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技工作的春天
2010-06-15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1992年,伴随“县(市)科技工作达标”和“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等活动的开展,科技部启动了“科技兴县(市)”工作。18年来,“科技兴县(市)”工作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求,将基层县(市)科技工作作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了其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战场和科技惠及民生重要阵地的作用。
如今,18年过去了,国家科技计划资源在不断向基层倾斜,通过科技重心下移,引导城市科技、资金、管理等要素更多向基层、向农村流动。科技兴县(市)工作已经成为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成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有效“抓手”。
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有2861个县级行政区域,包括了90%以上的国土面积,80%以上的人口,全国地县财政科技拨款占全国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的半数以上,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量事实表明,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差距造成的,而且主要是由县(市)基层科技差距造成的。科技兴则县(市)兴。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仍停留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中,经济增长乏力,结构调整缓慢,关键就在于没有找到科技创新这个有力的抓手。
而且我国绝大部分县(市)地处农村,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富裕,也是新形势下县(市)科技工作的一个中心命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指出:“扩大国内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已经成为两大突出问题。解决好这两大问题,必须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县(市)科技工作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艰巨任务,反映着国家科技工作的总体成效,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层次。
为了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科技部于1992年启动“科技兴县(市)”工作。通过加强县(市)基层科技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使县(市)科技工作成为我国科技事业中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引起了科技整体工作思路和重点的重大转变,有效地拓展了科技工作的空间。
科技工作重心下移,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推进科技兴县(市)工作深入开展
县(市)科技工作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主战场之一。
1992年以前,我国科技工作对基层科技体系和能力建设重视不足,科技工作在基层往往不被重视,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在基层缺少发言权,科技经费常常只是“纸上谈兵”。
自科技兴县(市)工作开展以来,科技部高度重视,将其作为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通过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和80个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建设,极大地强化了科技进步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大幅度改善了县(市)科技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2004年,国家科技计划又进一步加大了向基层倾斜的力度。2004年还被确定为“县市科技工作年”,科技部会同地方科技部门,对县市科技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当年召开的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对推进县(市)科技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2005年,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通过计划实施,充分发挥了科技进步的作用,培养壮大了县域特色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计划实施五年来,中央财政投入共12亿元,支持了781个县(市)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大大强化了县(市)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还增加就业岗位近190万个,覆盖农户近400万户,实现年人均增收605元,是我国近三年来农民人均年增收的两倍。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事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的意见》,全面规划和部署县(市)科技工作,提出了县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基层科技工作获得了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保障。
200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通过立法保障了基层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工作职能和科技投入力度,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通过加强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引导“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实施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大幅度提高了基层科技工作地位,大幅增加了基层科技投入,提升了基层科技能力。
18年来,随着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和科技兴县(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基层县(市)科技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据对全国2025个县(市)的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平均每个县、市科技投入达到1013.24万元,比上一年增长39%;与2007年相比,平均每个县(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从5.04亿元增长到6.51亿元,增长29.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从10.48%提高到10.69%;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222.72万元增长到8861.62万元,增长174.97%;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从15.44件和7.81件增长到19.87件和9.45件,分别增长28.69%和21%。数据有力地证明了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充分发挥了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工作向基层延伸,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18年来,我国科技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科技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18年来,随着科技兴县(市)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新机制、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学研联盟广泛建立,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全面展开,县域科技自主创新和服务“三农”能力大幅提升。
18年来,县(市)各项政策法规建设不断加强,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引导科技要素向基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动;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的新格局。
在福建省福清市,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01.5亿元,县域经济竞争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0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8家,产值达503亿元,形成了电子、玻璃、新材料、医药、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05年以来,共组织实施200多项农业科技星火计划,引进推广新成果新技术100多项,全市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7.5%。
在湖南省湘潭县,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每年用于科技投入的费用以成倍速度增长。2008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5亿元。近三年,全县申请专利806件,授权专利272件。还积极创建农业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粮食高产丰产科技示范工程。从2003~2008年,连续6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在江苏省昆山市,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7%。创新载体建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山东省龙口市,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人均8.9万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0多个,每年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60多项。2008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12元。
在新疆库尔勒市,通过实施“科技工作年”坚持科技与民生结合,切实改善人居生活质量。2008年,库尔勒市实现生产总值430.83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61元。科技进步已逐步渗透到库尔勒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业和领域,科技支撑作用在库尔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日益显现。
在河南省嵩县,通过以科技为动力盘活自然资源,找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抓手。科技进步既推动了特色支柱产业的快速形成,也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亿元。
……
这些成绩只是县(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冰山一角。目前,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带动了传统工业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各地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全国90%以上的县(市)建立了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科技领导小组,半数以上的县(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至少召开4次会议专题研讨或听取科技工作汇报。
在江苏省南通市,科技进步考核成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考核小组,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政策。科技行政部门在政府决策、区域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项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外,县(市)科技工作还进行大胆创新,涌现了许多新机制和新模式。
1999年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了科技人员首创精神。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机制,成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目前,全国已有11.6万余名科技特派员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农业一线,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开展创业和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除此之外,“宝鸡农业专家大院”、“海南农技110信息服务”、“湖南双峰科技合作社”等新机制和新模式的出现,丰富和完善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则在农技110模式基础上,着重解决共享、服务、可持续问题。2008年启动试点工作以来,已经有14个省份开通了“12396”服务热线,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点1.5万个,覆盖农民近2亿人,成为多元化、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坚持科学发展,夯实县(市)科技基础,拉动县域经济腾飞新引擎
2009年12月28日,科技部、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召开全国基层科技工作座谈会,与上次同类型的会议相隔五年后,基层科技工作再次引起从政府官员到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科技部部长万钢对基层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国家科技工作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谈到下一步基层科技工作的发展时,万钢表示,今年科技部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扎实推进基层科技工作:一是以加大科技计划向基层倾斜力度为重要途径,加速科技成果在基层转化应用;二是以加强各类示范基地建设为重要载体,辐射带动县域科技能力全面提升;三是以加快实施民生科技行动为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科技惠民;四是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依托,提升县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五是以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为重要抓手,促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刻阐述,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也是对基层县(市)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展望未来,基层县(市)科技工作必将在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提高基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