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金城钼都”
2010-06-15河南省嵩县县委书记马振宇
河南省嵩县县委书记 马振宇
嵩县以科技为动力,把科技进步摆在了盘活自然资源的重要位置,使自然资源成为嵩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以打造全国有名的“金城钼都”为总目标,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从而带动了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河南省嵩县位于豫西山区,是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旅游强县、全国黄金生产八强县,总面积300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55万人。近年来,嵩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嵩”和“人才强县”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提升科技地位,盘活自然资源
近年来,嵩县转变发展观念,把自然资源开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科技为动力,把科技进步摆在了盘活自然资源的重要位置,使自然资源成为嵩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在依靠科技盘活自然资源方面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领导重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嵩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把科技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科技进步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要求各单位一把手必须主抓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配备好乡镇科技副职,在县乡村领导中形成抓科技、促产业、谋发展的合力。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嵩县建设的意见》、《县乡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嵩县科技进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真正是“会抓科技有政绩者上,不抓科技平庸无为者下”,为科技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县科技局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作为县政府重要组成部门单独设置,坚决做到机构不减、人员增加,从组织体系上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
营造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一是创造社会氛围。不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常态化地开展科技活动周和科技活动月等活动;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入乡、送特派员入企入村、送科技知识入户等活动,着力唱响抓科技、促发展的主旋律;三是每年召开年度科技工作大会,拿出重金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激发社会各界自主创新冲动和热情。
由于领导重视,科技环境适宜,一批有识之士进入了贫困县,极大地推进了嵩县的科技进步,促进了地方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1998年以来,嵩县连续11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连续6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由2002年的118位晋升到2008年的53位,跻身全省“经济发展十快县”行列。
狠抓科技创新,催生支柱产业
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嵩县以打造全国有名的“金城钼都”为总目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围绕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成果,狠抓科技创新,培育出了县域特色突出的支柱产业。
一是矿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黄金、钼、萤石等为主的矿产资源型和加工型工业体系,工业企业年上交利税3亿元,黄金产量由2000年的5万两发展到2009年的16万两,“金城钼都”初具规模。
二是中药材支柱产业。积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带动发展中药材30万亩,从业人数8万人,种植户年收入3000元,全县从业农民增收2.2亿元,中药材年产值达7亿多元,基地乡村农民人均种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成为科技富民强县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如车村镇天桥沟村,过去山茱萸种植只有500亩,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2009年发展到2800亩,仅山茱萸一项全村年收入就达到360万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金银花种植专业户黄安祥,2005年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种植金银花80余亩,亩产干花60公斤,每公斤80元左右,亩产值4800元。近年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大,价格一路攀升,现已达到每公斤300元以上,仅此一项年收入近百万元。
在抓发展的同时,嵩县十分注重抓中药材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申报工作,目前全县制订了13个中药材地方种植标准,嵩县的柴胡、山茱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品种,2007年被评为“河南省中药材十大基地县”。
三是食用菌支柱产业。嵩县从林业大县的实际出发,与国家林科院等部门合作,利用树枝、树叶和中药材废料等,开发功能型食用菌,现已开发出功能型香菇、木耳等8个品种,带动白河、车村等周边5个乡镇11000户发展袋料食用菌800万袋,年产值6500万元,户均收入3680元,使白河乡成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
搭建科技平台,助推经济腾飞
科技进步既推动了嵩县特色支柱产业的快速形成,也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6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5%、129%、172%、76.95%、73.2%。经济的腾飞主要得益于科技平台的建设,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嵩县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广泛进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2009年科研经费达到803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66%,比2005年翻一番。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4.85%。协调金融部门不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带动全社会每年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
二是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平台。
近年来,与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如在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培育方面,聘请陕西科技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进入龙头企业,多方筹资5000万元对洛阳顺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异地搬迁和技术改造,使原来只有100多人、占地15亩、设备落后、濒临破产的企业变成占地100亩、固定资产1.3亿元、年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3500万元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使8条生产线一次通过国家GMP认证。相继开发出柴胡口服液、乳安胶囊等中药材新产品18个,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年加工中药材2100多吨,带动全县102个贫困村35000户群众脱贫,每年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2007年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
三是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嵩县十分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开展科技研发,不断提高科技水平。
依托洛阳百合轻工业有限公司组建省级叶类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漫山遍野的植物叶片进行加工,作为食品包装物出口日本和韩国,带动周边10个县56个乡镇2万户农民从事叶类粗加工,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使该地区成为河南省叶类加工的主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