐细致、要求极高,十分珍贵,如今已被国家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撇开初制不说,精制环节有烘干、筛分、拣剔、补火、均堆五道工序。上海文化出版社的《祁门红茶》说:“拣剔,因采摘粗放,茶中每每混有梗茎乳花等物,必需人工拣剔。拣剔时看拣的师傅发给拣工茶叶一箩,份量视等级而定,一般一二斤左右。”再如清代徽州著名茶商江耀华在《茶庄竹枝词》中写道:“高墙广厦甚堂皇,斟酌锅场与拣场。每到新年才过了,竹工砖匠一齐忙。”均说明拣剔是十分重要的工序。

拣剔需要拣工,拣工几乎全是女辈,甚至不少还是童工。江耀华的《茶庄竹枝词》中就有形象描述:“提携小女当嬉游,预备朝来接早筹。为要人前充大囡,未干雏发已梳头。”祁红的拣剔方法是将各种级别的茶叶,由男茶工发给女拣工。发出茶叶俗称“发拣”,拣剔合格收回俗称“收拣”,发拣和收拣一箩叫做“一筹”,重量通常在二三斤左右。拣剔无疑是道地的手上工夫,全凭人工操作,属于眼、手、心均要同步到位的细活,其要求眼力之精确,手指之快捷,心神之集中,是属于令人叹为观止的硬工夫。著名教育家胡术五先生有首《拣茶词》描述得尤其精到:“茶粗茶细不用愁,只愁交去打回头。怜她贪快终能净,看拣人偏眼似钩。”胡先生是道地祁门人,从小耳濡目染祁红茶事,情感深厚,尤其对茶区凡女皆拣茶的习俗记忆幽深,感同身受,所以文字中充满对辛酸茶女的同情。

《祁门红茶》云:“拣工每每编有号码,另持茶证一张,由监拣茶工满场巡视,见茶合格,即在证上盖一戳记。拣工将茶证连同茶叶交回发拣处,便算合格一箩,即可重新领取新茶再拣。茶证未盖戳记,必须继续拣剔,直到合格盖戳为止。”这里说的合格盖戳,是民国时期的事。其实在此早期,祁红拣剔的“收拣”是以发放竹筹代替盖戳的。这种竹筹小棒,既是拣工统计拣茶数量的工具,更是拣工结算工资的凭证,也就是说竹质的货币,是拣茶女工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关于收拣严峻情景,江耀华的《茶庄竹枝词》也有生动记载:“先生收拣本无私,公道还防有怨闻。若把拣场方好屋,此公算是大宗师。尖毛秤架两边分,四两何妨当半斤。玉手纤纤亲授受,面前小立也销魂。”

长春茶友还告诉我,茶筹主人的村书记也姓胡,祖上也开过茶号,家中茶筹不少,足有一大簸箕,他仅仅拿来一部分送我。我细数一遍,足有数百根,基本可分为长、中、短三类,长的约8公分,短的不到6公分。之所以要区分长短,我推测可能是因精制茶类不同的需要。据《祁门红茶》载:“祁红精制环节有本身、长身、圆身、轻身、拣头五条路或本长身、圆身、拣头三条路。”推测是否准确,不得而知。

审视这些竹制茶筹,所有青蔑的那面,均带有黑色烙烫的文字。字不多,也不大,多数无法看清,只有少数能够辨别,有“求兴”、“永盛”等字样,想必那是茶号的名称。因为每家精制茶号所拣之茶,基本来自多家初制茶号,为表示区别,抑或是为防止茶筹伪造,于是便在竹片上烙烧文字,这也是完全必要的。依据字体差异,这些茶筹又可分为八种,足见茶号之多。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这些见证先人的智慧、饱蘸茶女心汗水和心血的竹筹,经岁月浸染,已带有厚重包浆。那红艳的色泽,分明是历史沧桑的写照。

猜你喜欢

祁红茶友竹片
竹片粗铣连续化定向进料系统设计与试验*
上海:与一席茶悦然相对
册,典
称述祁红产区形成与客观认定
做竹简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 茶,原来可以这么玩
天下茶友 茶圈中的社交网络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公众微信
猪八戒新传之抽数谎破
对祁红产业复兴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